第五十七回 大司马取悦士民 王太后称赞功绩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东汉之布衣天子!
于是,大汉朝廷根据大司马王莽的建议,大肆封赐皇家宗室外戚,以及有功之臣。
当初,哀帝刘欣制造冤案,陷害东平殇王刘云夫妻致死,天下人十分同情。
东平王刘云,是东平思王刘宇的嫡长子。
如今,朝廷拨乱反正,平反冤案,重新下旨,立东平王刘云的嫡长子刘开明,为东平王,天下百姓欢愉。
刘开明是刘云的第二个儿子,东平王刘云的王后刘揭所生的嫡子。
朝廷又立已故东平思王刘宇的孙子刘成都,为中山王,作为中山孝王刘兴的后嗣;
接着,朝廷又封汉宣帝的曾孙刘信等三十六人,都为列侯;刘信是东平殇王刘云的庶长子,被封为严乡侯;东平殇王刘云的第三子刘璜,被封为武平侯。
朝廷又赐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位大臣爵位,均被封为关内侯;
朝廷又命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凡无儿子,但有孙子或同母兄弟的儿子的,都可作为王侯的继承人;
皇族宗室近亲支系的后裔,因犯罪而被开除宗室谱籍的,一律恢复原来的皇家宗室身份;
全国官秩为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直到死亡。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鳏夫寡妇,王莽都使用恩惠照顾政策,无所不施。
汉朝廷的圣旨颁布以后,全国黎民百姓,一片欢跃,天下归心。
此时,太皇太后王政君,已经有七十二岁高龄。太皇太后虽然保养得很好,但实际上年老体衰,精力不济,常常心力憔悴,越来越厌倦政事。
而此年,王莽也已经四十六岁,岁月不饶人。
然而,无论朝廷的大事、小事,王莽必先到长乐宫,去请示太皇太后的意见以后,才能够吧颁布实施。
大司马王莽,也不得不经常在司马府、未央宫白虎殿与长乐宫来回奔波,常常是疲惫不堪,难以应对,深以为烦。
久而久之,太皇太后王政君和大司马王莽,也都厌倦不已,渴望改变。
此时,太中大夫刘歆,担任宫廷右曹一职,深知王莽的心思。
太中大夫刘歆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深为王莽的处境同情,暗暗思忖道:
“如今,大司马大人,已经取悦了天下官吏百姓,赢得了天下民心。
大司马大人欲独断专行,以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却不能跳过太皇太后陛下的掣肘,必定烦恼不已。
如果我能够帮助大司马大人,劝说太皇太后陛下,放弃操劳国事,让大司马大人畅心如意去放手大干一场,岂不是大功一件吗?”
右曹太中大夫刘歆,想到这里,大喜,急忙与王舜、甄丰、甄邯、严尤等公卿大臣商议。
王舜,甄丰,甄邯,严尤等公卿大臣,都十分赞赏刘歆的想法。
右曹太中大夫刘歆,遂上奏太皇太后建议道:
“太皇太后陛下:
微臣发现,以往朝廷任命官员,往往根据官吏的功绩和资历,按一定的顺序逐阶提升到二千石职务。这几乎成为了朝廷的一种惯例。
臣以为,这样选拔任命官吏,其实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有利的是,官员的升迁晋级,根据官吏的功绩和资历去提升,有一定的规矩可以遵循。
不利的是,这样论资排辈去做,有可能选拔不出真正锐意进取的优秀人才。
尤其是近些年来,论资排辈,看重关系门第,任人唯亲的弊病尤甚。
由于哀帝亲信奸佞,任人唯亲,不按照规则办事,朝廷选拔任命官吏,产生了很大很多的弊病。
各州部刺史,任人唯亲,看重关系门第,所举荐的茂材、异能等人才,往往是从豪族大姓,官宦子弟中去选拔,完全违背了任人唯贤的原则。
这些人被委任为朝廷各级官吏以后,大多数人的表现都很不称职,严重违背了量才录用,任人唯贤的公正公平原则,让人非议怨恨。
臣私下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不称职,就是因为朝廷的把关不严,没有做面对面的面试选拔所造成的。
微臣认为,为了人尽其才,知人善任,杜绝看重关系门第,任人唯亲的流弊,应该让这些接受选拔的人才,都先去谒见安汉公大人,接受安汉公大人的考核面审。
等到安汉公大人认为考核面审合格以后,朝廷再发布正式的任命证书。
安汉公大人一秉大公,公正无私,一心为国,严明法纪,大家都是有目共睹。
臣等相信,安汉公大人一定严格把关,为国家尽职尽责地选拔任用优秀人才。
如此操作,则能够杜绝看重关系门第,任人唯亲的流弊,为朝廷公正无私地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太皇太后陛下是帝国的希望,英明领袖,维系着帝国的安危。
如今,太皇太后陛下的年事已高,实在不适宜操劳过度,以免有伤太皇太后陛下的凤体。
微臣请求太皇太后陛下,把选拔俊才,面试官吏这些小事,统统全权交给安汉公大人去办理。
相信安汉公大人,一定能够秉公办理,任人唯贤,不会辜负太皇太后陛下的信任。”
听了右曹太中大夫刘歆等大臣的建议以后,太皇太后十分感动,赞叹道:
“大司马不仅勤政爱民,处事公正无私,而且孝顺体贴,深得朕的宠信。右曹大人的建议很好,朕很是欣赏。”
于是,太皇太后向文武百官下诏说道:
“诸君:
哀家听了右曹大人等大臣的建议以后,深受感动,觉得他们的意见可行。
安汉公大人勤政爱民,孝顺体恤,是百官典范,实堪赞誉,深得朕的信任。
从今以后,只有朝廷的封爵分封,祭祖敬神这一类的国家大事,才禀告哀家知道。
其他事项,请务必统统交由安汉公大人等四辅三公诸位大人,去全权负责,裁决处理,不用禀告哀家知道。
今后,朝廷新任命的州牧、二千石官员,以及茂材、异能出身的官吏,要奏报他们各自负责公务的情况,都请直接到安汉公大人的官署里去,当面回答安汉公大人所提的问题,接受安汉公大人的咨询核查,不用再到长乐宫来向哀家汇报请示。
除了考核官吏过去的治绩以后,麻烦安汉公大人询问一下官吏到任后的打算和设想,以及如何施政的措施等等,以了解他们是否能称职。
有劳安汉公和四辅三公大人多多努力,一切都仰仗你们,让你们费心了。此诏。”
接到太皇太后颁布的旨意,王莽暗喜。王莽急忙用诚惶诚恐的神态,接受了太皇太后委以的重任,上书感谢太皇太后道:
“感谢太皇太后陛下对臣的信任和宠爱。
臣代表四辅三公,向太皇太后陛下保证,一定尽忠职守,公正无私地为国选拔人才,人尽其才,不辜负太皇太后陛下的宠爱信任。”
回到大司马府里,想起身上肩负的重担,王莽亦喜亦忧,对刘歆的建议十分感激。
王莽对太中大夫刘歆越来越欣赏,两人的关系越发亲近。刘歆也对王莽的欣赏感激涕零,竭尽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的才智。
王莽很快就行动了起来,对那些即将任命的官员,一一接见询问,进行甄别。
对亲近自己,支持拥护朝廷决策的官员,王莽都关怀备至,示以恩意,给以重用,甚至赠送厚重的礼品,给予赏赐。
对那些桀骜不驯,若即若离,谈吐不如意的人,王莽就奏报太皇太后,公开地予以免职撤职。
到了此时,大司马王莽的权力更大了。
实际上,作为大司马的王莽,已经临驾于汉朝廷所有的文武官员之上,成为了大汉朝廷事实上的摄政王了。
就在王莽称心如意,顺风顺水,踌躇满志,欲大展拳脚之时,元始元年(公元1年)五月初一,京师长安上空,再次出现了一次日食。
大汉君臣百姓,小皇帝刘箕子(刘衎),太皇太后王政君,安汉公王莽等三公四辅以及朝廷文武百官,庶民百姓,看见日食出现,都十分恐惧不安。
大司马王莽心内忧虑,对着亲近大臣,反省自己的施政道:
“诸君:
日食不断出现,百姓惶恐,上天震怒,岂不是昭示朝廷的治理,还有缺失吗?吾一定要着力改变。”
亲近大臣点头赞许。
安汉公王莽,于是上书皇帝和太皇太后陛下,提出建议说道:
“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陛下:
今日,天空再次出现日食,臣和文武大臣都战战兢兢,忧虑不安。
出现日食,虽然意味着上天的不满和震怒,但也表明,上天还没有完全遗弃大汉。
天地神灵,是借日食,在提醒警示我们。
臣以为,天意民心,本为一体。天神震怒,表明朝廷的治理还深有欠缺。只要百姓和乐,天地神灵必然喜悦。
当今之际,宜举荐贤才,匡救朝廷的缺失,宜大赦天下,宽减赋税,让利于民,疏解百姓的怨怒。
如此,定能平息上天的愤怒,疏解百姓的怨恨,恢复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太皇太后王政君、小皇帝刘箕子深以为然,同意王莽的意见。
太皇太后颁旨道:
“大司马大人言之有理。
哀帝当政,倒行逆施,祸国殃民,搜刮民财,供养奸佞,耗费国家资材,赏赐佞幸,致使朝政腐朽,贪腐盛行,国家空虚,百姓怨恨。
当今之际,唯有减免赋税,减少供应,以休养生息,安抚万民。
着即实施大司马大人减免赋税的建议,令公卿及以下官员,举荐‘敦厚’和‘直言’各一名,到朝廷任职,直言进谏,查漏补缺,以弥补朝廷缺失,根治朝廷的宿疾。”
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旨意颁布,万民欢腾。
如今,当每天的朝会开始以前,大司马王莽都会早早地前往大司马府,按照惯例,召集亲信大臣,先行协商朝廷近期的大事,商讨法律法令等急迫问题,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统一大家的立场意见。
今天,刘歆、甄丰、甄邯、王舜、严尤等亲信大臣按照惯例,迅速来齐,大家就开始了简短的会商。
近些日子,太中大夫刘歆等,为王莽出谋划策,表现踊跃积极,王莽非常赞赏,常常夸赞不已。
唯有严尤,常常沉默不语,像有什么心事。王莽心里有些疑虑不解,但一直忙于公事,没有时间过问。
今天,右曹太中大夫刘歆依然情绪高昂,他率先发言,对王莽建议道:
“大司马大人:
当年,哀帝宠信奸佞,背信弃义,背弃大宗原则,不讲朝廷规矩,弄得朝政日非。
子俊与大司马大人,同诸君一样,都吃够了哀帝、丁、傅外戚和董贤等佞幸的苦,想必大家对这些往事,都依然记忆犹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如今,如果皇帝陛下的外戚舅家卫氏,仿效哀帝丁、傅外戚当初的做法,恐怕就会横生祸端,扰乱朝政。
子俊请大司马大人特别留意,预先进行防备,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危害国家大局。”
王莽认为刘歆所言很有道理,称赞刘歆的发言道:
“太中大夫深谋远虑,说得得对。
外戚专权,奸佞误国,必将威胁皇权,危害社稷,莽一定预先设防,防止皇帝的外戚干预朝政,毁掉朝廷规矩,乱了朝廷大局。”
终于,等大家汇报完毕之后,太中大夫严尤,也开始发言。他接着刘歆的话语,态度诚恳地对王莽建议说道:
“大司马大人:
太中大夫的意见很对。外戚干政,尾大不掉,必将危害社稷,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最近以来,严尤还发现了一些不好的征兆,不敢不对大司马大人告知。
希望大司马大人,保持警惕,不要被媚语谗言迷昏了头脑,失去理智。
严尤发现,朝中文武大臣,天下官吏百姓,对大司马大人的迷信太甚,歌颂太过,恐怕会误导大司马大人,有伤大司马的英明睿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大搞个人崇拜,兴起造神运动,歌功颂德,阿谀奉迎,把大司马大人推到一个至高无上、神圣庄严的位置上,就会让大司马大人的雄心膨胀,唯我独尊,脱离臣民。
最终,会让大司马大人与臣民产生隔阂,有了距离,听不见百姓真实的心声,了解不到百姓真实的情形,为政处事,就会失去爱民恤民的准则,这未必是一件好事。
如今,大司马大人可谓德高望重、权倾天下。
从人性人心而言,天下官吏百姓,齐声赞誉,竭力歌颂大司马的功劳美德,大都或者是敬畏大司马的权威,或者抱有自己的私欲目的,不过是想借讨好上峰权臣,借机捞点好处,谋些私利而已。
大司马大人英明睿智,一定深刻明白这些道理。
有大智慧的智者,常常乐于接受他人的诤言,浅陋鄙夷的无知小人,常常喜欢倾听他人的阿谀奉迎之语。
严尤一直希望,做大人的诤友、智友而不是损友、媚友,所以敢于大着胆子,向大司马大人进言。
如今,大司马大人已经为朝廷建立了很大的功勋,正是需要大司马大人保持冷静,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的时候,希望大人继续保持谦逊低调的本质,实事求是,淡泊名利,让部属的称颂,适可而止。
像吴王夫差,西楚霸王那样,取得了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妄自尊大的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悲剧,甚至国灭身死。
尤其对待歌颂吹嘘,或者冷嘲热讽的不同意见,大司马大人更要时刻保持冷静,有自己的度量胸怀,不要被阿谀逢迎,冲昏了头脑,被逆耳忠言激怒,失去了理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无所不能,能够左右和摆平一切。”
王莽听了严尤耿直无忌的话,有些愠怒,但仍保持笑脸,对刘歆、严尤说道:
“两位大人所言,都是为了大汉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千秋万代保持繁荣昌盛。莽怎么能够不接受呢?
多谢两位大人的善意提醒。莽一定时刻保持警惕,保持谦逊的美德,冷静的作风,为大汉帝国奉献一生。”
“大司马英明善断,察纳雅言,周公也不过如此。我等钦佩不已。”
刘歆,甄丰,甄邯,王舜,严尤等,齐声恭维王莽道。
“如果没有诸君的努力,莽一个人,能够有什么作为呢?让我们精诚团结,共创伟业。”
王莽谦逊地嘉许大家道。
于是,等朝会结束以后,王莽专程赶往长乐宫,建议太皇太后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从前哀帝即位,背叛恩义,背弃入籍大宗的原则,背弃祖宗规矩,自行使外戚丁、傅两家显贵,扰乱了国家法度,几乎危害社稷。
而今,皇帝年岁幼小,又奉大宗,成为了成帝陛下的后嗣。
臣以为,应该让皇帝明确一统的大义,以防备再出现从前的事情,作为后代效法的榜样。”
“安汉公所言极是。
当年,哀帝登基后,朕也受够了他们的忘恩负义的背叛,受尽了种种屈辱,虽不算耿耿于怀,但也记忆犹新。
既然皇帝如今已经入籍大宗,成为骜儿的嗣子,理所当然,就要维护入籍大宗的宗旨。”
太皇太后点头称是,赞同道,“安汉公大人忧虑得对。皇帝陛下年纪幼小,容易受到他人的煽动、蛊惑,必须防微杜渐,预先防备才是。
兹下诏,没有朕的旨意,皇帝所有戚属,都不得私自进入皇宫,看望皇帝。”
太皇太后下旨,隔离小皇帝刘箕子(刘衎)和他的外戚,以防外戚扰乱朝政。
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大汉朝廷派少傅甄丰,前往中山国里,传达朝廷的旨意。
少傅甄丰带着玺印、绶带,就在中山国里,封拜小皇帝刘衎的母亲卫姬,为中山孝王(刘兴)王后;赐小皇帝的舅父卫宝、以及卫宝的弟弟卫玄,为关内侯;赐小皇帝的三个妹妹尊号为君。
封赏之后,少傅甄丰,庚即传达太皇太后的旨意说道:
“奉太皇太后懿旨,皇帝陛下的亲属外戚,统统留居在中山封国里。
没有太皇太后陛下的懿旨,所有家属外戚,不许私自前往京师长安,去朝见皇帝,以免影响国家治理。”
太皇太后和安汉公王莽没有料到,朝廷防范小皇帝刘箕子(刘衎)的外戚干政的举动,会在朝中,引起文武大臣的强烈反弹和反对。
当时,由大司马王莽等三公四辅,代表太皇太后和皇帝陛下,主持朝廷策问。
扶风郡功曹申屠刚,当时以“直言”身份,被推荐上朝,与文武大臣一道,研讨国事。
申屠刚对朝廷隔绝皇帝外戚的举动,十分不解,于是在回答策问时,直言不讳地向王莽进谏说道:
“大司马大人:
臣听说当初周成王年幼之时,周公摄政。周公听取直言,礼贤下士,平均权力,广布恩宠,所作所为,均顺天地之心,举措施政,也没有失当之处。
然而,近处的召公,依然对周公的施政不满意。远处的四国,都传布周公即将篡位的流言。
如今,圣主刚离襁褓,年纪很小。即位以来,圣主就与至亲的骨肉分离,与外戚断绝来往,不能互通亲情。这实在有些不近情理,违背纲常礼制。
况且汉家历来的制度,虽然都是任用英杰贤才,辅弼朝政,但仍然要引进外戚,使亲疏交错,阻塞间隙,这实在是为了安定宗庙,以国家为重的至善原则。
所以臣建议大司马大人,应该立即派遗使者,征召中山太后到京师长安,安顿在另外的宫殿里,使其能够时常朝见皇帝。
应该再征召皇帝的外戚冯、卫两家的亲属到京供职,可以只安排他们担任闲散官职,使他们能亲执武器,充当宫廷宿卫,以抑止祸患的突然发生,拱卫皇帝和皇室的安全。
这样做,上可以令国家安定,下可以保全四辅三公,减轻世人的疑惑和流言。”
申屠刚一片耿耿忠心,十分坦诚直爽地向大司马王莽建议道。
“申屠刚大人的意见,的确是至理。贤才、外戚交错制约,能够维持朝廷权力的均衡,保证朝廷的稳定,希望安汉公能够同意实施。”
有大臣王吉,赞同申屠刚的意见道。
扶风郡功曹申屠刚、大臣王吉的话,戳到了王莽的痛处,王莽大忌,反省道:
“吾实在是太大意了。吾一直以为,朝廷大局,已经在吾的掌控之中,所以公开讨论此事。
不想申屠刚、王吉这些家伙,居然敢于在朝堂上公开站出来生事。
吾一定要采取严厉措施,制止这些歪风邪气,弘扬维护大宗的礼制原则。”
王莽勃然大怒,但隐忍不发,对申屠刚说道:
“申大人的建议不是没有道理。但请诸君明白,皇帝已经入籍大宗,成为了成帝陛下的嗣子。
按照礼制原则,皇帝到底应该维护大宗还是小宗,已经不言自明。
作为大汉著名的士大夫,儒家大儒,应该最清楚这些道理。
此事暂缓决定,等吾禀报太皇太后陛下以后,再行商定。今天就议到这里。”
散朝以后,王莽急忙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五一十地禀告太皇太后知道。
太皇太后听了事情的原委,果然十分生气,下诏斥责申屠刚说道:
“申屠刚啊,申屠刚,你乃一代儒家宗师,为什么你的那些建议,却严重违反儒家经典,背叛大义呢?
皇帝陛下,如今既然已经过继给了骜儿,入籍了大宗,成为了成帝陛下的嗣子,当然应该坚守大宗的原则。
你申屠刚,号称一代宗师,为什么竟然连这点基本的道理,也不懂得呢?枉你号称一代宗师,实在可叹可惜!
念申屠刚是一代大儒,一时糊涂的份上,着即罢免申屠刚的官职,遣送回家,反省自己的过失。”
申屠刚被贬以后,无人再敢于公开提出反对意见,阻挠王莽的主张了。
元始一年(公元1年)就这样顺利地过去了,大司马王莽的地位日渐巩固。
10
元始二年(公元2年)春季,遥远的黄支国国王黄芪龙虾满肚,派人向大汉朝廷皇帝贡献犀牛。
黄支国在南海之滨,非常遥远,距离大汉朝廷的京师长安有三万余里。
得到黄支国向皇帝进贡犀牛的报告,大司马王莽非常激动,高兴地对刘歆、甄丰、甄邯、严尤、王舜等亲信大臣说道:
“托赖太皇太后陛下的英明治理,我大汉朝廷的声威,已经远布海外,感动了蛮夷。”
安阳侯、车骑将军、太保王舜,见王莽十分兴奋激动,也不失时机地上前,赞颂王莽,向王莽提出建议道:
“安汉公大人:
你的的威望和盛德,你的丰功伟绩,已经远传海外,实实在在地感动了远方的蛮夷,令人称颂不已。
王舜以为,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正可以借此良机,笼络四方蛮夷,显示太皇太后陛下的恩德和大司马治理的功绩。
请大司马下令,立即向黄支国王黄芪龙虾满肚,回赠厚重十倍的礼物,并建议黄支国王黄芪满肚龙虾,来年再派遣使节,前来京师长安,贡献他国方物,朝拜皇帝。
如此,必然四方感召,万国来朝,更能够彰显太皇太后陛下的盛大恩情和大司马的赫赫功勋。”
王莽听了王舜的建议,心旷神怡,果然十分高兴,他十分谦逊地回应王舜道:
“太保大人的意见很好,王莽没有异议。
其实,我大汉朝廷这一年多来的治理,之所以卓有成效,都是托天地神灵的护佑,太皇太后陛下英明领导的结果,都离不开诸君的不懈努力。我王莽无德无能,能够有什么贡献呢?
请诸君努力!莽将与诸君一道,奋发图强,为国效力,让我们名扬四海,永垂青史。”
11
大汉朝廷厚待黄支国王黄芪龙虾满肚,笼络四方蛮夷的国策,很快引来了地方官吏的重视和追捧。
地方官吏揣摩上意,迅速找到了升官发财的玄机,找到了获取荣华富贵的终南捷径。
不久,越郡郡守吴奇端等地方官吏,也上书朝廷,奏报太皇太后陛下道:
“陛下:
臣得到越郡的官吏百姓报告,他们曾经多次发现,在长江之中有黄龙游动。
臣饱读圣贤典籍,知道出现黄龙,是太皇太后陛下领导有方,安汉公治理得法,天人感应,圣人临世的祥瑞。
臣不敢隐瞒圣迹的出现,所以特别上报祥瑞,请太皇太后陛下和安汉公听闻。”
听到越郡郡守吴奇端报告发现黄龙,王莽十分激动,立即将越郡郡守吴奇端的奏章,送到长乐宫,与太皇太后一道分享喜讯。
太皇太后仔细阅读越郡郡守吴奇端的奏报,果然非常高兴。她欣喜地对胡宝宝、胡逊、颖儿等侍从说道:
“孩子们啊,朕小时候曾经听先人讲过,只有圣人临世,才有黄龙出现。此乃大吉之兆,可谓百年难遇。
如此大吉之兆降临,不是没有原因的。
前几年,我大汉在哀帝的昏庸治理下,百业凋零,萎靡不振,内忧外困,民怨沸腾,几乎倾颓。
如今,安汉公大人临朝治理,才不过一年多的光景,我们大汉朝廷,就已经拨乱反正,兴利除弊,欣欣向荣,走上了正轨。
黄龙也应运而生,在大汉降临,这真是百年难遇的祥瑞,可喜可贺。”
胡宝宝、胡逊、颖儿等左右侍从,急忙恭贺道:
“安汉公大人的赫赫功勋,都离不开太皇太后陛下的英明领导。
太皇太后陛下善于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如果没有太皇太后陛下的提携重用,哪里有安汉公的赫赫功勋,有黄龙临世的祥瑞呢?”
太皇太后笑了,对胡宝宝等亲近侍从说道:
“哀家还有些自知之明,怎么能够贪天之功呢?安汉公建立的功劳,都是他自己的奋力拼搏和祖宗神灵护佑的结果,也离不开各级官吏,万千百姓的辛勤努力。
兹下旨,奖励越郡郡守吴奇端等地方官吏,以表彰他们治理百姓,安抚地方的功绩。”
越郡郡守吴奇端等受到朝廷表彰奖励的经过,很快就传遍全国,引来了效仿。
“李大人,你们蜀郡出现黄龙没有啊?”
“没有啊!我们没有那样的运气。张大人,你们牂牁郡郡周边的蛮族,向皇帝进贡了吗?”
“还没有呢!下官将不断努力,争取也能够感召牂牁郡郡周边蛮夷,向朝廷进贡,得到朝廷恩赏。”
“好哦,大人。让我们共同努力!”
地方郡县官员们到京师长安述职,就经常这样相互询问,相互了解。
在这以后,祥瑞开始在全国各地,接连不断地出现,官吏百姓趋之若鹜。
天下百姓,哪怕是在路途之上,田埂之上,都常常聚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讨论祥瑞之兆,称颂安汉公王莽的丰功伟绩。
12
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等,一直亲受王莽的重用之恩,知道王莽眦睚必报的秉性。他们这些三公四辅大臣,也对王莽十分畏惧感激。
一天,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等三公四辅,聚在了一起,大家揣摩王莽的心意,一道商议,欲报答王莽的恩情。
太师孔光首先开言道:
“诸君:
大司马大人对我们是恩重如山,如果我们没有表示,岂不是会被人责骂,说我们忘恩负义吗?”
大司徒马宫也赞同道:“太师大人言之有理。大司马大人对我马宫有提携之恩,我岂能够忘记大司马大人的厚恩大德呢?”
三公四辅于是一起商议,决定用实际行动,去报答安汉公王莽的知遇之恩。
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等三公四辅大臣,很快就协商妥善。
太师孔光发言建议道:“大司马大人一向谦逊,恐怕会谢绝我们的好意。我们还是立即上书太皇太后陛下,竭力称赞安汉公治理国家的功劳,请求太皇太后陛下,给予大司马大人更高的荣誉和赏赐吧!”
太师孔光的提议一提出,大家一致同意。
第二天一早,太师孔光撑头,率领大司徒马宫、大司空王崇等三公四辅大臣,以及朝廷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前往长乐宫,去向太皇太后陛下祝贺祥瑞,称颂王莽的功劳。
太师孔光是儒家大佬,德高望重,四海知名,一向很受太皇太后陛下的器重。
太师孔光首先出列,向太皇太后祝贺祥瑞,提出建议说道:
“太皇太后陛下:
这一年多以来,国家治理,天下太平,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外藩纷纷来朝,祥瑞不断降临。
微臣认为,这都是太皇太后陛下英明领导,安汉公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忠心耿耿地为国操劳的结果。
安汉公建立的赫赫功绩,盛大功德,已经完全可以与当年周公辅佐成王媲美了。
奖善罚恶,有功必赏,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如果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必将怠慢忠臣烈士之心,助长奸佞小人之气。
微臣建议,立即把安汉公建立的赫赫功勋,禀告大汉列祖列宗知道。”
“太师大人言之有理!请太皇太后陛下做出明断,给予安汉公应得的奖赏。”大司徒马宫也不愿意落后,让王莽产生不满,也跟着附和道。
“臣以为,天下太平,祥瑞不断出现,是安汉公大人英明治理的结果。
请太皇太后陛下主持祭祀宗庙之时,务必向祖宗神灵,告知安汉公大人的丰功伟绩,祈求祖宗神灵,保佑我大汉朝廷日新月异,万象更新。”
少傅甄丰也建议道。
诸位列席的大臣,也异口同声地赞同道:
“陛下,太师大人、大司徒大人、少傅大人的建议,合乎天心民意。祥瑞不断出现,是周公当年执政才能够出现的胜景,由此说明,安汉公大人的功劳非同一般,已经感动了天地神灵。
请太皇太后陛下立即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将安汉公大人的功劳,禀告祖宗神灵知道。”
13
大司农孙宝,却对大臣们谄媚王莽,对王莽歌功颂德不以为然,嗤之以鼻。
孙宝大咧咧地出列,直率地向太皇太后进言,反驳、讽刺大臣们道:
“太皇太后陛下英明聪慧!请陛下不要被奸佞们阿谀奉迎,歌功颂德的花言巧语蒙蔽了。
大臣们借着那些所谓的祥瑞,来为安汉公大人歌功颂德,要求太皇太后给予安汉公厚重的赏赐。
实际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大都并不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利益着想,不过是为了谋取一己之私,借讨好安汉公大人,来捞取自己的好处,臣对这样的行为,十分鄙视。
对安汉公大人阿谀逢迎,大搞个人崇拜,以此来愚弄百姓,掩盖真相,这是一种谋取荣华富贵的可耻行为,也是谦逊的安汉公大人一贯鄙夷的,不合符安汉公高尚无私,一秉大公的本性。
周公是一个崇高的圣人,召公是一个伟大的贤人,可是他们两人之间,仍然有不和、产生误会猜疑的地方,并不是事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没有矛盾隔阂。
周公、召公这些圣贤的光辉事迹,都被详详细细、明明白白地记载在了儒学经典之中。
但对周公、召公两人的伟大形象,不仅没有任何的损伤,反而更加真实地显现了他们的伟大光辉。
如今,朝廷在安汉公大人的领导下,虽然得到了一些治理,逐步走入正规,但并不是十分完美。
大汉全国各地,依然天灾变异不断,风雨不依时节。百姓衣食不足,土地兼并严重,户口赋税严重减少,财政窘困。边塞也动荡不宁,国家危在旦夕。
这种种严峻问题,说明我们大汉朝廷,并不是大臣们口口声声所宣称的那样,已经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得到完美治理。
然而如今,没有人敢于谈论国家的真实情形,没有人敢于谈论革新弊政,疏解矛盾的问题,大家都拼命掩盖百姓窘困,国家危殆的真相,欺世盗名,掩耳盗铃。
朝廷上每遇到讨论一件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的事情,群臣都不肯拿出自己的勇气参与讨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对弊政有所匡扶改正,而是异口同声地大声赞颂,安汉公的丰功伟绩,一片阿谀奉迎之声。
难道大汉朝廷之上,忠诚烈士已经死绝了,就没有一个人不溜须拍马,敢于说一些真话实话,能够道出事情真相,帮助解决朝廷危机,救民于倒悬之中的正直大臣吗?”
大司农孙宝一身是胆,慷慨激昂地对太皇太后和文武大臣说道。
听了大司农孙宝这些发自肺腑,真切敏感的发言,大臣们一个个面面相觑、大惊失色。
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语,有的默默点头称是,更多的则是提心吊胆,担心惹祸上身,纷纷顾左右而言他,急忙回避这些敏感的话题。
侍中、奉车都尉甄邯大惊,见讨论已经脱离了原来歌颂赞美王莽的主题,立即上前阻止道:
“奉旨,立即停止讨论这些问题。安汉公并不是不关心百姓疾苦,不关心国计民生,而是今天讨论的主题,并不在此。这些问题,以后再议。
大司农大人,你之所言,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安汉公早就已经认真思考研究,在着手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但今天的主题,并不在此,大司农大人,请你不要再说了,我们以后再议。”
侍中、奉车都尉甄邯,急忙制止大司农孙宝道。
太皇太后王政君,听了大司农孙宝出人意料的话,十分诧异,急忙对大家说道:
“诸君:
大臣们讨论问题,议论国家大事,应该一片公心,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意见有分歧,也是自然之理。
大司农大人,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是封赏安汉公的大事,听哀家的劝,你就不要再说了。我们以后再寻找机会,好好研讨你所说的那些问题。”
“多谢太皇太后陛下,臣知道了。”
大司农孙宝,见太皇太后陛下阻止自己发言,这才沉默不语,不再说话。
朝拜太皇太后结束以后,侍中、奉车都尉甄邯等大臣,急忙将朝拜太皇太后的情况,向王莽汇报。
王莽得到报告,大为不悦,心里十分担心大司农孙宝坏事。
于是,王莽慎重其事地对侍中、奉车都尉甄邯等亲信大臣说道:
“诸君:
大司农大人所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侍中大人一定非常清楚,土地,奴婢,货币,边塞,财政,国帑,赋税等诸多问题,吾早就已经在研究对策,并不是无所作为。
问题是,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
如果没有树立朝廷的权威,没有建立一个领导核心,不能够令行禁止,改制阻力重重,怎么能够顺利实施革新弊政,中兴大汉的伟大方略呢?”
“安汉公大人言之有理,只有尽快建立领导核心,树立朝廷威望,才能够顺利实施改制大计。
大司农孙宝不识时务,阻挠改制大计,我们不能够等闲视之。”侍中、奉车都尉甄邯说道。
14
不久,大司农孙宝派遣自己的属吏孙杨等,回自己的老家去迎接年老的母亲,进京奉养。
孙宝的母亲在路途中患了病,就留居在了孙宝的弟弟孙贝的家里。
属吏孙杨等,只得陪同孙宝的妻子儿女,一道赶往京师长安,去向孙宝汇报。
大司徒府司直陈崇,是大司马王莽的亲信。
陈崇很快就收集到了这个消息,觉得抓住了大司农孙宝的把柄,顿时如获至宝。
大司徒府司直陈崇立即上奏皇帝,弹劾大司农孙宝说道:
“陛下:
我大汉朝廷,以孝治国。大司农孙宝,对母亲不孝,把自己生病的母亲留在路上,置之不顾,而命令部属,将自己的妻子儿女接到京师,完全违背了朝廷以孝治国的宗旨,没有做到一个大臣的表率作用。
请陛下下旨,严厉处置。”
安汉公王莽,得到大司徒府司直陈崇弹劾大司农孙宝的报告,立即请示小皇帝刘衎道:
“陛下:
大司农孙宝,身为国家重臣,享受国家丰厚的俸禄,却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肯奉养,真是禽兽不如。
孙宝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违背了朝廷以孝治国的宗旨,令人不齿。
请陛下下旨,严厉惩治。”
小皇帝刘衎(刘箕子)哪敢拒绝大司马王莽的意见呢?立即下旨批准道:
“请将大司徒府司直陈崇大人的弹劾奏章,立即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15
大司农孙宝对母亲不孝,拒绝赡养母亲的案件,迅速交付到三公九卿处进行审讯。
大司农孙宝心明如镜,很清楚自己,究竟是得罪了何方神圣,也很清楚自己的的这场灾难,究竟是来自哪里。
面对廷尉等审判官,大司农孙宝忿忿不平,十分气恼地回答审判官们道:
“诸位大人:
我孙宝的年纪,已经七十,实在有些糊涂昏聩了。我供养母亲的恩义衰退,只知道照顾自己的妻子儿女,真是禽兽不如。
正如弹劾奏章所说的那样,我孙宝六亲不认,罪该万死。请大人们下令处决。”
廷尉等审判官,谁敢出面去弄清事情的真相,替大司农孙宝说话呢?
孙宝因而获罪,被免去大司农官职,寿终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