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宋的天空 > 第九十九章 杨业殉国

第九十九章 杨业殉国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宋的天空!

雁门关外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青磷月下走白兔,忠烈千秋杨家将。

一人敢死,十人不敢当;十人敢死,百人不敢当;百人敢死,千人不敢当;千人敢死,万人不敢当,万人敢死,四面横行。

一看到“杨”字大旗,耶律斜轸的脑瓜子就嗡嗡的。辽山西兵马都统、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与杨业是三十多年的老对头,当年,杨业保北汉,二人在雁门关外,没少较量过,双方互有伤亡。北汉灭亡,杨业保了大宋,耶律斜轸更是没占到什么便宜。

杨业与儿子杨延玉、淄州刺史王贵带领数百将士,掩护蔚州、灵丘百姓,撤往代州。杨业让七十三岁的老将王贵带人先行,自己与延玉断后,以一当十,以一当百,边打边撤。

耶律斜轸与西南面招讨都监耶律题子,率军追了一阵子,怕中埋伏,便摆手停止追击。

雍熙三年(986)五月九日,宋宫苑使宦官王继恩从易州还京,太宗这才得知曹彬兵败。东路军是北伐的主角、核心,没有东路军的牵制,中路、西路必将凶多吉少。

太宗见大势已去,最好的止损方法就是撤兵。急诏诸将分屯边境要地,召曹彬、米信班师,田重进全军还驻定州,潘美、杨业撤回代州。

曹彬等人得旨,自引人马回京,朝见太宗,自以出师无功,伏于阶下。太宗也没什么好说的,诏令尚书省、翰林学士贾黄中等负责审讯惩治,曹彬等人供认违令、失律之罪。

诸将一一被问罪,贬曹彬为右骁卫上将军。崔彦进为右武卫上将军、米信为右屯卫上将军。

东线涿州战场告捷,大辽国承天皇太后萧燕燕,将重心移向西线战场。她亲率韩德让、萧挞凛、南北皮室军、五押惕隐司等十余万禁卫精锐,奔赴蔚州。与耶律斜轸合兵一处,收复失去的云、应、寰各州。

◆  蔚州战场

雍熙三年(986)四月下旬,辽山西兵马都统、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率领援军到达定安(蔚州附近,今河北蔚县定安县村),贺令图败走。田重进领军迎战,宋辽双方在蔚州东展开激战,田重进部下军校五人,其中四人全部战死。

次日,耶律斜轸到达蔚州,宋军守城待援。耶律斜轸用绢帛写好一封书信射往城中,想要招抚守将。此时,天色将晚,探子来报,说宋军的援军马上就要到了,耶律斜轸立即派都监耶律题子率领一支人马,埋伏在险要之地,等待援军到了,立即杀出。

潘美和贺令图合力来救蔚州,守城宋军见救兵到了,迅速组织突围。耶律斜轸带兵从背后发起袭击,两支宋军败走,辽军占领蔚州。

潘美和贺令图带兵逃至飞狐口,又被耶律斜轸的追兵赶上,潘美无心恋战,再次撤往灵丘。

◆  飞狐战场

上山容易下山难,进军容易撤军难。撤军掌控不好,就会演变成一场大溃败,让敌人有机可乘。

雍熙三年(986)五月中旬,中路军主帅田重进接到太宗撤军的诏令,即刻连夜从飞狐撤军,袁继忠任殿后,行军阵法严整,不损一兵一卒,安全回师定州(今河北定州市)。

大军进驻定州,辽兵数千降卒,每天要消耗不少粮食,田重进想斩杀这批降卒,袁继忠道:“自古杀降不祥,杀降者多无善终,望将军三思。”田重进这才作罢,降卒全部得以免死。

田重进指挥得当,升为马歩军都虞候,袁继忠升任判四方馆事、兼任播州刺史,依旧统率屯兵。田重进说荆嗣有功于社稷,补为本军都虞候。

国舅爷李继隆在此次歧沟关之战中,所率先锋军也是全军而还,伤亡甚少。太宗诏令,加封李继隆为定州知州,与田重进一起守境护边,以防辽兵进犯。不久,又擢升田重进为定州驻泊兵马都部署。

西路军就没那么幸运了。

雍熙三年(986)六月,耶律斜轸与萧太后大军合兵一处,攻下寰州,斩杀寰州守军一千余人。

雁门关有杨业杨无敌镇守,萧太后与韩德让等人商量到最后,草拟出一道诏令,那就是活捉杨无敌,一则可以消除辽军多年的“恐杨症”,二则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效应,消磨宋军的斗志,打掉宋军嚣张的气焰。

◆  王侁发难

雍熙三年(986)六月,鉴于此次北伐宋军损伤十万多人,太宗决定将云、应、寰、朔这四个州的百姓二十几万人迁徙到关内,拿二十万换十万,面子上也好看,也不至于输得这么惨。诏令潘美、杨业等人带领部下保护好内迁的百姓。

云州已经被辽军切断,寰州也被辽军占领,云州、朔州都在辽军的包围之中,宋太宗这道要面子的诏令,明显的是要将西路军送上绝路。

杨业道:“现在辽兵士气正盛,不能硬碰硬,应该避其锋芒,等待机会再战。朝廷只是让我们护送这几个州的百姓,只需领兵从大石路出发,先派人秘告云州、朔州的守将,待大军离开代州时,让云州的军民先出城。等到大军到了应州,辽军必来阻击,这时让朔州百姓出城,进入石碣谷,我们再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以骑兵在中路支援,则可保全三州百姓万无一失矣。”

杨业的这个建议是非常好的,既能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务,又能减少伤亡,可谓一举多得,然而有人却不这样想,这个人就是监军王侁。

杨业是北汉降将,不是宋朝的“本土将军”,杨业没把自己当外人,监军王侁打心眼里就有点瞧不起杨业。在他看来,杨业这人太怂了,他这是故意避战,说不定是有异心。

王侁当即怒斥道:“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王侁让杨业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见王侁这么说,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也站出来支持王侁,“王监军说得对!”

杨业道:“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王侁道:“君侯素号‘无敌’,如今大敌当前,你却犹豫不前,难道还有别的心思不成?”此话出自一个监军之口,对于降将而言,分量可不低,直接是对其忠诚度的灵魂拷问。

杨业怔了一下,道:“业不是贪生怕死,只是时机对我军不利,只会白白地牺牲士卒,却不能立功。既然您责备我避敌不战,那我杨业愿意先你们一步出战。”

王侁从鼻子里哼了一声,道:“如此最好!”

从始至终,主帅潘美始终一言不发,他就看着王侁和杨业二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虽然王侁只是从六品的小官,潘美这个从二品的国公,在这个小小的监军面前还是显得有些低声下气。监军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后面的人,他代表的是可是皇上。

在五代以前,军队的监军多数都由宦官担任,到了大宋,尤其到了太宗朝,崇文抑武,军队的监军多由文官担任。其他的监军也就罢了,关键是王侁这个人,不好对付。

当初,秦州知州田仁朗征讨党项李继迁,田仁朗已定下了擒拿李继迁的策略,结果王侁向太宗进献谗言,故意诬陷田仁朗,说他贻误战机,不思进取。结果,太宗要砍田仁朗的头,经文武百官的一致求情,加上田仁朗自己的据理力争,太宗这才赦免了田仁朗的死罪,改判流放商州。最后,王侁取代了田仁朗,统兵伐李。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皇上这次派王侁来监军潘美的西路军,潘美可是处处留着小心。还好,潘美和杨业都是能征惯战的老将,战斗经验丰富,一路攻城略地,仗打得行云流水,一直都很顺,至今也没什么把柄让王侁抓住,不然,小报告早就打上去了。

潘美觉得,自己作为开国老臣,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当年,跟太祖一起建功立业的石守信、高怀德等人,都已作古,自己犯不上跟一个无名小辈争什么。

你已经是座高峰,别人只有仰慕的份儿,任何的注解都是多余的,因为,你已经活成了别人生命中的标杆。

临行前,杨业对潘美道:“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我杨业本是太原降将,按理说早就该死了,蒙圣上不弃,授我兵权,皇恩浩荡,我不是避敌不战,而是在等待机会为国家立功,如今大家说我避敌,那我就去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好了!

杨业指着陈家谷口道:“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杨业哭求潘美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县阳方口镇)两侧,埋伏下步兵和弓弩手,设伏相援,这样一旦自己的部队败退,也好相互支援夹击敌人,否则恐怕我们会全军覆灭,一个人也活不了。

杨业明知必败,却无从拒命,发誓“当先死于敌”“以报国恩”,唯一的要求就是请求主帅潘美引兵伏于陈家谷口,夹攻相援,以免全军覆没,“不然无遗类矣”。

这是一场生死相约,就像小伙伴之间常说的“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同样的一诺千金。

潘美点头答应,杨业这才带着自己的儿子杨延玉,领军五千出雁门关,进军朔州。

大宋有一种非常厉害的绝杀武器就是强弩。为了对付辽军,宋军专门研发了一种“神臂弓”,射程可以达到三百七十米,还有更厉害的床弩,一次可以连发几十支箭,可以最大限度地杀伤人马。

如果潘美能按照杨业所说的,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好强弩兵,一定可以大败辽军。这一点,杨业心中还是充满胜算的。战国时,齐**师孙膑就是在马陵道两侧埋伏一万弩兵,以少胜多,打败魏将庞涓,报了膑黥之仇。杨业饱读兵书战策,打伏击战,他是绝对的行家。

◆  血战陈家谷

杨业是傍晚时分领兵出发的,潘美算了算时间,半夜子时,与王侁带领士卒出发,到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也就是说从凌晨三点多一直守到上午十点多钟。

王侁派人登上陈家谷高处的托逻台,瞭望前面战场,一直没有任何动静。王侁觉得辽军可能已被杨业打退,就想与杨业争功,在陈家谷口总共待了四个时辰不到,就下令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沿着桑干河的一条支流向西南推进。

潘美犹豫了一阵子,几次想叫住王侁,话到嘴边又打住了,也跟着王侁出发了。潘美打死也不会料到,自己的这个优柔寡断,却让自己背上了千年的骂名。

再说金刀令公杨业领军出了雁门,耶律斜轸打听到是杨业出兵,心里面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遇上了杨无敌,喜的是太后诏令要活捉杨业,自己立功的机会来了。他命令萧挞凛带领三万人马埋伏于山道两边,伺机出击,自己带领三万大军前去诱敌,留下四万阻击朔州宋军,防止前后受敌。

次日,杨业领军行至广武,即与辽军遭遇。杨业分析得没错,这回宋军真的遇上大麻烦了,因为他遇上的不仅是耶律斜轸的十万铁骑精锐,更有大辽国太后萧燕燕与辽圣宗亲自率领的十万禁卫军。

耶律斜轸率军结成阵势,杨业拍马抡刀杀入敌阵,杨家军挥舞旗帜跟着冲入辽营,辽军军阵瞬间被撕开一个大口子。为了活捉杨业,耶律斜轸假装不敌,带领军队边打边撤,一步一步将宋军引入萧挞凛的伏击圈。

杨业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宋军也设了伏击,他难道没看出这是耶律斜轸的阴谋吗?其实,杨业早已看出耶律斜轸这里面有文章,同时,他也充满着侥幸的心理。他知道,自己也是诱饵,他的任务也要将辽军引入宋军的埋伏圈陈家谷口。因此,杨业跟辽军一直是若即若离的胶着状态。你退我就追,你追我就退。

萧挞凛带兵从伏击区杀出,耶律斜轸也回头进攻,六万铁骑将五千宋军团团围住。杨业知道,决战的时刻来临了,他举刀高呼道:“弟兄们!今日,我们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五千宋军呐喊着冲向六万辽军。

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杨业身负几十处重伤,边打边向陈家谷口撤退。

激战当中,大郎杨延玉身中数箭,血染征袍,栽于马下,瞬间被辽军的铁骑踩成肉泥。杨业看在眼中痛在心里,此时的他心内有血,眼中无泪,他不能下马去看一看自己的至亲骨肉,更不能痛哭流涕,失去理智。多大的痛他都要忍着,他是任务是要将辽军引入陈家谷口,那里才是唯一能报仇雪恨之地,也是宋军唯一能取胜的机会。

潘美和王侁率领大军沿着河道向西南推进了二十里,听到杨业兵败的消息,王侁根本没有想去救援的意思,潘美犹豫再三,觉得再去陈家谷口设伏兵已经来不及了,为了减少宋兵的伤亡,决定还是放弃救援,带兵先撤了。

有人在这里为潘美辩解,说他为了掩护四州民众南撤,为了百姓,只得牺牲杨业。潘美和王侁专门是来打伏击的,是要跟辽军血战的,哪有血战还带着老百姓的?简直是胡说八道。

老令公杨业浑身上下,血人血马,带领几十员将士退至陈家谷口,望着空荡荡的谷口,一个人影也没看着,杨业禁不住“拊膺大恸”。他转身对部下道:“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不必跟着我杨业一道送死,赶快逃命去吧,回去报告朝廷!”将士们感动得都哭了起来,大家决心以死报国,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

无奈之下,杨业只得回头“率麾下力战”,老令公杨业又亲手斩杀辽兵上百人。

打了一天的仗,人困马乏,杨业的战马也受了重伤,杨家军的将士们几乎全部战死,跟在身边的不足十人。大家拥着杨业边打边撤,渐渐退至狼牙村。

杨业得知这里是狼牙村,心里禁不住咯噔一下,羊入狼口,看来自己今天是凶多吉少。

辽将耶律奚底,精于骑射,立功心切,他瞄准在树林中东挡西杀的杨业,一箭将其射落马下。杨业受的是穿透伤,辽军呼啦一下子冲了上来,将杨业生擒活捉。

老英雄王贵杀敌数十人,箭尽人疲,被拥上来的辽兵团团围住,最终力竭殉国,五千宋军无一人生还。

◆  尽节殉国

耶律奚底将杨业押至耶律斜轸面前,杨业铁骨铮铮,誓死不跪。

耶律斜轸冷笑道:“公与我朝争强比胜三十余年,今日也有输给我的一天!”

杨业凛然道:“若非奸臣所害,今日受俘者未可知也!”

耶律斜轸派人劝杨业投降,许以高官厚禄。

杨业仰天长叹道:“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皇帝待我恩重如山,我杨业本来指望讨贼捍边以报皇恩,谁知却反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此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

“皇天!皇天!实鉴此心!”

杨业宁死不屈,既不接受治疗,也不饮不食,绝食三日,箭伤发作,壮烈殉国,享年五十六岁。

这里没有演义中的“金沙滩”“头撞李陵碑”,也没有“七子去、六子回”。有的只是同样的悲壮,同样的可歌可泣。后人有诗赞曰:“矢尽兵亡战力摧,陈家谷口马难回。绝食三日成大节,千古行人为感悲。”

雍熙三年(986)七月十二日,耶律斜轸命人割下杨业的脑袋,装入锦匣,送给萧太后。《辽史》载,“于是用匣子盛其头颅进献,诏令详稳辖麦室传其首级给于耶律休哥,在诸军前示众,又以朔州之捷宣谕南京、平州将吏。”大宋最为自豪的“杨无敌”居然被辽人生擒活捉,斩首示众,这既是对宋人的士气和民心的一种崩溃式的打击,也是对杨业本人的极大侮辱,“天下闻其死,皆为之愤叹。”

随着杨业传首边关,云、应、朔等地的宋军守将见形势不对,纷纷弃城而走。耶律斜轸一一收复失地。

萧太后要的是“活杨业”,手下献上的却是“死杨业”,打乱了萧太后利用杨业打击大宋的的原定计划。后来萧太后论功行赏,所有将领都领了赏,唯独将杨业射下马的倒霉蛋耶律奚底不升反降。

杨业的首级最后交到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的手上,耶律休哥将其首级置于昊天塔(今北京房山区良乡昊天塔)的第三层,“洪羊洞”中。

古代巫术有一种“压胜”之法,“洪”代表两种意思,一是洪水,二是“洪”通“红”,红代表火。“洪洋洞”的意思就是要把姓杨的永远淹没在洪水烈火之中,让老令公的尸骸永远遭受水火煎熬不得翻身,辽人的用意竟如此歹毒!

◆  旌忠惩奸

陈家谷之战的战报传回朝内,太宗赵光义得知杨业被擒,尽节而死,禁不住抚案流涕:“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

太宗诏令:“云州观察使杨业忠心报国,坚如金石,气激风云,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赏赐杨家布帛千匹,粮食千石。”

接着,太宗又为杨业六子加官进爵,授“供奉官六郎杨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杨延浦、杨延训一同录用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一起录用为殿直。”

历史上,杨业有七子,我们上文书已经交代过了,这里再重提一笔。

大郎杨延玉,战死陈家谷。六郎杨延朗,由于要避讳太祖皇帝,入宋后改名杨延昭。杨家七子都对杨家祖传的三十六路梨花枪情有独钟,杨家枪法,杨延昭同杨延玉二人学得最好,杨延昭得了枪法的一个“巧”字,杨延玉得了一个“猛”字,兄弟二人从小就随父亲征战疆场。

民间口口相传的杨家七子,名字真正对上号的只有六郎杨延昭,其他的都是演绎。杨家七子的名字是:大郎延玉、二郎延浦、三郎延训、四郎延環、五郎延贵、六郎延昭、七郎延彬。

除了大郎杨延玉,六郎杨延朗,杨业其他的几个儿子都在朝廷任武职,皆没有出战记录,历史上明确继承杨业衣钵的,只有六郎杨延昭。同杨业一样,杨延昭威震边关,宋真宗赵恒称赞为“治兵护塞有父风”。

在与辽军的对阵中,以六郎杨延朗为首的杨家将,节节胜利,捷报频传,威名响彻北疆。

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评价道:“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太宗心中不平,诏令将潘美连降三级,贬为检校太保;监军王侁被直接除官,发配金州(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刘文裕解除官籍,发配登州(今山东烟台蓬莱市)。

至此,雍熙北伐彻底以失败告终,赵光义原本想欺负一下辽国的孤儿寡母,哪晓得自己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大宋想要夺得燕云十六州的努力再次化为泡影。总结此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时机不对。贺令图所谓的“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这个观点站不住脚。萧太后极具政治头脑,韩德让也是数一数二的治世之能臣,经过一番摧枯拉朽的内外操作,这位年轻的女子已经牢牢把控了朝政,大辽早已度过了政治危机。庸才误国,代代不绝。很多决策的失败,败就败在一个傻帽给你出了一个主意,结果满盘皆输。

二是主将平庸。除了中路的田重进,东路主将曹彬和西路主将潘美,实无亮点可言。曹彬和潘美都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分别致使十万大军和杨业五千人马,遭受灭顶之灾。

三是辽军强大。无论是耶律休哥还是耶律斜轸,都表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反扑时刻,锐不可当,宋军只能节节败退。

四是阵图束缚。将士在出征前,太宗总会事先安排好布阵、行军的战略部署,战场上瞬息万变,死板的阵图束缚了宋将的临阵发挥。赵光义表面看起来很像是个明君,实则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自己明明是个军事白痴还要对前线指手画脚,害人误国。

五是监军掣肘。宋朝文人治国,武将地位不如文人,王侁凭着自己的优越感怼死杨业。

太宗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永远不要去招惹一个单身的女人,尤其是那种手握大权的单身女人。

没有杨业的大宋,辽人顿时胆肥气壮了不少。雍熙北伐,大宋出动二十多万精兵强将,仗打得却是如此地稀里哗啦。大辽国承天皇太后萧燕燕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也看清了大宋这只“纸老虎”的真面目。

雍熙三年(986)十月,赵光义正在清算北伐诸位将领的误国失律之罪,忙着黜免升迁一批守边将领。燕云边境传来了十万火急的战报:大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出动数十万铁骑精锐,御驾亲征,开始大规模军事报复,战火已经烧到我大宋边境。

雄州危机!定州危机!代州危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