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用心活和用身活的区别是什么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生命的觉醒!
什么是朋友呢?真正的朋友应具备什么品质呢?朋友分这一世物质欲妄的朋友,意志使命的朋友,和心性净土的朋友,修行的次序分戒定慧三学,这一世的朋友只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工具,所以戒律就是针对物欲的,要把这些全部看淡,放下这个身见就进入了定的修学。
看破了物质的身见,就会提起意识的心灵,如果放下了身见,再放下生起身见的人事环境,那就进入了慧命的自性境界,“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利和钩只是贪恋一世的欲妄,而不知这一世是为了向上提升自己的。
从生入死糊涂中度过,浪费了最宝贵的修行机缘,这就是害和钩,“悟即刹那成正,迷而万却沉流”,一失人身,万劫难复,真正的朋友是借助物质的生命,引导入慧命之中,如果只在乎这一世的得失利害,那就是损友了。
为什么说:决定累与不累的主要是心情?每当心情好的时候,走再多的路也不觉得累,难过的时候,走一点就感觉很累,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承受力就会强一些,心情不好的时候,承受力自然会降低,所以身体的沉重还是由心来决定的。
身体重物和心三者的关系是,心性是真实存在的,身体重物都是心性无明幻现出来的,普通人不用心工作,所以心身体和重物是一样的,同样是幻化的东西,就会有真实的感觉,所以都是实有的东西,东西的沉重是不会有所改变的。
而修行者以一切唯心造的道理为人处事,因为他以心为真实的,只不过是利用身体提起东西,以心为主东西和身体是负,这样就有了真实和虚幻的差别。
所以修行越好的人提起东西也就越轻,俗话说,如果说普通人重量的感觉是身体,那么修行人重量的感觉就是心灵,同样的走路干活,同样的吃饭睡觉,由于用身和用心的不同,果报就有圣凡的天壤之别。
这个宇宙法界是怎么来的呢?普通人的一生为了身体的生命,而修行人为了觉悟的慧命,法界只有一个心性,没有任何的物质,也没有意识思想,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心性本来是万德万能的,然而只有心性而没有任何东西,无始无终让心性对这种法界产生了厌烦。
他想要寻找不同的自己,无明黑暗渐渐形成,这是地大的初始,有了黑暗便有了一些物质,心性便乱动去寻找,动及生风,风大与地大相磨,便产生了火大,火烧地大成水大,则有相的物质世界诞生,自性取少许物质和合成自身相,绝大多数物质化成山河大地。
自性与物质和合成身体,自身与人世境交融,而有了思想,记忆的积累而成为意识,善恶意识的生发而成六道轮回,从自性到轮回是法界的形成,从轮回到自性才是修行。
什么力量可以瞬间打动别人呢?人与人之间的因缘是非常玄妙的,过于亲密会产生理所当然的感觉,过于疏远会产生无感觉想,所以只有距离才能产生美,而这个距离的把握便是一种智慧,其实这个距离并不是物质时间空间的距离,距离得事先打动别人的心,然后给别人一个反观内照的机缘。
如果总是那么的亲密,而没有给人留下反省思考总结的机会,就会使人感到忙碌焦躁,而错失解脱的机缘。
所以说距离应该是身体进升为智慧的距离,如果你没有打动别人的心,也就谈不到反思的距离,而打动别人,这就蕴含着学习修养经验的整个过程,所以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努力学习积累经验、修养道德,只用于一瞬间的打动人,只有打动人之后,社会上的那些经验理论,才可以实用。
如果你连打动人的能力都没有,却用很长的时间来学习如何讨好人等方法,那么你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苦果,其实人不应该用很长的时间学习讨好人的方法,只需修养自己的厚德,心灵就会散发芳香。
为什么说自由超过了生命?有一句古话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几十年的生命是可贵的,但让死气沉沉的生命活的绚丽多彩,则更为可贵,人活着的意义是开发不生不灭心性的慧命。
什么最自由自在呢?那就是精神生命,比如一条鱼,把它放到大海里养,它就自由自在,而把鱼放到鱼缸里养,它就感到没有生命的气息,同样的水好比是物质的身体,不同的环境代表不自由的身命,和自由的慧命。
修行也是这个道理,名利物欲建立起来的身命环境,和用无我利他建立起来的心灵慧命,这是修行最基本的标志。
为什么说慎独是一个人最大的本事?一个人孤独无事的时候,总觉得心里空唠唠的,感觉人的一生毫无意义,迷茫的痛苦推动自己,普通人去寻求欲妄的刺激,从而造业受报,生死轮回永无出期。
修行者把希望寄托于后世,普通人只想解决当下的迷茫痛苦,只想得到现时快乐,不想明天会如何,而修行者的时间观念是往生后会如何,所以时间观念就会很长?
就像家庭过日子一样,普通人只想当下的快乐,当下的刺激,遇到发怒的事就发泄出去,只想现在好,不想以后会妻离子散,更加痛不欲生,为了当下的发泄当下的刺激,会得到苦报,有容忍心有耐心,总想以后会好的人,必是能承受福德的人,这就是普通人和修行人最大的区别。
在古代官场中,为了当下名利欲妄的多是贪官,为了造福人民,为了流芳千古的大多是清官,所以贪官就是只顾眼前的人,而清官就是为了后世的人,学佛就是学高瞻远瞩,站在觉悟净土的最高峰,去看待同情五浊世间受苦的众生,这就是觉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