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暗度陈仓(二)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刘氏天下汉家郎!
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八月刘邦正式出兵,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六月章邯城破自杀,足足有十个月的时间。
十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田荣三个月平定齐地,刘邦四个月还定三秦。
拳头更硬的项羽,十个月时间,应该有更大作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坚持这么久的章邯,没有等来项羽的身影。
这是什么操作,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作为天下诸侯的总盟主,项羽为何坐视不管呢?
西楚霸王项羽兵强马壮,勇猛无双;志在争夺天下的刘邦,也不是良善之辈,自然不会认输。想要争夺天下,刘邦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攻占关中之地,养精蓄锐,精心准备与项羽的决战。
章邯的顽抗,让刘邦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泡汤。
章邯坚守废丘,虽然孤立无援,但章邯宁死不降。
平心而论,这个时候项羽有较大把握灭掉刘邦,虽说韩信的暗度陈仓之计高明至极,如果他没有站稳脚跟,马上遭到项羽与章邯的内外夹击,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而且还要面临一个没有退路的战略格局,刘邦只能一命呜呼,不会再有登场的机会。
这世间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刘邦高瞻远瞩,无所不用其极,坚决避免两线作战。
刘邦久攻废丘不下,汉军用计水淹废丘而城破,章邯无奈之下,拔剑自刎。很明显,章邯拼尽全力,为项羽争取了十个月的宝贵时间,如此漫长的岁月,足够项羽霸王来回碾压刘邦。
遗憾的是,项羽没有派兵救援章邯。
章邯望眼欲穿,项羽始终不见踪影,结果就给了刘邦足够的时间,最终消灭了苦苦支撑的章邯,彻底平定了三秦地区。
胜利之后的刘邦,兵多将广财大气粗,基本占据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地盘,拥有了当年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本钱,为像秦始皇那样从咸阳出发重新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根据地。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赌一赌,摩托变路虎。
刘邦有样学样,跟紧秦始皇的脚步,决定一统天下。
作为天下盟主,项羽如此消极懈怠,必须给个理由。
项羽无可奈何,不是我不讲义气坐视不管,我分身乏术。
齐国有田荣叛乱,赵国有陈余之乱,汉王刘邦则是暗度陈仓、袭占关中。一时之间出现这么多叛乱,弄得项羽头痛不已。
不要忘记,不入流的游击大师彭越,也在不断骚扰。
项羽平叛面临三个选择:一是攻打齐国,讨伐田荣;二是平定赵乱,讨伐陈余;三是发兵关中,救援章邯、攻打刘邦。
不能三面出击,只能选中一个重点打击对象。
对项羽集团而言,赵国陈余事小,可暂时搁置。
其他二路都很麻烦,齐国紧邻西楚,直接威胁西楚的安全。汉军虽远离西楚,但刘邦志存高远,长远来看,是最强劲敌。
全面进攻,没这个实力。
重点进攻,哪里是重点呢?
当范增亚父大力劝谏项羽举兵西进关中,救援章邯、攻打刘邦时,刘邦的预定儿女亲家项伯就马上提醒项羽,如果大王举兵西进,田荣率军攻打彭城,到时首尾不能相顾,那如何是好?
楚国朝堂,又在争论不休。
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分歧背后的利益勾当。
范增在左耳劝,项伯在右耳吹,搞得项羽头都大了,在伐齐还是击汉之间举棋不定。你们搞得我脑袋好乱呀,我又不能劈成两半,一半伐齐,一半击汉,真的很烦躁,不要再争吵了。
不要事后诸葛亮,两个部下的意见,都有道理。
正当项羽迟疑不决、头痛之际,张良送毒药来了。
屡试不爽的大绝招,杀人不见血的反间计。
张良一向胆大心细脸皮厚,内心强大无所畏惧,但他此时此刻特别害怕项羽这个人头脑一热,直接带着军队来灭掉刘邦。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留在栈道这边的张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邦原本派张良以韩王司徒身份略取韩地,张良善谋略但不善将兵作战,所以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一事无成。于是张良改作信使,干起谋略老本行,送给项羽两封信,给项羽出出坏主意,引诱项羽放松对刘邦的防范,把项羽的兵祸之灾引向齐国。
一封信是张良写给项羽的。主要内容是,汉王所得的封地本不是他应得的,他只想要得到关中地区,若能履行“先入关者为关中王”的盟约,即适可而止,绝不敢也不会再向东进发。
刘邦危险性最小,他的军事行动,只是想夺回关中王的位置,并不想反叛,不要误会,刘邦忠心耿耿,愿意臣服于项羽。
刘邦的心思,张良最清楚,志在天下。
张良不是道德君子,大言不惭,又在忽悠别人。
另一封信不是张良写得,而是转发田荣、陈余写给天下诸侯王的公开信,主要意思是,我们齐国和赵国准备联手消灭楚国,项羽不仁不义,大家不要去帮他,要帮忙,来帮我们的忙。
两封信一对比,如何选择一目了然。刘邦只想进入关中,田荣却要偷袭项羽、消灭楚国,这么简单的选择题,下决心吧。
霸王,您进攻的方向,必须是田荣。
如果把方向弄错了,即使再努力,也是徒劳。
不要犹豫了,优先干掉那些不臣服于您的反贼。
项羽就这样被张良忽悠了。项羽不再犹豫,终于下定决心,打消了向西攻击刘邦之意,而是决定亲自攻伐齐国田荣。
站在后来者的角度,项羽的选择是错误的。
但就现实情况来看,讨伐田荣,势在必行。
项伯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田荣是带头人第一个造反,齐国又是国富兵强,如果项羽西去征讨刘邦,田荣不会无所动作。
最为关键的是,齐国近,关中远。
可以说,一个是心腹之患,一个是皮癣之忧。
自身安全要摆在第一位,项羽的当务之急,不是救援章邯、讨伐刘邦,而是尽快平定齐地的叛乱,以此确保自身的安全。
这样的考虑,虽说不全面,不能说是错误。
没考虑到的,就是章邯和整个关中地区,对于项羽来说有多么重要,同时他也没有意识到,刘邦是一个何等厉害的人物。
没有选择定都关中,是方向性的错误。
一步错,步步错,只能沦落到了现在这个样子。
项羽的强悍,只
(本章未完,请翻页)
能延缓自己的灭亡,而不能改变什么。
不过现在,还是项羽说了算,拳头才是王道!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开始行动,亲率主力平定齐地。当然,其他方向也有安排,没有闲着。
项羽封以前的吴县县令郑昌为韩王,防范汉军东进。
项羽派萧公角另领一军,去扫荡彭越的游击队。
遗憾的是,除了项羽这一路,其他都以惨败落幕。
大家会提出质疑,就算项羽不能亲自讨伐刘邦,也可以安排得力干将救援章邯,即使不能打败刘邦,也要维持相对平衡。
可以质疑,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项羽亲自出马,马到成功;安排手下出征,总是不堪一击。
项羽凭个人能力独领风骚,但不是合格的领导。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领导”?
用官方的语言来说,领导,是指在正式组织中经合法途径被任用而担任一定管理职务、履行特定管理职能、掌握一定权力、肩负某种管理责任以更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或集体。
无论在公司,还是在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无处不在。
就算在家庭里,也有领导的存在,老婆就是其中一位。
千万不要小瞧任何一位领导,否则分分钟教你做人。
从政治上讲,“领导就是决策”,是制定和实施领导决策的过程。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核心,是一切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说了这么多,云里雾里,等于没说。
不要废话,说关键的,做领导应该干什么事?
两位伟大人物,恰好回答了这个问题,恰中要害。
毛zx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邓xp说:“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
两位伟人说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主意,就是抓方针;用干部,就是抓头头。
简单的事情复杂做,复杂的事情简单做。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抓住这两条,也就抓住做领导的根本。
组织路线,即干部政策,都是随着政治路线改变的。
道理不难懂,做起来却非易事。
项羽霸王在这个问题上的成败得失,值得玩味。
先说“出主意”。领导出主意,最常见的是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发挥关键作用。提出主意的快慢和好坏,体现决策水平和谋断能力的高下。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刘邦总能听取正确意见,圆满实现组织意图,是优秀的领导者;而项羽总是采纳错误政策,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终无路可走,是不称职的领导者。
两人的领导水平,孰高孰低,答案一目了然。
刘邦是天然的领导者,而项羽是蹩脚的政治家。
当然,出主意、做决策不是一个人的事,通常情况要有一个听取别人意见、汲取别人智慧的谋断过程。多召集几个会议商讨,集思广益,权衡利弊后才能有断,这个结果便是能谋善断。
觉得自己能干的人,不听他言,一生都是干活之命。
项羽个人能力过于厉害,对团队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而刘邦从谏如流,取长补短,反而更容易成功。
再说“用干部”。提到善于用人的领导,很多人都会想到刘邦。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知人善任,让人才真正发挥自己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是刘邦用人的核心。
除了知人善任,作为领导的刘邦,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实实在在的论功行赏,不是口头上的表扬。
不能老拿漂亮话糊弄人,大部分的人都喜欢物质奖励。有贡献你就得奖励,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要多奖;做得一般的,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要赏罚分明。
精神奖励重要,物质奖励是基础,更重要。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结果。
项羽个人能力最强,但是用干部一塌糊涂。
既不能知人善任,让人才白白流失;又不能论功行赏,给人刻好的官印,拿在手里磨圆了棱角,也舍不得给人发出去。
这样的领导者,失败是必然的,在所难免。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
不要扯远了,项羽与田荣的较量,项羽完胜田荣。
项羽亲自出马,这次,轮到齐国田荣苦不堪言。
田荣造反,表现很嚣张,实际上他的内心无比恐惧,因为他也知道自己和项羽的有多大差距,为了避免直接与项羽正面作战,他决定创造一个天下大乱的格局,避免自己灭亡的危机。
策反彭越,拉拢陈余,联合刘邦。
聪明能干的田荣,不是单独行动,而是策动三方力量共同反抗项羽,项羽建立起来的政权,立即面临土崩瓦解的威胁。
这么多叛乱,项羽不一定来打我田荣?
田荣以为,项羽的力量再强大,也会疲于应付,项羽与刘邦又有致命冲突,项羽肯定会带着主力去攻打刘邦。田荣似乎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项羽不可能主要针对他,只要不是项羽本人亲来,那么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毕竟齐国拥有相当强的力量。
除了项羽,田荣何惧之有?
田荣以为的,那也只是田荣以为的。
出乎田荣意料之外,项羽只是沉默片刻,立刻决定带着主力部队直接打向田荣的地盘。不按常理出牌的项羽,一下子就把田荣彻底整蒙圈了,原本以为创造更多的敌人,而且让刘邦成为田荣的主要挡箭牌,结果突然之间却遭到了项羽的重拳出击。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项羽进击齐国,齐王田荣没见过大世面,终究低估了项羽的厉害,骄傲轻敌,竟然率兵应战,想和项羽正面干一场。
田荣在齐国说一不二是军事强人,但在项羽霸王面前一触即溃,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说的难听点,就像踩死一只蚂蚁。
正面对阵,没人是项羽的对手。
田荣,只是项羽拿来练手的,不堪一击。
项羽拳头所至,无不粉身碎骨。齐王田荣不例外,很快就溃不成军,被打得满头包,战败逃到平原,被平
(本章未完,请翻页)
原百姓所杀。
这位野心勃勃的田荣,心怀不满,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项羽,挑起了天下大乱,却迎来最悲伤的结尾,实在是让人唏嘘。
不要悲伤,田荣的难兄难弟,还有很多。
田荣虽然出类拔萃,但不是项羽的对手。
田荣的一系列运作,可能对别人有用,但对项羽没用,因为项羽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而是一个热血的军事高人。
按照政治家的头脑,突然出现这么多的力量反抗自己,那么优秀的政治家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对自己最有危害的力量消灭掉,这么考虑毫无疑问就是刘邦,所以,田荣才敢这么自信。
等项羽西征刘邦,就从背后去捅项羽。
总把别人想得太好,会伤着自己。
可惜的是,项羽更是一个热血的军事高手,他的人生信条很简单,谁敢捣乱,就先把谁给灭了。天下大乱的格局,是田荣大力策划的,因此项羽已经认准了田荣就是一个战争策源地,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灭了他,你想你的,我做我的,互不干涉。
可以说,田荣忽视了人性的险恶,吃了大亏。
田荣没有想到,张良这人一生光明磊落,居然在这时候耍了一个阴招,毫不留情地出卖他,背后挨了冷箭。张良损人利己,把田荣写给刘邦的信,转手就送给项羽,一点也不讲道德。
但是,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失败者是没有理由的。
因为,只有胜利者,才能有资格去书写历史。
原本想着刘邦可以成为自己的挡箭牌,自己在乱中取胜,保存实力笑到最后,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惹上了一个不能惹的项羽,他不分政治利益的好坏,直接重拳出击,打得他怀疑人生。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让人哭笑不得,田荣成为刘邦的挡箭牌。
乱世之中没有绝对实力,千万不要带头去挑衅权威,虽然制造混乱可以躲避危险,还可以让混乱成为上升的阶梯,但有一个特殊情况,假若队友全是阴谋家,自己必然吃亏,被人出卖。
刘邦,就是最大的阴谋家。
不要觉得自己狠,要比谁更狠。
田荣是一个高手,也是历史上最大的笑话,他挑错了对手,也高估了自己队友,不过幸运的是,他却成全了刘邦,让刘邦站稳关中的基地,并且最后成功灭掉项羽,也算为田荣复仇了。
不过,田荣自己,不会觉得是幸运。
按说田荣已死齐地大定,项羽该回家休息了。但是,楚军一路北上,直到北海,焚烧夷平齐国的城廓房屋,活埋投降的士卒,又捆绑齐国的老弱妇女,楚军所过之处,大都被摧残毁灭。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项羽报复心太强,为了发泄愤怒,一如既往地烧杀抢掠。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齐国百姓这时肯定不干,我们知道错了,把田荣也杀了,都选择投降了,你怎么还这样残忍对待我们。反正都是死,不如努力拼一把,齐国人又相聚而起,反叛项羽这个杀人如麻的恶魔。
哥哥死了,弟弟田横接着上。
田横顺应形势,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趁机收聚散兵游勇,在城阳起兵抗拒项羽。既然正面搞不赢,就搞游击战术。
项羽你不是很牛叉吗?你来了我就跑,你不在我就打。
游击战术,搞得项羽骑虎难下。
进攻,找不到田横的主力。
后退,前功尽弃,没有面子。
项羽因此深陷齐地,一时无法抽身,和田横接连打了几次游击战,都是玩躲猫猫游戏。田横,能不能痛痛快快干一仗?
不能,田横有自知之明,不会自寻死路。
项羽放下刘邦不管,首攻田荣,实乃无奈之举。
但是,项羽没有正确的政治手段,让自己雪上加霜。
项羽残暴不仁,根本不屑于怀柔和安抚,导致无法迅速根除齐国叛乱势力。因为齐地叛乱的牵制,天下无敌的项羽,不仅无法救援被围困的章邯,还要眼睁睁看着刘邦势力日益坐大。
项羽被困齐地无法分身,对刘邦来说可谓天赐良机。
此时,刘邦迅速吞并三秦,声威震动天下诸侯。
河南王申阳、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相继投降刘邦。
刘邦派故韩襄王的孙子韩信带兵攻取韩地,韩王郑昌兵败投降,刘邦立韩信为韩王(非大将军韩信,此韩信称为韩王信)。
刘邦不一般,行动迅速目标明确,还定三秦,不等彻底打败章邯,就迫不及待带着韩信向东出函谷关,一股气打进了关东地区,收服了河南王申阳、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韩王信。
三秦之王,雍王章邯自杀,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归降。
韩王韩成,遭遇飞来横祸,被项羽无辜杀害。
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无一幸免。
常山王张耳,被陈余击败,狼狈投奔刘邦。
辽东王韩广,不愿意去辽东就国,被燕王臧荼击杀。
细细数来,已经有十四位诸侯王,不能站在项羽这边。
天下糜烂不堪,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项羽分封的诸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分封的十八路诸侯,项羽的对立面,超过三分之二。
楚汉争霸之初,胜利的天平,就已向刘邦倾斜。
刘邦一点也不客气,把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的属地改名为渭南、河上、上郡;平定全部雍地后,把雍王章邯的属地分置为中地、北地、陇西三郡;把河南王申阳的属地设置为河南郡;把殷王司马卬的属地设置为河内郡,全部归属自己直接管理。
关中和其他核心地段,还是自己直接管理更加靠谱。
刘邦坐镇关中,安抚父老,把都城迁回关中,建都栎阳。平定关中一切准备就绪后,刘邦积蓄力量,等待与项羽的决战。
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事先缺乏周密的准备,机遇也会毫无用处。一句话说得到位,没有准备的人,就是在准备失败。
做任何事,都要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坏的准备。
未来谁将主宰天下,当然是提前开始准备的刘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