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受封汉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刘氏天下汉家郎!
项羽在咸阳发号施令,行使最高权力,在强大武力的震慑下,无人敢于提出异议。项羽大人成就感爆满,意气风发之际派人回彭城向楚怀王报告入关破秦的情况,并请示以后怎么办。
大家都很诧异,这不像项羽的行事作风,竟然请示汇报。
大家不要误会,项羽的行事作风一直没有变,他做出的决定不容更改。不过他也是懂礼貌的青年,虽然现在的我羽翼丰满,我还是装出尊敬你的样子,希望你按照我想的那样去表态。
项羽,你在巨鹿大战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如此劳苦功高,我都忍不住给您竖起大拇指,就按照你的意思,马上去办。
你办事,我放心。
正沉迷于自己的想象不可自拔,现实的楚怀王给了项羽当头一棒,醒醒吧,不是你强就什么都依你,怀王我的意见是:
“按原来约定的办。”
楚怀王有骨气,也有点傻,没有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位置怎么来的,也不权衡自己跟项羽的差距,还想过河拆桥踹了项羽。
此时此刻,不站在项羽的角度考虑问题,行不通。
楚怀王这个意见,只要项羽不是傻子,肯定不会同意。
承认怀王之约,就是承认七国复立、王政复兴的既有天下秩序。在这个天下秩序下,楚怀王熊心、赵王赵歇、齐王田巿、魏王魏豹、韩王韩成、燕王韩广,再加上新的秦王刘邦,几乎将天下的权益收揽干净,没其他人什么事了,大家都洗洗睡吧。
熊心是老大,其他六人论资排辈。
如果顺从这个天下秩序,项羽和各国将领都将回到各自的国家去做将军,讨封求赏,任人宰割,这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
早知会有这样的结果,当初还干个屁。
项羽清楚明白自己的处境,如今的自己,功高不仅震主,早已震动天下,天下之大,已经没有可以行赏之主了。至于楚怀王,从来不信任自己,自己也从来没有将怀王放在眼里,无赏之功互相警惕戒备,终有决裂的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进一步主宰天下,退一步死无葬身之地。
晚一点决裂,还不如现在就决裂。
怀王出乎意料的举动,因循守旧,根本不符合现实的需要,气得项羽暴跳如雷。怀王又雄起一回,就是不如你项羽的意。
不过遗憾的是,此时项羽已不是之前势单力薄的项羽。经过一系列艰苦卓著的奋斗,项羽威震天下,无人敢于表现不服。
就是我们的男一号刘邦,拥兵10万的第二大军阀,在强大的项羽面前,也只能低眉顺眼,怀王的强硬态度,已无济于事。
没见过这么弱智的楚王,无比强大的我,向毫无实力的你请示汇报,所有人都知道我只是做做样子,给脸不要脸是不?
楚怀王不给面子,惹得项羽怨气冲天。
项羽怨恨怀王暗箱操作,当初不让他和刘邦一起西进入关,却派自己到北边去救赵,还不拜自己做主将,派宋义压制恶心自己,结果没能率先入关,落在刘邦之后,搞得很是被动。
回忆从前的种种不公,项羽怒火中烧。
现在楚怀王又不按照自己拟办意见,坚持“先入关中者为王”的错误方针,是不是要把我项羽惹恼了,怀王你才知道痛。
怀王你不同意,无所谓,乱世英雄出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大家都服服帖帖,一脚踢开你,自己来干。
毫无实力的楚怀王,项羽可以视而不见。
跟随入关的实力派,项羽却不能熟视无睹。
因为毫无实力,只能发发牢骚;而这些入关的实力派,都是有兵有枪的草头王,性格又很激进,一言不合就能兵戎相见。
项羽决定,废弃怀王之约,否认既定的天下秩序,由自己主宰,按照论功行赏的原则,重新分割天下,建立新的统治秩序。
打破这个旧世界,才能建设新世界。项羽召集入关的将领们召开灭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会上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怀王是我们项家所立,他本人并没有什么功劳,没有资格主持盟约!当初,天下起兵发难的时候,借立六国的后裔来讨伐秦国。但是,真正消灭秦国、平定天下的是诸位将军和我项羽。我们靠功劳吃饭,理所当然可以裂土为王,这是我们的合法权益。
听到项羽的意见,将领们眼睛发光了。
大家都不是慈善家,脑袋别在腰带上,拼命努力就是为了今天的胜利果实。随项羽入关的将领们当然齐声赞同,我们听项羽战神的,既不得罪项羽,还可以裂土为王,百利而无一弊。
将领们在会议中达成共识,只要我们有好处,我们就坚决拥护。项羽得到实力派的一致拥护,于是放开手脚干起来。
首先,项羽表面尊奉楚怀王为义帝,完全是想把他架在周天子的虚名之上,实际上并不听从他的命令,并且引经据典:
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项羽找到理论依据,迁义帝至湘江上游弹丸之地,建都长沙郡的郴县(今郴州)。义帝你不给我项羽面子,我就把你流放。
不好意思,你不给我面子,我也不给你里子,义帝你先走,滚到我看不到的地方去,眼不见为净,腾空地方给我自己住。
不过,你虽没有功劳,现在也没有什么用处了,但我还是继承我叔父未竞的事业,继续保留你的傀儡身份,请老实点。
尽管如此,项羽思前想后,觉得自己已是天下主宰,头上不能再有领导,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义帝,心里也总是不踏实。
项羽的传统习惯也没有变,只要不放心,就要从肉体上消灭别人,暗中密令英布、吴芮和共
(本章未完,请翻页)
敖将义帝杀死于南迁途中。
搞定义帝后,项羽终于放开手脚,以诸侯联军盟主的身份,着手分封天下,开启了自己王霸天下的时代。
现在人们都认为全国大一统才是大势所趋。
有人会批评项羽,你怎么这么弱智,为什么放弃秦始皇开创的帝业,去效法春秋时代的霸业,好好的天下就被你断送了。
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跃于纸上。
你批评项羽,项羽会一巴掌打醒你,就你聪明。
因为项羽那个年代,大家的看法和现在的我们恰恰相反,分封制在当时算得上是大势所趋,一门心思想当皇帝不得人心。
秦灭六国后,虽然大刀阔斧采取了一系列统一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六国民众的怀旧情绪挥之不去,这从秦末大起义中六国后裔在民众的复国呼声中轻松复国就可以得到佐证。
当然,民众的意见,军事强人项羽可以视而不见。
但是,秦末大起义中靠实力打拼出来的诸侯,项羽不得不特别注意,不能轻易得罪。就算你再凶狠,猛虎也难敌群狼吧。
项羽清楚明白,各路诸侯都想裂土为王。
项羽集团缺少高屋建瓴的谋士,项羽看起来也缺少尽吞天下之志。但这是有根本原因的,因为项羽没有一统天下的实力。
既然没有绝对实力,那就只能向军事实力派妥协了。相互需要,相互妥协,团结大多数,打击少数异己分子,才是出路。
项羽没有强行推进与实力不匹配的帝业,现在的我们给他是一声叹息,不过在当时的情势下也算是一种明智之举。
如此,选择霸业可谓水到渠成。
前206年2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地、楚地的九个郡,建都彭城,同时按照早已精心谋划的方案,大封天下。
项羽自封的地盘,都是丰腴肥美之地,一级棒。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的同时,一口气封了18个王:
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可以说,这些有兵有权的王,个个不是省油的灯,个个都是顶呱呱的狠角色,随便点一个,都是让群众膜拜的英雄人物。
个个都是一代枭雄,个个都是心怀鬼胎。
我们先来分析分析这些诸侯王是怎么产生的?
从“分封十八路诸侯”中可以看出,项羽分封了四类人:
第一类,率先进入关中的刘邦。
第二类,秦国的三员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
第三类,陈胜吴广起义后先行复国的诸王,这些既得利益者要照顾,包括张耳陈余扶立的赵王赵歇;魏王魏豹;燕王韩广;田荣扶立的齐王田巿;张良辅佐的韩王韩成等等。
其四,随项羽发动巨鹿大战、破秦入关的有功之臣,也是拥护项羽的实力派,这些跟班小弟要委以重任,以新换旧。
分封首先要解决的是,刘邦怎么封?
刘邦大人是最难封的,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他,不等于心里不忌惮他。因此把刘邦封到哪里,项羽和范增很伤脑筋。
按怀王之约:先入关者为关中王。
刘邦早项羽两个月入关,因此,刘邦理应被封为关中王。
俗话说,落难的凤凰不如鸡,义帝都自身难保了,除了想维护自己权威的义帝和既得利益者刘邦,没人想遵守怀王之约。
刘邦项羽两兄弟在鸿门宴上虽已和解,但项羽范增忌惮刘邦有夺取天下之心,不想封刘邦为关中王。可此时不封刘邦,又怕落下公然撕毁怀王之约的恶名,进而招致诸侯的反叛。
该死的刘邦,你让我们好矛盾呀。
范增一拍脑袋,想到了巴蜀之地,和项羽一拍而合。
巴蜀是秦时流放罪人的,项羽想以此消弱刘邦的势力。于是项羽集团找来理论依据,诡辩巴蜀也是关中之地。刘邦在此为王,我们既不算违约,我们也可以用巴蜀来困死刘邦。
对待刘邦,项羽集团可谓费尽心血。
不过,项羽集团可要失望了,巴蜀早已不是贫瘠蛮荒之地。巴蜀在秦国的大力开发下,经济面貌早已焕然一新。
谁叫你们项羽集团没人像萧何那样,去抢书呢?
刘邦心里恨得咬牙,又不敢明目张胆提反对意见。既然我干不过你项羽,那我就来暗的,先拉拢腐蚀你的叔叔项伯。
刘邦拿出贵重礼品,让张良出面厚赠项伯,请他竭尽全力劝说项羽,把汉中之地也分给自己。不知是项伯受礼后斡旋得力,还是项羽心中有愧,最后的结果,项羽同意将汉中之地划给刘邦,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建都南郑。
真是无语,既然对刘邦不放心,为何又要给汉中?看样子,项羽大人一生烹人无数,最该烹的应该还是项伯叔叔。
汉中背靠关中面朝巴蜀,去关中要翻越秦岭,崇山峻岭,行走艰险。但是,汉中到关中,有多条栈道,防不胜防。
这样的地方,给了狡猾多变的刘邦,不是一件好事。
项羽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别封给秦国的三员降将,企图用三秦之地钳制刘邦,围追堵截,扼杀刘邦于摇篮之中。
封章邯为雍王,统辖咸阳以西之地,建都在废丘。
长史司马欣昔日有大恩于项梁,有恩不报枉为人,所以封司马欣为塞王,统辖咸阳以东到黄河之地,建都在栎阳。
都尉董翳曾力劝章邯投降项羽有功,表现突出,项羽领导印象很
(本章未完,请翻页)
深刻,于是封董翳为翟王,统辖上郡之地,建都在高奴。
解决好第二大军阀刘邦的问题后,项羽就不讲客气了。为了空出土地分封有功之臣,对先行复国的诸王全部降级。
原魏国一分为三:项羽自取梁地膏腴之地;改封魏王魏豹为西魏王,统辖河东之地,建都在平阳;司马卬平定河内地区,屡立战功,封司马卬为殷王,统辖河内,建都朝歌。
原韩国一分为二:韩王韩成仍为韩王,以旧都阳翟为都;张耳亲信部属申阳,首先攻下河南郡,在黄河岸边迎接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建都洛阳。
原赵国一分为二:迁赵王赵歇为代王,建都于代县;赵相张耳平素贤能,又随从项羽入关,封张耳为常山王,以襄国为都城,统辖赵地。
原楚国一分为四:项羽自领西楚之地;项羽部将英布,常任先锋,勇冠三军,封英布为九江王,建都在六城;番君吴芮曾率百越的军队协助诸侯攻秦,又随从项羽入关,封吴芮为衡山王,建都在邾城;义帝的柱国共敖,率军进攻南郡,屡立战功,封共敖为临江王,建都在江陵。
原燕国一分为二: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建都在无终;燕国将军臧荼,从楚救赵,又随从项羽入关,立臧荼为燕王,建都蓟县。
原齐国一分为三:迁齐王田巿为胶东王,建都在即墨;齐将田都,带兵救赵,又随从项羽入关,立田都为齐王,建都在临淄;项羽渡河救赵时,故秦所灭齐王建之孙田安,攻占济北数城,引兵降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建都在博阳。
分封天下诸侯这么庞大的工程,自然少不了范增之计。表面上论功行赏的项羽,实际上是有倾向性的,将好的土地封给自己和比较亲近的诸侯。那些存在潜在敌对关系的诸侯,不用怀疑,自然就是荒凉贫瘠之地。
这次分封,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项羽这样分封的目的显而易见,首先是建立自己的最高权威,以便号令天下,都是我分封的诸侯,自然要臣服于我。
其次是把劲敌刘邦封在秦朝流放人的巴蜀,挤出富裕的关中之地,以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予以钳制,消弱刘邦实力。
项羽深恶痛绝的关中,也没有轻言放弃,花了诸多心思。项羽一路烧杀抢掠,尽失关中人心,很难在关中立足,将秦朝三个降将分封于此,用意明显,关中决不可落入一人之手,也不可以分封给有号召力的人,三个降将在关中不得人心,用他们防备刘邦,也不会趁势做大,一旦天下有变也可轻而易举收回。
分封天下的背后,必然全是阴谋诡计。
再看看项羽对原五国的分封,确实高明,刻意将五国从原来的富地迁往恶地,同时把自己的亲信插在他们之间的富地,对原五国诸侯分化瓦解,该封王的不封,不该封王的却封了,严重削弱原五国诸侯的势力,同时在新旧诸侯王之间留下了很深的矛盾。
对项羽而言,潜在敌对势力,能分到一块蛋糕,已是幸运至极,就不要嫌弃了。
这些乱世枭雄的军队土地财产被强制分割,简直比抢了他们老婆还过分,没有怨气是不可能的,可谁也不敢说。
想起被项羽坑杀在新安的几十万秦军,畏惧项羽强硬的拳头,再摸摸自己的脑袋,还是忍一忍为妙,等机会吧。
可以说,项羽的分封有技术含量,充分考虑了现实和未来的平衡。联军本来就是诸侯组成的,也是平等的,强行分封十八路诸侯,进一步削弱各国的实力,各个击破。
满满的套路,一看就是范增老人的风格。
前206年4月,各路诸侯按照项羽霸王的最高指示,各自罢兵,回各自的封国去。
汉王一刻也不想耽搁,立即前往南郑,项羽派三万士兵随从前往,楚国和诸侯国中因为敬慕而跟随汉王的有几万人,他们从杜县往南进入蚀地的山谷中,向汉中进军。
刘邦带着手下马不停蹄赶往南郑,不敢稍作停留。因为他们怕项羽一时反悔,派军队追上来,想来个斩草除根,那就完蛋了。
惹不起,我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越往汉中,地势越是险峻,越是远离故乡。跟随刘邦的部将和士兵纷纷逃亡,去汉中,前途渺茫,还不如回家种地呢。
刘邦愁眉苦脸,一面害怕项羽追杀,一面担心队伍跑散成为光杆司令,正在忧心忡忡之际,张良送到褒中时,向刘邦献计:
“老大,您走过栈道后,我就不送您了,把栈道烧毁,这样不但可以防范项羽的追兵,还可以消除项羽对您东进的戒心。”
当然,还可以防止将士逃散。栈道都烧毁了,你还能逃到天上去?等以后天下有变,我们再抓住机会,干项羽一票。
张良的计策,刘邦又是欣然采纳,就这么办,于是下令焚毁栈道,以后再会了。
刘邦军队通过栈道后,按照刘邦大人的命令,把在陡壁上架起的栈道全部烧掉,项羽或其他诸侯就是想偷袭,也无路可走了。
项羽,我怕了你,我向你保证,我不东进了。
不过,我刘邦的脸,就像女人的脸,说变就变。
栈道烧毁后,将士也无处可逃了,还是老老实实和刘邦去汉中吧。唱唱军歌鼓鼓劲,人向南郑进军,心却想东归回乡。
这股思念故乡的力量,终有一天,势不可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