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刘氏天下汉家郎 > 第十六章 率先入关(一)

第十六章 率先入关(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刘氏天下汉家郎!

南阳招降的示范效应成效显著,刘邦西征一路畅通。

秦地父老深受秦统治之苦,秦地官吏纷纷效仿南阳郡守吕齮,争先恐后地向刘邦投降,刘邦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刘邦西进顺利,招降纳叛起了很大作用。在约降之策的鼓动下,秦地官兵纷纷投降刘邦,调转枪头,尾随刘邦进军咸阳。

约降之策固然好,但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刘邦的实力,才是一切胜利的基础。

自身实力,才是一切事业腾飞的基础。

如果你毫无实力,就要求地主老财把所有家当都交给你,人家不仅不会给你,还会鄙视你,顺便把你打了个青皮脸肿。

俗语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

刘邦的胜利,也离不开项羽和赵高的鼎力相助。

本来刘邦带领杂牌军西进,尽管很想最早进入关中,但是底子薄,任务重。虽然打了一些小胜仗,对大局也是于事无补。

刘邦站在山头上,看到重重险关要隘,长吁短叹,我虽然有天命,但是我能第一个赶到咸阳吗?哎,自己都没有信心。

看到刘邦老哥一筹莫展,项羽大喊,千万不要灰心丧气,我来帮你,我去消灭秦王朝的主力军团,保你一切顺利。

项羽说到做到,在巨鹿之战中大显神通,大获全胜。

秦王朝主力一失,秦王朝大势已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秦王朝马上要完蛋了,赶紧点,该跑路的跑路,该跳槽的跳槽。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听闻秦军主力惨败于巨鹿,不想给秦王朝陪葬的人,争先恐后投降刘邦,生怕抢不到位置。

刘邦大人,求求你,接受我的投降吧。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刘邦率领数万大军,一路所向披靡,所到之处纷纷改旗易帜,换身衣服,转身直逼武关。

这时,刘邦的军队,已由几千变几万了。

武关,自古以来便是从河南东南方向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它与东面的函谷关、北面的萧关、西面的大散关合称“秦之四塞”,皆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易守难攻之地。

秦王朝的核心地带是关中,关中有四道牢固的大门,分别是东方的函谷关、东南方的武关、西方的大散关和西北的萧关。

关中之地,顾名思义,就在这四道关口中间,关中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关中周围,四道险关,关中平原,沃野千里。

毋庸置疑,武关崖高谷深,狭窄难行,险峻非凡。

想攻下武关,不崩掉几颗门牙,几无可能。但刘邦进攻武关时,并未遭遇想象中顽强的抵抗,轻轻松松就破关而入了。

原因很简单,不是刘邦是赤帝之子,借用神力打败人类,而是秦王朝内部,总是毛病不断,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这个时候,秦王朝已名存实亡了。

项羽在巨鹿大获全胜,消灭王离军、紧逼章邯军,刘邦又进攻武关,两人双管齐下,能量之大,秦王朝已无招架之力。

两位男主角,竭尽全力,撼动了整个大秦天下。

赵高看完紧急军报,头晕脑胀,拍了拍脑袋,完了,内外交困,秦朝无人可用了,瞒是瞒不住了,秦二世肯定要怪罪。

这时,赵高不再想争权夺利,而是想投敌叛国了。

看到项羽毫无保留的帮忙,消灭秦军主力,赵高也不甘落后,跟着跑过来,硬要帮刘邦一把,在朝廷内部胡搞乱搞。

现在这个态势,只有一条路走到底,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搞死秦二世先,再和刘邦和谈,相约平分关中。

刘邦大人,我赵高也是好同志,我身在秦营心在汉,我来帮你,我去杀死秦二世,咱俩平分关中,共享荣华富贵。

赵高杀死秦二世胡亥后,派人求见刘邦,准备和谈,提条件提的完美无缺,竟然想和沛公定约,在关中分地称王。

在刘邦老油条面前,赵高略显幼稚了。

赵高在朝廷呼风唤雨,整人的套路虽多,但没下过基层,不清楚基层实际,人家兵临城下了,还会和你平分关中吗?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一直很骨感。

在中央混的太久了,赵高收的礼品太多,吃的人参太撑,不了解从基层一路滚打摸爬的刘邦,想的太美、不太现实。

人家刘邦想的和你赵高一模一样,就是想当关中王,才这么拼命加班的,你想分人家的关中地盘,还不如抢人家老婆。

抢人家老婆,人家还有可能容忍。

抢人家地盘,人家一定会和你拼命。

刘邦又采纳张良的计策,摆了赵高一道,来了个将计就计,派郦食其、陆贾一边去游说秦将,我们已和赵高约好了。

咱们已经是兄弟部队了,和平第一,不要自相残杀了。

一边游说,一边塞给秦将大量财物。

大人,这可不是行贿,这是兄弟情谊。

秦将和郦食其等人握手言和,正打算举办两军聚会时,刘邦派大军乘秦军松懈之际,偷袭武关,轻轻松松就攻了下来。

刘邦,毫无羞耻之心,又爽约了。

刘邦不讲武德,总是耍尽阴谋诡计,不讲信用,但好处多多,攻占武关犹如探囊取物,一脚就踢开了咸阳的防盗门。

刘邦踢开防盗门,继续向咸阳进军,目标越来越近。

此时,秦朝庭又发生了大事情,又是内讧。

赵高杀死秦二世胡亥后,按照原定计划,赵高要自立为帝的,可无人响应,只好立子婴为王,已经不是皇帝了。

子婴又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

大家总是议论纷纷,有人说子婴是公子扶苏的儿子,有人说他是秦始皇的侄子,反正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谁也说服不了谁,都觉得自己对,要想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话,只能开棺验骨,用现代的技术,做个dna检测了。

值得一提的是,史圣司马迁认为子婴是公子扶苏之子,这一点我们不敢苟同,除此之外,我们都举双手双脚赞成。

我们用一个反证法,假设子婴是公子扶苏之子,再假设秦始皇的子孙繁殖后代能力超级强,就按15岁繁殖一代来推算。

秦始皇50岁去世,公子扶苏大约35岁,子婴大约20岁,子婴之子大约才5岁,又如何“子婴与其子二人合谋杀赵高”?

与幼儿合谋生死之事,没必要吧。

我们猜测,子婴更有可能是秦始皇亲侄子,弟弟成蟜的儿子。从子婴处事经历、谋算手腕来看,这种可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性非常大。

成蟜谋反被杀,儿子子婴没有继位的可能性,与秦二世没有皇位争夺的利害关系,所以安然渡过了多次惨无人道的屠杀。

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岁月,子婴的表现可圈可点。

子婴敢于担当作为,想当初胡亥准备处死蒙恬蒙毅,当时朝廷已经腥风血雨,宗室大臣人人自危,管好自己就不错了。

在宗室大臣唯唯诺诺的时候,子婴不畏牺牲,勇敢站了出来,积极劝谏秦二世,在历史的舞台上露了一把脸。

我们只能竖起大拇指,喊出两个字:牛逼!

子婴首先列举了三位败国丧家的国君。微臣听说以前赵王迁杀良臣李牧而改用颜聚,燕王喜暗用荆轲的计策而违背秦国的条约,齐王建杀他的先世忠臣而用后胜的谋议。这三位君王,都不够英明,都各自因为改变旧规而丧失国家,灾祸降给了自身。

皇帝陛下,千万不可向这些昏君学习。

子婴接着强调蒙氏家族的重要性。蒙氏一族,都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陛下却要舍弃他们、诛杀他们,微臣认为不可以。

子婴最后狠狠地批评了秦二世,皇帝陛下,您这样做,后果很严重。微臣听说轻于思虑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不能广纳众智的人不可以保全君王。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对内让群臣不能相互信任,对外让战士的斗志委靡不振!

子婴的死谏,让我们捏了一把冷汗。

找秦二世和赵高麻烦的,没有不死的。

神奇的是,子婴死谏后,一直安然无恙。

虽然子婴安然无恙,但他的努力没有结果,秦二世没有接受他的劝谏,还是按照既定方针,派人杀死了蒙恬蒙毅。

声名显赫的蒙氏家族,被一网打尽。

这怪不得子婴水平不行,不会劝谏,只能怪秦二世太昏庸、太宠信赵高了,谁让赵高不高兴,我让谁一家人都不高兴。

虽然劝谏不成功,还批评了秦二世,也骂了赵高是没节操品行的人,但子婴竟然安然无恙,总之,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这个不简单的人,竟然被赵高推上了历史前台。

秦二世死后,赵高召集大臣,告知诛杀秦二世的情况,想自立为帝,却发现群臣和将领们默默无语,不得不迎立子婴。

附和你指鹿为马,那是万不得已的选择,现在就算死,也绝不支持你谋朝篡位。我们的沉默,就是对你最大的反抗。

众所周知,赵高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鸠占鹊巢,创建属于自己的天下,绝对不可能因为别人的反对,放弃自己的梦想。

迎立子婴,不是因为子婴能力强,可以挽救大秦天下,赵高只不过扶持一个傀儡,玩玩禅让的把戏,名正言顺的登基。

为了接好秦王朝的班,赵高又在忽悠。

秦国本是诸侯,始皇一统天下,所以称帝,但如今六国复立,秦地更为狭小,空有帝名不行,应该像以前一样称王。

赵高丞相发了指示,秦朝廷自然只能依命行事。

赵高留了一手,声称六国故地相继起事,秦已失去对整个华夏大地的控制权,扶立的子婴不能为秦三世,只能称为秦王。

这样做,目的很简单,为日后自己继续篡位做准备。

赵高立子婴为王,而不是为帝,这就是大家众口一词,说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这是有道理的,秦朝灭亡,不能怪子婴。

子婴继位秦王,也只呆了四十六天。

然而,让赵高始料未及的是,他这次看走眼了,子婴不是简单纯朴的人,而是老谋深算,竟然把赵高玩弄于股掌之间。

赵高千算万算,没有算准子婴的水平,以为子婴会像秦二世那样任人摆布,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势下,被子婴绝地反杀。

只能说,子婴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赵高决定立子婴为秦王后,按照以往一系列的礼仪惯例,就让子婴先回宫斋戒,然后去宗庙参拜祖先,接受传国玉玺。

很明显,赵高现在还不想杀子婴。

赵高的想法很美好,我先扶立子婴,子婴继位秦王,过渡一会儿,再禅位给我,然后再杀子婴,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子婴没有领会赵高意图,以为赵高在宗庙就要动手杀他,所以绞尽脑汁,想立即除掉赵高,速度要快,否则吾命休矣。

子婴一边斋戒,一边苦思冥想,如何杀死赵高。

斋戒五天后,子婴感觉死亡越来越近,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宦官韩谈商量诛赵之事,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杀掉赵高。

子婴首先表达了杀掉赵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赵高在望夷宫杀害秦二世,害怕群臣诛杀他,便假装申张正义立我为王。我听说赵高竟与楚国相约,灭掉秦朝宗族后,在关中称王。

我们必须想办法,立即马上杀掉赵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的宗族和基业,必将毁于一旦,葬送在宦官手里。

赵高嚣张跋扈,得罪的人一大把,想杀赵高的人那么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算少,关键是怎么才能杀掉赵高。

想杀赵高容易,杀到赵高难于上青天。

现在满朝都是赵高的爪牙,四处都是赵高的耳目,赵高的弟弟和女婿都掌握兵权,随侍左右,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子婴很快想出一条除赵之计,尽显聪明睿智、果敢决断,我们要不畏生死,为宗室大臣报仇,为朝廷除掉最大的蛀虫。

赵高让我斋戒后朝见宗庙,是想在宗庙趁机杀掉我。我装病不去,赵高必定亲自来请,不要犹豫,赵高来后就杀死他。

子婴很厉害,但处境非常危险。

周边大多是赵高的耳目,子婴刚继位秦王,谁都不熟悉,谁都不可信,子婴能信赖的,只有两个儿子和宦官韩谈。

定下除赵之计后,四个人就依计行事。

首先,子婴假托生病,不去朝见宗庙。

赵高大人,我身体不适,行动不便,不能朝见宗庙。

赵高多次派人请子婴按照礼仪规定行事,但子婴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生病了,我的习惯是,行动不便时坚决不外出。

请转告赵高大人,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真的身体不适,真的行动不便,我很想去朝见宗庙,但去不了,真是抱歉。

子婴不按自己的计划行动,赵高急了。

正如子婴所料,为了自己未来的帝王大业,赵高急不可耐了,只能亲自出场催促子婴,亲手把自己送进了鬼门关。

赵高亲自上门责问子婴,你到底什么意思,我拥立你为王,朝见宗庙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么重要的国事,非同儿戏,你为什么不去?

言辞之间,赵高的不可一世一览无余。

赵高咄咄逼人质问子婴,气氛顿时变得一片沉寂,宦官韩谈出马了,从后面突然袭击,捅了赵高一刀,捅死了赵高。

赵高一死,子婴迅速抓获赵高同党,诛灭赵高三族。

至此,奸诈狡猾的赵高,终于倒下了。

在这里,我们要开展自我批评,我们有一个坏习惯,说自己就是足智多谋,说别人就是奸诈狡猾,其实意思都一样。

可以说,赵高是灭亡秦朝的最大功臣。

他摧毁秦王朝的能量,比项羽刘邦更大,无数的忠臣义士在他的陷害下身首异处,无数的能人异士在他的脚下抖抖瑟瑟。

赵高很牛,直到遇见出类拔萃的子婴。

在外有刘邦、内有赵高的险恶处境下,子婴一出马,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干和魄力,他的表现,完全值得我们敬佩。

他刚登基,屁股还没有坐稳,就主动出击,一击即中,干净利落杀掉权宦赵高,为嬴姓一族报仇雪恨,真是畅快不已。

子婴,真不愧是真正的男子汉。

可惜的是,老天没给子婴喘息和努力的时间和机会,杀死赵高后,秦王朝既无可守之险、又无可战之兵,大势已去。

在毫无机会的绝境下,秦王子婴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努力拼最后一把,即使失败了,也无怨无悔。

秦王子婴立即行动,派咸阳最后一支守军驰援峣关,阻挡已经进入武关的刘邦继续向咸阳进军,这是我最后的努力了。

峣关,是秦王朝最后一道防线了。

此时,秦朝大厦已经倾覆,非人力可以支撑,子婴也难以力挽狂澜,纵是孙武在世,也无能为力,再无挽救的余地了。

子婴的绝境,就是刘邦的顺境。

面对有利形势,刘邦有点飘飘然,忘记了虚心使人进步,自认为志在必得,恃勇轻敌,准备派两万兵力强攻峣关。

这次我要雄起一回,强攻一把峣关。

张良又走了出来,狠狠地敲醒了刘邦。

老大,千万不要骄傲轻敌,秦军还很强大,我们要想个万全之策。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夫的儿子,市侩容易为利益所动。我们先派人到附近的山上遍插汉军旗帜,以为疑兵,吓唬秦军;再派郦食其、陆贾前往游说,以重利收买秦将。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来起老一套,故弄玄虚玩花招,一方面广设疑兵之计,到处插军旗,给秦军造成刘邦兵多将广的错觉;另一方面又派出郦食其、陆贾这两个天才去游说秦将。

一边游说,一边塞给秦将大量财物。

张良又是老套路,但是卓有成效。

郦食其、陆贾两个人,真是绝世人才。

说到那里,那里就要投降,这次也不例外。

峣关的秦将是聪明人,聪明人能看清形势,也不固执,心里早已跟明镜似的,不想再为秦王朝流血牺牲了,徒劳无功。

秦王朝灭亡在即,我不想陪葬,我还是背叛旧老板,投靠新老板吧,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好,咸阳钱多,容易发家致富。

刘邦开心了,正准备答应。

张良拍了拍刘邦的肩膀,摇了摇脑袋。

老大,请清醒点,答应他就坏事了,这只是秦将想反叛,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那我们就很危险了。不如趁秦将懈怠之机,我们突袭峣关,彻底打败他们,这样我们就万无一失了。

刘邦又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又爽约了。

人家秦将明明已经答应一起灭秦,共享胜利果实,刘邦言而无信,又去偷袭,秦军防备松懈,猝不及防,被打的大败。

关键时刻,还是不要轻信别人的诺言。

接着刘邦乘胜追击,在蓝田与秦军交战,又大败秦军。

秦军溃不成军,狼狈逃窜。

刘邦大军如秋风扫落叶之势,彻底打败了秦军,秦朝已无还手之力,咸阳就像一个裸露的婴儿,暴露在西征大军的眼前。

至此,刘邦西征,终于成功了。

秦军已被消耗殆尽,进军咸阳,已畅通无阻了。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刘邦率先到达霸上。

这时的刘邦大军,早已不是游击队了,经受过战场洗礼的官兵,精神饱满,士气高昂、军容严整,步伐一致奋力向前。

我先入关中,关中王,非我莫属了。

此时的刘邦,遥望远处跪倒在地准备投降的人群,正沉醉于楚怀王的约定,眉欢眼笑,我完全接受秦王无条件投降。

秦王子婴穿着素服,驾乘白车白马,颈戴绳锁,手捧皇帝玉玺、符节,在轵道(今西安市东北)旁向刘邦正式投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秦帝国,随即宣告灭亡。

灭秦之战,终于尘埃落定。

但对刘邦而言,明天的一切,即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