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去日本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返1985!
“唉,日本这下算是完了。”
李冬看着报纸上的国际新闻,无奈的笑了笑说道。
小天才手表才打入日本市场不到一年,就已经火爆全国,但这也只是从李冬的角度来看罢了。
事实上现在的日本因为与美、德、英、法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的广场协议,日元正在迅速升值。
这实际导致了以出口为主要支柱产业的众多日本企业饱受打击。
从1986年开始,日本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比120的局面。某丑国资金为了躲避风险,大量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恰恰日本政府为了让出口企业能够缓过气来,大肆实行金融缓和政策,流通资金瞬间过剩,为之后的泡沫化经济埋下了祸根。
出口的货物根本卖不动,大量企业就被迫破产,接而许多民众失业,要知道在日本大多数男性负责挣钱,女性则当全职太太。
男主人失业之后,这一大家子会是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李冬看得报纸报道,正是日本东京自杀率急剧上升,民众信心下滑。
熟悉这一事件的李冬知道,1990年就是日本股市崩盘的前夕,这次倒不一定是丑国的锅,而是日本政府的无能和短视导致的。
在未来的四个月内,日本将会继续上调日本银行对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同时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削减贷款。
这就给市场释放了一个信号。
“我们发出去的钱太多啦,我现在都有点遭不住了。”
国际游资一看日本这是要崩,立马就撤出,日本股票价格应声而跌。
股票暴跌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当其冲的就是各大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这一次企业反而是三者之间受伤较小的那个。
因为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暴雷,贷款更加困难了。
而贷款一出现问题,最受伤的就是房地产。
众所周知,房地产资金回笼极慢,要想快速发展,那就全靠贷款。
开发商向银行贷款买地,住户向银行贷款买房,银行相当于房地产行业的血管。
可当银行这个血管关闭了,不贷款了,那房地产行业的血液就流通不起来了,自然也就嗝屁了。
经济风暴的重压就落到了民众的身上。
其实大家仔细想想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自杀了。
你昨天贷款五百万买了套房子,正开开心心工作着还贷款呢。
啪,工作没了,你心想工作没了还可以再找,正准备找下家儿呢。
啪,你的房子还没住上,就从五百万变成了八百万,你想着血赚,然后房价又涨了,一路涨到五千万,你觉得这辈子都不用奋斗了。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虚幻泡影被股市崩盘瞬间戳破,你的房子连两百万都卖不到了。
没有工作的你毫无还贷能力,想要把房子卖了先把房贷抵上也没人接盘。
就这样你的财富和资产莫名其妙做了次过山车,然后就在不知不觉中身无分文了。
不止如此,你还是得继续还欠着银行的几百万贷款。
银行可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放弃收贷款,更不会同情你失业。
所以该还多少还是多少,这一来一去不知多少打工人的腰包被榨了个干净,再加上失业,家庭更方面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点的也就从天台一跃而下重开了。
日本的经济危机也给李冬带来了不少烦恼。
第一件事就是小天才手表的出口量正在减少,这是可以预料到的,都失业了自然日子要过得紧巴巴了。
第二件事就是李冬的合作对象,藤田株式会社!
他们在这次股市崩盘当中也受到了牵连,面临重组危机,当然这是他们自己内部的事儿,和李冬没有直接的关系。
问题出在山本祐二,这家伙居然被自己的手下给偷袭了,连同他的亲信桑田都一起踢出了管理层。
这让李冬直呼好家伙,不愧是日本,把下克上的传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没办法,李冬只好放下手中的事情,准备再去一趟日本。
这次李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决断,他不想再依靠别人的渠道了。
之前是自己的本钱还不够雄厚,现在他不担心了,小天才与美国的订单已经完成了大半,资金早就回笼到自己手上。
李冬要在日本建立起自己的渠道。
在日本百废俱兴的时刻,他这条过江龙要带着冬正系强势入驻。
不过,一切的前提是自己得有人。
所以李冬在出行之前,就已经联系了林海准备招聘的事宜。
在这个经济寒冬之中,李冬的招聘会简直就是救命的稻草,林海和招聘来的人事经理挑选的那是一个爽啊。
顶尖人才招了一大批不说,工资还不高,这算是李冬这几天少有的好消息了。
告别了家中娇妻,李冬带着张震他们落地东京。
再次来到东京的李冬心态与上次又有不同。
这次的他又有了当年初创公司的那种激情和热烈,看什么都是积极的,这是他商业版图的一大步。
来到东京以后,李冬先让林海这半个本地人充当自己的引导,先去看了新建的研究院。
日本作为半导体行业第一,李冬自然是不会放过的,招聘的大头就在这里。
李冬在东京成立了“冬日半导体研究中心”与美国那边的研究所共同开发,旨在为李冬接下来的步骤提供技术储备。
上一批摩托罗拉在大陆带来了不少好评,李冬确实从中挣了不少,但这不是他想要的。
形成自己的技术核心是他一直在强调的东西,也是他最想要的东西,不然也不会花这么大精力来投资研究。
可惜国内刚刚起步,人才和设备都是问题,李冬索性就在外面搞,哪里挣钱哪里花,学好技术带回家。
在简单见过几位技术大牛之后,李冬就放心的将研究所的任务交给了他们,不得不说李冬这次算是捡了漏,前来就职的几位技术骨干甚至有从东芝那里来的。
这让李冬对未来有了更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