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报社、内务处、银行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晚清第一枭雄!
一回到九江复兴会总部,吴捷还未来得及歇息,便有许多人上门请示。他在外巡视近半个月,许多工作等着他决策。
近卫团团长王杉送来一份名单,请吴捷挑选秘书、侍卫长。之前一直由王杉亲自护卫吴捷,如今一切都走上正轨,王杉也担任了近卫团团长。
吴捷看过名单,浏览了人员简历,决定挑选张琦作自己的秘书,曹子川作自己的侍卫长。张琦是近卫团政工部主任,曹子川现任近卫团纠察班长。
两人都是忠心耿耿的复兴委员,张琦精通文墨,曹子川头脑灵活。
王瀚过来报告,请示创办报纸。他说:“我在上海时,看见欧洲人主张言论自由,创办了许多份报纸,不仅洋人看,中国人也看。譬如《北华捷报》,就连两江总督都有订阅。因此,我也想仿照洋人,创办一份中国人自己的报纸,作为我们复兴会的机关报。”
历史上,王瀚是华夏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也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报人。
吴捷赞同王瀚的想法,问道:“挺好,挺好。既然要办报,就要想办法把他办好。清朝官方也有报纸,不过叫做邸报,只发表官方消息,算不上新闻报纸。你准备具体怎么办?”
王瀚早就胸有成竹,说道:“我准备以九江城里的书肆为报馆,加上从上海带过来不少印刷设备,硬件上不成问题。报纸呢,准备取名为复兴报,准备先办成周报,每周发行一期,主要鼓吹复兴会的主张,刊登各地新闻。”
吴捷想了想,觉得王瀚讲得不错,说道:“不错。你和徐寿等人都在上海墨海书馆高就,我听说上海墨海书馆还出版图书呢。我觉得,不如趁这次办报,一起创办一家出版社,直属于宣传部。你觉得怎样?”
王瀚大喜过望,连称可以。
吴捷接着说:“复兴报不一定都由咱们自己人撰稿,也可以接受其他人供稿。或者,若地方知识分子想办报,想开出版社,也允许他们。我们欢迎他们给我们提意见,只要不是恶毒中伤复兴会,咱们都能接受。”
王瀚点头称是。门外探出一个身影,正是政工部副部长李珊元。
李珊元虽是副部长,但政工部是要害部门。
王瀚见状,便向吴捷告辞。
李珊元所求事情甚为秘密,他不便当着其他人的面明说,先向吴捷递上一份草案,上面赫然写着:“增设政工部内务处刍议”。
吴捷认真浏览了下草案,顿时心情沉重起来。原来,李珊元主张在政工部底下建立一个特务组织,取名为内务处。
他的理由是:
一、近期复兴会扩张太快,新会员鱼龙混杂,有的新会员浑水摸鱼,试图投机革命,有必要配备专门的力量调查会员背景、入伍动机。
二、九江城内已经出现清军奸细,天京方面也极可能会派细作潜入九江。都昌、建昌部分地主叛逃,在外组织了团练反动武装。
三、部队有侦察员,分散在敌后,执行军事侦察任务。复兴会同样应该有间谍,提前渗透进入官府、民间会党、城市行会组织、矿场。
四、复兴会员已经存在叛变行为。早在镇江时,便有一名卒长叛变清军。到了九江后,复兴会扩张太快,已经接连有七八个人叛变组织,多逃到了南昌清军大营。
五、有的部队在地方作威作福,违反了复兴会为民作主的初衷。按照当前架构,团一级才设监察科,但监察科接受本级首长领导,本级首长护犊子,不愿惩治部下。
为此,李珊元主张在政工部增设内务处,内务处下分设特务科、调查科、监察科等,执行反间谍、除奸、审查干部、纪检等任务。
我去,李珊元思路倒是超前,不知是受了明朝特务制度的启发,还是他另有创新?
这个内务处,还是有必要设立的。只是,古往今来,特务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巩固统治,用得不好,反而会反噬母体。
吴捷把草案拿在手里来回翻阅,最后问道:“草案给李雲看过了吗?”
李雲是政工部部长,也是李珊元的顶头上司。
李珊元赶紧说道:“我已经请示过李部长了,她同意增设内务处,提出了几条中肯的意见,我都加在草案里了。”
既然李雲已经同意了,吴捷也就定下了决心,决定增设内务处。他思考片刻,说道:
“我原则上同意此事。但此事非同小可,要执委会五委员一致同意才行。你把草案拿给邹世安、冯桂芳、史潘西三人,问一下他们的意见。”
李珊元略感失望,却也只得遵命。
李珊元刚走,冯春晖又在门外等候。
冯春晖读过书,在汉口官方典当行里担任书办。他在汉口加入了左七军,之前一直担任左七军粮台,总管全军财政事务,如今是执委会财政部长。
冯春晖过来,无非是哭穷,说美法中兴公司用度浩大,教育、练兵等各项事业都很耗钱。财政部全靠年底那次打土豪得到的六十万两银子,如今已经快要见底了。
本来,他指望收税补贴财政,税源主要来自田租、各城商铺、各地税卡。
田租收得很顺利,结合土改从地主家收取,按五成比例,收到很多实粮。根据土改政策,自1854年始,各地土改完成,改行新税率,每亩田收四成税赋。
田租是收上来了,但工商税则见不到影子。原因在于各地拥兵自重,各自在防区内收税,不愿把税款上交财政部。
这引起了吴捷的警惕。
按照复兴会的政策,军队人事权归复兴会。但实际上,各地军政主官驻守一城,享有相当大的用人自主权。只要是他们上报来的用人名单,总部一般都会照准。
军队有用人权,如果财政也能独立,岂不成了唐末的藩镇?
晚清之所以崩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央权威堕落,地方尾大不掉。究其渊源,则在湘军。湘军以厘金制度自主筹措军费,不花朝廷一分一毫,最终成功镇压太平军。
事后,湘军大佬出任全国大半督抚。他们军功赫赫,思想开明,在任上多主张办理洋务,花钱如流水,清廷也不得不追认他们的财政自主权。
庚子事变,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列强宣战,东南半壁江山拒不奉诏。事后,慈禧还要夸他们灵活机变,保全了大清江山。
当时的东南大吏,有李鸿章、刘坤一这样的湘淮大佬,也有张之洞这样的洋务派。他们之所以敢不奉诏,除了有新军,更在于拥有地方财政独立。
慈禧在时,地方已经尾大不掉了。慈禧死后没几年,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独立,敲响了清廷丧钟。
这一切的渊源,都可追溯至湘军。曾国藩以厘金获得财政自主权,湘军只听营官的话,不听朝廷的话。
想到这,吴捷不禁心有余悸。他当即指示冯春晖,要抓紧办好两件大事:
一、创办税务处,归财政部直接领导。税务处向军政府派遣税务专员,执行税收任务。税务专员实行包片制,可以吸收原清朝税吏,但需仔细甄别。
二、创办银行,归财政部直接领导。从中兴公司里挑选理财专家,仿照西式银行,在九江创立银行,下设信贷、铸钱、典当等部门。
至于资金短缺的问题,吴捷着令粮食部出售一批粮食,换取资金。再令复兴会总部向各级军政府发通知,要军政府上交税额,原则上地方和总部五五分。
另外,复兴会兴办各项事业,都可吸收民间资本。那些失地地主,里面有不少开明知识分子,可以争取他们投身复兴会的各项事业。
吴捷安慰冯春晖,说:“中兴公司钢铁厂、枪炮厂、造船厂投入巨大,一旦投产,将产生惊人的利润。至于煤矿、被服厂等,已经投产,到时都会产生利润。那时候,你这个管家就好当了。”
冯春晖笑笑,拜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