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回八零:团宠不好当!
不管李少云心里是如何吐槽的,外表还是一切如常。
每天上学、放学,两点一线。上课认真听讲,课余也认真复习,不敢有丝毫懈怠。
除了和人必要的交道,在同学中她几乎已经成了独来独往了。
在学校的时间,不是在刷题,就是正准备刷题。
想想她的二中梦,已经努力了三年,她不想事到头来功亏一篑。
日子过的如此枯燥。但,又如此紧张。
时序渐渐进入夏季,天气燥热起来,人心也跟着变得浮躁。
再加上近在眼前的中考,李少云都觉得,班里气氛也变得古怪起来。同学之间也明显分成了几波!
一部分同学觉得自己中考没希望了,早早就放弃了努力!
现在还呆在学校不愿回家就是在混日子,另一个原因则是等着学校发毕业证。
还有几个同学因家庭原因,提早辍学回家,连毕业证都等不及拿。
觉得自己有望考入中专的那部分人,这些日子肉眼可见的更加拼命努力!
早出晚归的,连课间十分钟都舍不得浪费,不是在刷题就是在背书。
除了上厕所,基本上都没见他们离开过座位!就算上厕所,也是连跑带颠。
和他们一比,李少云都觉得,也许她应该再加把劲儿?
这会儿人们虽然对上学改变命运有很深的体会,但也有很多人知道自己资质平平,索性就不再浪费时间和精力。
但要说甘心,估计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回家去种地!
祖辈父辈的辛劳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关键是付出得不到对等的回报!
而且种地这件事确实是太苦了!和有工作的城里人的光鲜比起来,靠天吃饭的、被困居在土地上的日子,他们并不甘心!但又找不到出路。
许多同学这时候都是茫然的,不知道自己将来怎么办。
初三的孩子因为上学时间不同的原因,最小的十六七岁,大的十七八岁,如李少云这样的,很少。
不知道前路如何,又不愿意回家种田,这种情形下,班里居然产生了好几对小情侣!
李少云:……
这些孩子,不知道说他们什么好了!
唉!
不过后世网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不管是辍学回家,或者在校最后的日子谈个小恋爱什么的,在李少云来说,都是隔了一层薄膜看世界。
没有切身体会,自然也不好发表什么看法。
李家家庭条件比起班里大部分人家要好,李爸李妈又一直很宠她,她只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好好努力,其他什么都不用操心。
所有一切家里都给她铺好了,不用担心将来是否要辍学,是否要毕业即失业去种田,和同学们比起来,她真的幸运很多!
除了好好学习,努力考入自己一直心怡的二中,也算不辜负自己这三年来的努力!不枉费李爸李妈的期待。
只是,这些放弃努力的人里居然也包括了全小娥,这就让李少云有点接受不能了!
对她什么时候产生的这种倾向,李少云也觉得茫然。
要说全小娥她们家似乎家庭条件也不错的,应该不用为将来上学花费操心,为什么也会和其他同学那样,越是临近中考,越是有些混日子的感觉呢!
全小娥的学习成绩一直属中等,之前有李少云带着还好,自上了初三,两个人不再同桌,全小娥的成绩一路下滑。
班里平时的摸底考、随堂考、期中试、期末试,虽然没有一落千丈,但明显的,一次比一次差。现在已经滑落到四十多名了!
李少云也觉得奇怪,追问她好几次怎么回事,她也只说自己太笨了学不好,其他的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李少云心里纳罕,看追问不出个什么,也只好放下了!
学习这件事,真的是很私人的一件事,自己不努力,外人如何帮也没用!
尤其李少云自知自己是个什么水平,她也不敢打包票说能帮着全小娥进步。
思来想去,她只能想到,估计全小娥就没打算继续进学吧!
班里不少同学都是这个打算,初中毕业之后就不打算再继续攻读。
中专考不上,高中花费多,许多人早早就放弃了努力。
也得亏班主任老师还稳得住,不然就目前这学习气氛,李少云觉得,成绩好的学生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
老师也没有劝退这些不好好学习的,只是要求他们不要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
李少云其实心里也清楚,不少人放弃或索性辍学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家庭条件限制。
除此之外,才是资质和努力的问题。
这会儿和后世比起来,考学竞争尤为激烈!毕业之后国家还包分配。只是录取率低的吓人,许多人望而生畏,早早就打了退堂鼓。
虽然大部分家庭比起前几年,生活水平是有了不小提高,但相对而言,还是不够宽裕。
这会儿没有后世一样有各种补习班、特长辅导班之类额外支出,但家家都是好几个孩子,这些孩子的吃喝花用上学,算下来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尤其对于农民家庭来说,解决温饱和家里花用,全靠地里那点收成。
就算这年头物价便宜,但架不住收入低啊!
一个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就几百块钱,现在猪肉价钱也涨到快两块。
别小看这几毛钱,这证明其他物品的价钱也跟着涨了!
整体算下来,化肥、农药之类的生产物资都涨价了!
而农民的收入却依然没有太大改变。
打工潮本地已经有了。
就连李少云都隐约听说,村里有人去了南方闯荡。
不知道去了哪个省份,也不知道去干什么,但终于还是踏出了这一步!
不管什么时代,种地都不能发财致富,除非上了规模。
而这上了规模也是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不然就是靠金钱和技术堆砌,一般人哪儿玩得转这个?!
有的人就想着另辟蹊径,有人固守原地,有人就想着出去闯荡。
想着总比死守老家的好。
而像李家这样的,可着全镇也没找出几个来!
大部分人都只会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种地流汗,一年辛苦到头,就只有手里那点可怜的收入。
不是他们不想改变,是眼界、能力和所处环境限制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