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换工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回八零:团宠不好当!
这年代乡下的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农忙时都要放几天假。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初中)都是如此。毕业班除外。
至于什么时候放,放多久,那就看各年级老师怎么协调。
有的老师甚至会公器私用,带着学生给自己家插小苗秧。
这年头的家长都淳朴,不会在意这些,还觉得老师能带着自家孩子去干活儿证明受老师重视。干点活儿怎么了?在家不一样干活儿?
当然,不是每个学校都会放农忙假。尤其是中学。
管理松一些的学校,老师会睁只眼闭只眼,对学生的请假理由各自心照不宣,这其实已经算是放假了。
有的学校管理的严,学生想请假就得找好正当理由,不然老师也是不会给假的,甚至直接驳回。
李少云家今年不种田了,也不用他们几个想法子给家里换工,倒是省了许多事。
李贰小屁孩儿就不说了,他们那个年纪的,自己能干活就行了,干好干坏自家人也不嫌弃。
要是和人家换工,先不说对方家长放心不放心他们干活的质量,他们自己都不放心!
所以每年换工的,都是李达和李少云两个。
主要是李达。好歹大了那么几岁,班里同学年纪也大一些。
这两年李少云也长大了,相对应的,换工的人也多了。
今年开始李家不种田了,再去给同学家干活儿,性质就是纯帮忙了!
要说每年插小苗秧的时候,都是学校的孩子们最忙的时候。
互相之间换工,都是为了将自家的活儿早早干完。
就算一时半会儿干不完,也能干出不少,比自己家几个大人干个三五天好!
要说这活儿还就适合小孩儿干,并不是说大人干的就比小孩子好。
早几天小苗也能多长几天、长壮实点,移栽到大田里也比别家的苗成活率高,返青快。
不过家里劳动力多的人家例外,也就不在乎孩子们换不换工了!
李梅找李少云就是为了让她帮忙。
只是现在李少云家不种田了,以前是两个人换工,这会儿她再找人帮忙就是纯帮了,也就是两个人关系不错,不然她也不好开口的。
只是想着,以后看她家有什么要帮忙的地方,自己多出点力就是了!
李红心里也是想的一样。
没两天,村里有人家就陆续开始有插小苗秧的了。
这会儿大部分人都是合起伙来育苗,这样虽然出了钱,但自己省时省心不说,育的苗也壮实。
眼看着季节差不多了,苗长的也有半拃长了,有心急的人家早早弄好秧母田,就开始种了。
秧母田里,肥自然是早就下好了,地也精心翻整过几遍,一畦一畦的秧苗苗床大小宽窄几乎都一模一样,两畦之间距离也是同样宽度。
一畦一畦的苗床各家长度不一,宽度都在一米以下。
灌水后滋养了几天,水平如镜,露出的苗床看上去很有规律的美感。
要是等插上小苗秧之后,会更加美观。
一拃长的小苗,规规矩矩地排列在上面,虽然不到整齐划一的地步,但也分外有韵律感,充满了勃勃生机。
苗床都用木抹子事先抹平过一遍,看上去平整光滑又细腻。
那个精细劲儿,不亚于女人绣花。
这会儿秧苗田的水并没有灌满,有些人家甚至差不多把水都放干了,就是为了栽小苗秧的时候方便。
水多了,人在田里活动稍不注意会弄得一身泥水。要是动作大了冲到苗床上,还会把刚栽好没有覆盖过土肥的小秧苗冲倒,索性不灌水了!等小秧苗栽好了再放水。
村里的秧母田基本上都是成片的,各家的田都集中在一个地方。
之所以要这样安排也是为了方便管理。
毕竟其他田里这会儿不是油菜,就是种的小麦。
不管是油菜还是小麦,这会儿都快到成熟收割期,不需要浇水灌溉。
而秧母田就不一样了!
所以,就算是为了便于管理,也得集中在一起。
到了季节一看,秧母田都是大人小孩儿在忙活。
油菜花这会儿已经开到中期,再过阵子就要谢了。
前阵子李少云还在心里惋惜,这么漂亮的油菜花田,可惜自家没有相机,不然能拍下来该多好!
这会儿一台相机也好几百块,关键是它还没地儿买去,要买估计县城里都不见得有,得去市里。
李少云只能心下叹息。
这天李梅家诸事齐备,请了好几个同学来家里帮忙插小苗秧。
李少云也是其中一个。
都是村里人,基本都认识,只不过就是走的远近罢了。
李梅家今年育有三斤多种子,她们家人口比李少云家少点,分的田地也少一些。
要是李少云家,去年就育了四斤多种子。
想想那一粒粒的种苗,都需要人工给它栽到苗床上,费的功夫真不算少!
大人们这会儿的粗手指还真不见得多好使,就孩子们的小手这会儿显得格外灵活。
当然也得分人。
有的人手速快,一会儿工夫,面前的苗床就整整齐齐栽了好几行,再没多久栽完半畦苗床。
一畦苗床分别是两个人栽,一边一个。苗床稍宽,大人们栽的时候都不能兼顾,更别说小孩子,所以索性一边一个,这样栽起来不会觉得时间难熬。
一畦分成两半,一人负责一半,速度一下子就上去了,眼见着一会儿就是一畦。
李少云跟着李梅往田里走。
今天天气不错,稍微有点阴天,没有大太阳,干活儿的时候不会晒得慌。
李梅妈妈今天在家给大家做饭,没有跟来。
这会儿大家都是换工,自然是没有工钱的,但干活时管饭肯定是必须的,这是规矩。不然就给人留下抠门又刻薄的印象。会被人笑话许久。
新育好的苗盘上,小秧苗长的翠绿翠绿,根须白生生的,看上去就很让人喜欢。
摸上去也是毛茸茸的,好几个孩子都忍不住伸出手去摸一摸。当然,都是有分寸的,不会使大劲儿,就和摸月窠里婴儿的小手一样。
李梅爸爸端着苗盘,另有几个也帮忙端了剩下的几盘。
李少云手里拿着秧凳,准备下田。
这东西长的和超大号钉子似得,只不过t上面那一横较长较宽和凳面一样,便于插进泥里的时候坐下来,还不会硌着屁股。
上一世作为北方人、又是个城市乡巴佬的李少云还真没见过。第一次见的时候,拿在手里稀罕了半天。
这款凳子的设计是专为秧母田插小苗秧、拔秧苗的时候用的。
坐的时候也讲究个技巧,毕竟它只有一个着力点。
不过一般也出不了大差错,因为都是在泥地里使用。
在泥里不可能用四条腿的凳子。这种凳子不好放不说,凳子腿短了放不平顺,坐下去之后也容易水淹屁股;另外就算是凳子腿长,一陷进泥里要拔出来也浪费时间与功夫。
最好的就是这种秧凳,只有一根腿插进泥地,放下去方便,拿起来也不用使力。
要么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真令人赞叹。
这玩意儿后世在有些较为偏远的地区还能见到,因为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淘汰进历史的门后。
------题外话------
谢谢大家的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