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汉哀帝拼命敛财 大司空谏阻被谗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东汉之布衣天子!
大司徒孔光等三公大臣,忧国忧民,一向清楚刘欣的身体状况,渴望为皇帝分忧,希望尽心尽力地恪尽职守,辅佐皇帝完成中兴汉室伟业,青史留名。
无奈,年纪轻轻的刘欣,早就对外戚重臣专权很不满意,欲重振君威,恢复皇帝的威权,对三公的好意和尽心的辅佐,并不领情。
而从小时候开始,刘欣就一直先天不足,身体孱弱,一直病恹恹的,所以,刘欣的担心和忧虑也很多很多,不敢放手让大臣去办事。
大臣们见皇帝猜忌,也乐得得过且过,不肯竭尽忠诚,为朝廷办事。
近些日子以来,刘欣操心、忧心的国家大事越来越多。而刘欣的抱病的身体,却一直未能够痊愈。加之宿疾缠身的病痛折磨,加之繁杂多事的国事的纠缠,刘欣心中的忧虑与烦恼越发加剧。
朝廷又没有强有力而且知心的大臣辅佐,协助处理重要国事,刘欣常常感到萎靡不振,精力不济,处理国事也显得越发艰难。
见国事难以应付,常常疲于奔命,于是,刘欣也开始仿效汉成帝等前朝君王,重用自己的外戚和宠臣,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然而,有了亲近大臣的辅佐,国家大事的处理,也依然很不顺利,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刘欣见此,更加忧郁不安,茫然无措。
当初,汉朝廷大臣,群情激奋,强烈建议皇帝,好好审理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断绝皇嗣、祸乱宫廷的这一件旧案。
那时,刘欣一度十分紧张烦恼,他忧心忡忡,杯弓蛇影,担忧大臣们借机生事。
好在这一件陈年旧案,终于得以顺利解决,并没有掀起轩然大波,刘欣才稍稍舒心。
不想,这件棘手的陈年旧案刚刚处理完毕,大汉朝廷又出现了新的麻烦事。
见到这些烦心事,年青的皇帝刘欣,又生新忧,更加不得安宁,身体也一直没有多少起色。
新近所发生的这件令刘欣又添新忧的事情,是由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大臣上书皇帝的奏章,所引起的。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侍卫大臣,善于左右逢源,趋炎附势,渴望荣华富贵。
眼见傅氏家族、丁氏家族、董氏家族这些皇帝的新贵掌控朝廷朝政,王氏家族子弟势力衰落,而新君刘欣的皇帝权力日渐巩固,如果再不向皇帝效忠,可能会被打入另册,归入王氏家族阵营,引来杀身之祸。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日夜担心,渴望建立功绩,讨取皇帝欢心。
于是,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决定以实际行动,邀功请赏,谄媚权贵,讨好皇帝,希望得到重用。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两人,秘密协商以后,于是联合上书,建议尊崇皇帝外戚,以谄媚傅家,丁家当权人士,获得他们好评。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了解皇帝心理,很清楚刘欣忌惮权臣,渴望牢牢掌控皇权的心思。
两人秘密协商之后,决定立即上书,向皇帝提出建议。郎中令泠褒率先向刘欣进谏说道:
“陛下:
圣上入继大宗,荣登大宝,已经有好些日子了。
在祖宗神灵的庇护之下,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如今汉朝廷,兴利除弊,社稷复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呈现了一派四海升平之景。
这都是陛下一秉大公,以孝治国,任用贤才而建立的赫赫功勋,给天下大汉百姓带来的天大福祉。
臣等认为,应当迅速地拟定皇帝的亲属的尊号,以彰显陛下的孝顺和开天辟地的壮举,彰显陛下建立举世之功、复兴社稷的丰功伟绩。
臣等以为,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是天下至理。
既然陛下已经荣登大宝,入继大宗,则皇帝陛下之亲祖母定陶共皇太后(傅太后)、嫡母共皇后(丁姬)等,既然都已经荣升大国母后之尊位,母仪天下,臣以为,不宜再把定陶藩国的名称,加到她们的尊号之上。
臣以为,共皇太后(傅太后)、共皇后(丁姬)的车马、衣裳服饰等礼制礼法标准,也都应当与‘皇’的身份地位相称。
臣等建议,应设置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到共皇太后、共皇后那里供职,去接受皇命,侍奉她们。
陛下还建议,应当为共皇陛下(刘欣之父刘康),在京师长安建立专门的皇家祭庙祭祀,让共皇陛下得以享受陛下的供奉,以彰显陛下的孝顺。
臣等秉承朝廷大义,深明以孝治国的原则,特别上奏此事,请陛下批准实施。”
黄门郎段犹也适时上书,提出类似的建议。
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的奏书,正合刘欣的心思。见到泠褒、段犹的建议后,刘欣极为赞赏,刘欣自思道:
“朕早有尊崇亲人的心意,但心存疑虑,担心臣子们非议自己背弃大宗,违背礼制礼法的原则。如今,既然大臣们如此建议,朕何不顺水推舟,促成此事呢?”
刘欣急不可待,当着小肉墩等亲近侍臣,立即发话,赞扬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道:
“诸君,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等贤良大臣,可谓深知治国的精髓,明白朝廷以孝治国的大义啊!他们的见解超凡脱俗,很有见地,值得效仿!
朕准备立即将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两位爱卿的建议,在明天的朝会上,交付文武百官协商,然后交于三公,予以讨论实施。诸君以为如何呢?”
小肉墩劝刘欣道:
“陛下:
作为一国之君,当以至公的大义为上,不宜有所偏私。肉墩以为,陛下如此所谓,恐遭天下人议论,有伤陛下的一秉大公的美名。”
刘欣不以为然道:“你这一个小屁孩,不懂国家大事,瞎议论什么呢?朕以孝治国,怎么能够不率先垂范,从礼敬自己的先人开始呢?”
刘欣不理睬小肉墩的建议。
果然,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的建议,以及刘欣随后发布的旨意,在汉朝廷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第二天,朝会依例举行。
见到皇帝的暗示,参会的汉朝廷公卿官员,大多数都承顺皇帝的旨意,纷纷赞同泠褒、段犹提出的建议,称颂皇帝礼敬亲人的做法。
年青俊美的黄门郎董贤,率先出班,拥护泠褒、段犹的建议,并称颂刘欣说道:
“陛下:
臣以为泠褒、段犹的这个建议很好。陛下由藩邸入继大宗,即位皇帝,乃先帝和上天的旨意,不可违背。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既然陛下如今已经荣登大宝,理所应当,为祖母共皇太后,母亲共皇后,建立尊号,以重孝道,彰显陛下的孝顺之情。”
董贤,字圣卿,冯翊郡云阳县人。董贤的性情柔和,言辞柔美,为人平易近人,和刘欣的年纪相仿。
董贤的父亲董恭,曾经担任朝廷御史。不久,董贤长大成人,朝廷因父荫之故而起用董贤担任太子舍人。
董贤容貌漂亮,英俊潇洒,令人赞叹。
绥和二年(前7年),刘欣即位。
一次,董贤在殿下奏谈国事,他侃侃而谈,慷慨激昂,言谈举止令人称颂。
刘欣看见后,一见倾心,对董贤的俊美很是喜欢,记住了董贤的名字,并询问董贤道:
“爱卿言辞卓越,令人动容,是舍人董贤吗?”
董贤见皇帝亲自过问自己,大喜,急忙答应道:“陛下,臣是舍人董贤。”
于是,刘欣将董贤单独留下,招董贤上前与他私谈。交流之后,刘欣对董贤越发欣赏,开始宠幸董贤。
不久,董贤升任为黄门郎官。
一天,刘欣与董贤交谈,问到董贤的家庭,得知董贤的父亲,是云中侯董恭。
刘欣爱屋及乌,当日征召云中侯董恭担任霸陵县令,升为光禄大夫。
董贤之妹,也被接入宫中,受封为昭仪,仅次于刘欣的正妻傅皇后。董昭仪的住舍也改名为椒凤,以与傅皇后的住所椒房相配。
自此以后,董氏家族父子兄弟姊妹,开始受到刘欣的宠信,超越于群臣之上。
眼见黄门郎董贤谄媚皇帝,竭力赞成黄门郎泠褒、段犹的建议,大司徒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等三公大臣,都不以为然,聚在一起,小声窃窃私语起来。
大司徒孔光深谋远虑,首先发言道:
“诸君,按照汉朝廷的礼制、礼法原则来说,陛下接受这样的建议不妥,有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后遗症啊!”
“大司徒大人言之有理,老朽将立即出面,谏阻陛下,以免陛下犯下错误。”
大司马傅喜对大司徒孔光说完,立即走出三公的行列,率先以皇帝至亲的身份,代表三公,向刘欣进谏说道:
“陛下:
臣等一致认为,陛下接受这样的建议有些不妥!
皇帝陛下,既然已经由藩邸入继大宗,实际上就已经与藩邸分割,就应当至始至终地践行当初的承诺,坚持以大宗的权利和利益,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陛下绝对不可以因为自己的私情,背弃朝廷千秋万代应该遵守的礼制礼法原则。”
大司马傅喜,耿耿忠心,以大义凛然的神态,向刘欣进谏道。
刘欣听了,怫然不悦,怒气冲冲地看着大司马傅喜。大臣们见皇帝神色不对,纷纷畏缩躲避。
刘欣不满大司马傅喜的意见,嗤之以鼻,以刁钻的语气,嘲讽大司马傅喜道:
“大司马大人,此一时,彼一时也,我们应当移风易俗,与时俱进。大司马大人怎么能够像个陈腐的老学究一样,纠缠于那些陈词滥调呢?
礼制礼法的大义原则,的确是治国要领,但也要顺应时势,与时俱进。
大司马此言,实在有些迂腐可笑,不近人情。难道人们背弃自己的嫡亲亲属,就是你们声称的孝顺吗?”
大司马傅喜一向性格柔顺,努力维持新君的威望,见皇帝责怪,也不反驳,只是看着刘欣,毕恭毕敬地听着刘欣的训斥。
大司空师丹,听了刘欣训斥大司马傅喜的话,心里十分担忧,暗思道:
“大司马大人所言,都是为了国家大义啊!从陛下的表现看来,陛下并没有理解大司马大人进谏的深意啊!”
大司空师丹想到这里,觉得皇帝反驳傅喜的话不妥,也走出三公大臣的行列,跨步上前,态度诚恳,和颜悦色地为刘欣解释说道:
“陛下:
臣以为,大司马大人言之有理。
臣等认为,圣王制定礼,是取法于天地。上尊下卑的原则,是摆正天地位置的依据,不可以混乱。
现在,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以‘定陶共’为尊号,是表示一种母从子、妻从夫的公理准则,符合祖宗立下的规矩。
臣以为,如果大汉朝廷,要另起炉灶,建立一套新的制度,设置官属、官吏,让两位藩国太后的车马衣裳服饰,与中央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完全一样,是无法表明‘至尊不能有二’的礼治礼法原则的。
定陶共皇的尊号、谥号等,朝廷从前就已经正式确定了。从礼治礼法的大义原则出发而言,是不能够再做随意改动,否则,大臣官吏群起效仿,可能带来大的问题,引来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
《礼记》上不是明明白白说道:
‘父亲是士,儿子成了天子。祭祀父亲时,虽可使用天子的祭仪,但父亲的殡服,仍必须穿士的服装。’
由此说明,做儿子的,绝对没有给自己的父亲封爵,改变父亲生前的爵位、官职的道理,这是表示尊重父母意愿的意思。
既然做儿子的,已经过继给他人,成为了人家的后嗣,从道理法理上讲,也就成为了人家的儿子。
因此,作为人家的子嗣,要为过继人家,穿不缝边的粗麻衣服,守三年孝;
而对自己原来的生身父母,则要缩短守孝的期限,用以表明,尊崇被继承人的祖先,重视礼制礼法正统的大义准则。
孝成皇帝的圣恩非常深远,特意为共皇选定了继承人,以承奉共皇一脉的祭祀。
这样的话,共皇就能够长久为藩国的太祖,祭庙香火万世不灭,恩义已经备至。
如今,既然陛下已经正式入籍大宗,成为了先帝孝成皇帝的正式继承人,身居嫡系大宗之位,承袭了孝成皇帝的宗庙、天地、社稷的祭祀,那么,从礼制礼法大义的原则出发,陛下就已经正式脱离了原来的定陶家族,陛下就不能够再承奉定陶共皇的香火,到共皇的祭庙中,去祭祀自己的亲身父亲共皇了。
现在,陛下却突然违背礼制礼法原则,宣布要在京师长安,为共皇立庙,并派臣下代表皇帝,去进行祭祀共皇的隆重仪式。
臣等以为,这是一个无主且不符合礼制礼法原则的祭祀,是绝对不适宜的。
再有,哪怕是先辈皇帝的祭庙,当亲情已尽时,也应当及时撤除。
陛下怎么能够白白地放弃,一个藩国太祖,万世不堕的祭祀,而去趋就一个既无主,将来又必须要被朝廷撤除,又不符合正道的祭祀呢?
这既不是尊崇和厚待共皇的作法,也有悖于孝成皇帝册立陛下为嫡系大宗的本意。
请陛下一定慎重地对待此事,以免天下百姓非议陛下,认为陛下以一己之私,背弃天下正道。”
听了大司空师丹直率坦诚的建议,刘欣心里非常吃惊,脸色突变,暗自自忖道:
“朕怎么没有想到,三公们会如此看重这件事情呢?这不过是小事一桩,又不影响国家大计,有什么大不了的呢?看样子,这件事情阻力不小。如果朕连这样的小事也无法办成,怎么完成兴利除弊,振兴大汉的使命呢?”
刘欣的心里一阵激动,心脏剧烈地跳动了起来,突发一阵绞痛,心里非常难受,似乎将欲爆裂开来。
他突然想起了御医治怒的叮嘱。他忍了忍,摸摸自己急剧跳动的胸口,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控制住了自己的愤怒情绪。
刘欣稍歇一会儿,心里终于平静了一些。刘欣恢复了平日的温文尔雅、雍容大度的神态,用冷静的语气,回应大司空师丹说道:
“大司空大人所说的,的确是礼制礼法的大原则,不是没有道理!
但此一时彼一时,时异则事异!请爱卿们放心,朕会妥善地处理此事的!”
说完,刘欣就不再言语。大臣们也僵在了那里,没有谁敢再发表不同意见。
实际上,大臣们也心知肚明,知道皇帝理屈,嘴硬心虚,不过是想用皇帝的威权,慑服大臣。
其实,那时刘欣的心里,还是十分尊重三公,忌惮三公的意见的。
大司徒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等三公,不仅德高望重,很有儒学修养,号称贤明士大夫,而且是群臣的领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刘欣当然清楚这一点,知道三公的发言很有分量,不能不认真考虑、仔细斟酌。
于是,刘欣轻声自语道:
“朕也知道,大司空大人的这个意见,其实并不仅是大司空大人一人的看法啊!
大司空大人的这个意见,代表着坚持正统礼制原则的众多大臣,甚至是太皇太后陛下的意见啊!
朕怎么能够不慎重呢?
如果因为此事,而让朕与太皇太后的王家人以及三公等大臣起正面冲突,招惹众怒,激起更多更大的朝廷风云,岂不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呢?
朕还非常年轻,有的是时间和精力!等打发掉了这几个不听话的老古董以后,朕再作打算吧!”
默默地思索良久,刘欣觉得力量不足,最终决定让步妥协。
于是,刘欣开言,对着窃窃私语的三公等文武大臣发言道:
“诸位爱卿,朕了解诸君的想法。此事事关重大,关系朝廷礼制礼法的大义原则,有一些意见分歧在所难免。
此事暂时作罢,马上散朝,以后再议。”
百官们见三公们的建议受阻,谁敢再说呢?纷纷行礼退朝。
看见大司徒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等三公大臣鱼贯而下,刘欣的愤怒与怨恨越来越强烈,对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等三公大臣,也越来越不满意了。
刘欣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懑,对小黄门肉墩说道:
“大司徒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这些个三公大臣老家伙,根本就看不起朕这个年轻皇帝啊!
他们倚老卖老,墨守成规,处处与朕做对,掣肘着朕,朕很不顺心。
看样子,不剪除这些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老家伙,朕的兴利除弊的革新计划,最终是难以实施啊!
朕必须破除阻挠,任用称朕心意的人,才能够施展皇权的威力,实施朕的兴国大计啊!”
小黄门肉墩见皇帝愤怒,不敢多话,只得诺诺连声道:
“陛下英明!”
“大司徒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这些老家伙,仗恃三公的崇高地位,时时处处掣肘着朕,让朕越来越不满意。朕一定要下定决心,撤换三公,收缩三公的权力,重整皇帝的权威。”刘欣恨恨地发誓道。
对于汉朝廷新君刘欣来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可谓至理名言。
此时此刻,汉朝廷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将刘欣纠缠,刘欣对此是无计可施,烦恼不堪。
那时,汉朝廷土地兼并、买卖奴婢的现象日益严重,土地、人口和财富,越发集中于豪族大姓之手,投靠豪族大姓的荫护户越来越多,汉朝廷赋税、户口的流失非常严重。
加之,天灾人祸不断,往日富庶的大汉百姓日益穷困,皇家内库的贮存也日益减少。
就是加重纳税百姓的赋税差役,朝廷的财政也极端窘困,皇家用度也是常常不支。
汉朝廷的各项开支依然很多,内廷的赏赐巨大,朝廷常常入不敷出,皇家内库的亏空也非常严重。
眼见积存捉襟见肘,朝廷用度严重不足,度支等大臣不得不向皇帝报告。
得到度支等大臣屡次三番的报告,刘欣越发忧心忡忡,时常殚精竭虑地思考道:
“如今,朝廷窘困不堪,用度严重不足,朕将如何筹措赋税金钱,解决朝廷度支窘迫的危机呢?
可叹朝廷众臣,却不理解朕忧国忧民的心意。朝中还能够有谁,协助朕度过这场危机呢?”
实际上,汉朝廷文武大臣,也并没有像皇帝所说的那样麻木不仁、冷眼旁观。他们也很清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纷纷向皇帝献计献策,希望能够帮助朝廷,度过这场危机。
黄门郎张尧,迂腐忠诚,书生意气,也很清醒地看到了国家的危机和皇帝的忧虑,心里很为皇帝担心,于是对友人刘畅说道:
“刘大人,作为一个大汉臣子,眼见皇帝陛下为财税焦头烂额,怎么能够置身事外呢?
臣决心贡献自己的才智,帮助陛下,解决困难,度过危机,这才不枉为一个忠臣。”
友人刘畅赞扬道: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一个臣子,就当如此!张大人,努力去干,陛下会记住你的功绩的。”
黄门郎张尧受到友人鼓励,跃跃欲试。
不久,黄门郎张尧就上书皇帝,提出了解决朝廷财政危机的意见。
张尧向刘欣建议说道:
“陛下:
财政赋税,乃国之根本。用度不足,则万事不成。臣听说近些年来,天灾人祸不断,赋税急剧减少,朝廷用度严重不足,心里十分忧虑。
为陛下分忧,为朝廷解难,为百姓报命,是一个忠心臣子的应尽职责。
微臣经过认真细心的分析研究以后发现,朝廷如今的度支不足,不是因为财富不足,乃是因为钱币的供应不足而造成的。
臣发现,古代的黄金盛世,都用龟甲、贝壳,作为货币,使用流通都十分便利;而今却改成金属钱币,因此造成了小民的贫困。
臣建议,应该另行改变货币的种类,增加发行新的货币,废除铜币等金属钱币的使用。
如此,则可以一劳永逸地扭转百姓窘困的现状,解决朝廷财赋捉襟见肘的窘迫局面。”
刘欣年纪轻轻,也不懂财赋经济,病急乱投医,一听黄门郎张尧自作聪明的建议,大为欣赏。
阅罢黄门郎张尧的建议奏章,刘欣十分兴奋,当着侍候的小黄门肉墩,赞扬黄门郎张尧道:
“肉墩啊,张爱卿所言甚是!
朝廷财政窘困,用度不足,的的确确就是朝廷缺钱引起的。张爱卿所言,的确是解决财政危机,度支不足的妙计。
张爱卿的建议,可谓雪中送炭啊!朕将协同三公九卿,认真研究此事,解决朝廷度支不足的困境。”
刘欣正为朝廷度支缺钱,而焦头烂额,一听黄门郎张尧的建议大喜,就打算立即下旨,大量发行钱币。
小黄门肉墩不以为是,警告刘欣说道:
“陛下:
万万不可!
黄门郎张尧,不过是一介腐儒士大夫,不懂汉朝廷财政窘迫,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乃是我们汉朝廷土地兼并、买卖奴婢日益严重,投靠豪族大姓的荫护户越来越多,而汉朝廷的纳税户口严重流失,从而造成赋税大幅度减少,而朝廷赏赐开支依然毫不节制的缘故。
肉墩从小长在民间,虽然没有读过多少儒家经典,但也了解一些简单的道理和生活常识。
如果一味发行钱币,而粮食等生活物质的生产并没有增加,必将引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扰乱民生、混乱交易,引起官吏百姓怨恨,最终危害社稷。
粮食、赋税、财富、物质,从万千百姓的辛苦劳作和生产中来。
岂有依靠发行钱币,而不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就能够增加赋税,维持朝廷运转的道理呢?难道前朝君臣,都是蠢人,不知道加重赋税,多多增发钱币吗?”
刘欣不以为然,呵斥肉墩道:
“大胆肉墩,休要胡言乱语,坏了朝廷大计!难道朝廷大臣,还不如你一个小孩子的见识吗?
你立即跟朕滚下去殿去,不要干扰朕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
小黄门肉墩见刘欣发怒,不再言语,知趣地溜了下去。
刘欣虽然对自己的师傅大司空师丹越来越不满意,但一向敬慕师丹的才干和品行,尊敬师丹曾经是自己的师傅。
听到小黄门肉墩的反对意见以后,刘欣不懂这些经济规律、财政制度,心里也没有了底。
得到黄门郎张尧的建议以后,刘欣兴冲冲地下旨,紧急召见大司空师丹,准备就黄门郎张尧提出的改革钱币的方案,去征求大司空师丹的意见。
这些时候,大司空师丹已经知道皇帝对自己不太满意,一直内心不安。
所以,听到皇帝召见的旨意以后,大司空师丹不敢停留,急忙进宫,去拜见皇帝。
一见面,行礼完毕,君臣就开门见山,很快谈到了今天的议题。
大司空师丹虽年老耳聋,但心清如镜,知道钱币革新,事关重大,轻率不得。
听皇帝提到黄门郎张尧的建议,师丹一想则明,暗自思忖道:
“陛下如此急吼吼地想要改革钱币,归根到底,不过是想弥补财政的困境,解决宫廷的亏空啊!
如今,土地、奴婢革新方案,陛下一直拖延阻挠,不能够顺利实施。既然如此,我何不先鼎力支持陛下的钱币改制,等钱币改制顺利实施以后,再争取陛下对土地、奴婢革新方案的支持呢?”
见刘欣问得很急,师丹不假思索,满意考虑清楚大臣张尧提出的钱币改制的利弊,就十分仓促地回答刘欣说道:
“陛下,臣以为这个意见可行!朝廷可以适当考虑,改变货币,增加钱币的供应。
这样做,既有利于剥夺豪族大商的财富,也有利于朝廷凝聚天下的财力。”
大司空师丹的回答,着实摸透了刘欣的心思。刘欣见大司空师丹支持,大喜道:
“先生的看法很对。朕将立即下旨,把大司空大人和张尧爱卿的奏章,交付有关主管官署,去进行研究讨论,以做出最终的决定。”
刘欣爽快地拍板道。
10
当时,主管汉朝廷钱币、大司农衙署的大臣官员,大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经济官僚。
大司农及其属下官员,对朝廷财政、赋税、钱币、宫廷开支方面的问题了解很深,知道朝廷赋税减少的弊病所在,实际上是土地兼并、买卖奴婢太过严重,豪族大姓的荫护户增多,朝廷的纳税户口严重流失所致。
经过认真的研究,权衡利弊,大司农及其属下官员都不赞同这样草率的货币变革建议,否决了黄门郎张尧和大司空师丹的意见。
大司农及其属下官员认为,朝廷这样做,对解决汉朝廷财政问题不仅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让物价飞涨,更加伤害穷困不堪的黎民百姓,剥夺大族百姓的财富,引起天下怨恨,动摇国家根基。
官吏们于是共同推举才干超群、年轻有为的大司农属官费兴,作为大司农代表,上书皇帝,对刘欣提出建议说道:
“陛下:
臣等以为,大司空师丹大人的建议不妥。
大司空师丹大人,既没有去认真研究思考,大臣张尧的上书,是否恰当,也根本没有去认真了解,皇宫的资用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朝廷纳税户口严重减少,赋税收入不足,宫廷过度的奢侈浪费所造成。
臣等以为,宫廷的窘困,小民的贫困,不是钱币太少,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原因。
这些根本原因就在于,近些年来,汉朝廷各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朝廷各级官府的横征暴敛、无限制的搜刮,迫使小土地所有者纷纷破产,不得不卖儿卖女,投靠豪族大姓谋生,成为他们的荫护户,此消彼长,从而让缴纳正常赋税的朝廷户口,急剧减少而造成的。
投奔豪族的荫护户日益增多,朝廷的户口日益减少,赋税自然而然也随之减少。
地方各级官吏,为了完成朝廷下达的赋税任务,势必违法朝廷法律法令规定,加重还在国家户籍上的百姓负担。
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加上天灾人祸不断,还在国家户籍上的百姓负担加重,无法求生,只好卖儿卖女,投奔豪族大姓或者卖掉全家人的身子,成为豪族大姓新的荫护户或者他们的奴婢,以躲避朝廷赋税,苟且偷生。
臣等以为,这才是国家财赋窘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货币太少造成的。如果滥发钱币,势必引起物价飞涨,过度剥夺百姓赖以活命的财富,让百姓陷入死地,引起动乱,危害朝廷根基,甚至倾覆社稷。
臣等仔细研究以后,一致认为,大臣张尧的建议实不可取。
处理国事,应该对症下药,找准问题根本,不可竭泽而渔,病急乱投医,一心一意地打着如意算盘,搜刮百姓的微薄财富,以致天怒人怨,怨声载道,颠覆社稷根本。
钱币问题,虽然积弊很多,但事关朝廷的兴亡,不宜在没有认真研究实验以后,就轻易改变,因肆意掠夺官吏百姓的财富,而引起天下的混乱和怨恨。
而且,汉朝廷官民,使用铜钱等金属钱币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已经成为习惯,作为财富,加以贮存。
如果朝廷仓猝地改变钱币,恐怕会引起交易混乱,产生抵触和怨恨情绪,导致经济生产停滞等严重弊病,甚至危害国计民生,倾覆社稷。
请陛下慎重三思。”
刘欣虽然年轻,也有些见识,一听大司农属官费兴所奏,也认为费兴所言有理,钱币不宜仓促改变。
11
于是,刘欣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召集三公等文武大臣,再次讨论朝廷的财税、钱币改革问题。
御前廷议上,大臣们也大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反对草率改革货币。
此时的大司空师丹,人老神衰,记忆力和判断力已经严重衰退。
在认真听取了大臣们的讨论意见以后,大司空师丹改变了自己从前的看法,也认为大臣们现在的观点有理,也开始认为钱币不宜随意改变。
此时的大司空师丹,似乎早已经忘记了,他以前曾经对刘欣说过的,赞同皇帝变革货币的话语。
见大司农及其有关大臣说得十分有理,大司空师丹就又出列,去附和公卿们的建议说道:
“陛下:
臣听了大家认真讨论的意见以后,也觉得的确不该如此草率进行钱币改革!
如果匆忙地去进行钱币改革,的确会伤害大商和普通百姓的利益,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刘欣见大司空师丹出尔反尔,在廷议上,不支持自己的钱币改革,勃然不悦,当堂厉声斥责大司空师丹道:
“大司空大人啊,你是不是糊涂了,你怎么能够出尔反尔,说话颠三倒四、自相矛盾的呢?
你从前不是曾经亲口对朕说过,改变货币的做法,对朝廷是利大于弊,建议朕立即研究实施吗?”
“陛下恕罪!臣老糊涂了,当时没有认真思考,就草率赞同了改变货币的做法!
如今,听了大家的意见,权衡钱币改制的利弊以后,臣还是觉得,用改变货币,来掠夺官吏和百姓大商的财富的做法,会激起百姓的愤怒,只能够救一时之急,不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上上之策。”
大司空师丹带着歉意,对刘欣说道。
大司空师丹的言语,说中了皇帝借改变货币,来掠夺百姓大商财富,充实皇宫和朝廷用度不足的隐秘心理。
刘欣听了,气愤不已,禁不住勃然大怒,怒斥大司空师丹说道:
“大司空大人啊,朝廷举行廷议,商讨货币改革,本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可是,面对如此重要的国家大事,你们这些三公九卿,国家重臣,居然当做儿戏,不予重视。大臣说话朝令夕改,前言不搭后语,草率鲁莽,岂不是在戏弄朕吗?
这件事以后再议。散朝!”
刘欣愠怒地向大臣们挥手,让大臣们散去了。
三公大臣们散去以后,刘欣依然余怒未消,当着小肉墩等侍从说道:
“这些个老东西,真是老糊涂了!竟敢在大臣们的面前,出尔反尔,屡次三番戏弄于朕。朕有你们好看的。”
见皇帝发怒,无人敢上前劝阻。
刘欣对大司空师丹的怨怒越盛,越想除之而后快,以实施自己改变货币等革新计划。
见皇帝对大司空师丹不满,嫉妒、怨恨师丹的大臣们跃跃欲试,欲对师丹不利。
12
很快,刘欣以及亲近的宠臣外戚,就等来了好机会。
正在那时,大司空师丹,让自己的属吏主簿张傲,帮助他抄写一份奏章。
大司空主簿张傲违背朝廷的保密规矩,私自抄写了一份奏章的草稿,带了出去。
奏章的内容,就这样从司空府里流传到了外面。大司空师丹不知道内情,一直被主簿张傲蒙在鼓里。
贵戚丁、傅两家子弟,一直仇视大司空师丹,认为大司空师丹阻止更换钱币,提议解决土地兼并、奴婢问题,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和官路。
丁、傅两家子弟,看见大司空师丹流传出去的这份草稿,如获至宝,立刻向傅迁汇报。
傅迁见状大喜,向傅太后报告说道:
“太后陛下,真是天赐良机。大司空师丹的把柄,终于被我们抓住了。大司空师丹泄露皇家机密,炫耀自己的才干智慧,岂不是将皇帝陛下置于难堪的境地吗?”
“侍中大人,你说得很对。师丹言辞忠贞,一本正经,一向以正人君子自居。想不到居然泄露秘密,彰显皇帝过失,实属大逆不道。
侍中大人,麻烦你亲自出面,上奏陛下。”
“谨遵太后陛下旨意。”侍中傅迁答应道。
于是,傅太后派侍中傅迁出面,亲自进宫,去控告大司空师丹。
傅迁得旨,立即急匆匆地进宫,向刘欣汇报说道:
“陛下:
微臣等发现,大司空师丹,包藏祸心,有背叛君王,收买吏民人心的嫌疑。
师丹为皇帝呈上的密封奏书,连街上行路之人,都拿着奏疏的副本。
这不是师丹想显示自己的才干和恩惠,以彰显陛下的过失吗?”
刘欣一经侍中傅迁挑拨,果然勃然大怒,当着傅迁之面,怒气冲冲地说道:
“师丹老贼,朕对你一向不薄,你却阳奉阴违,彰显朕的过失。
侍中大人,请你立即传朕的旨意下去,朕要谴责罢黜大司空大人。”
刘欣当即下旨,准备命令有关部门大臣执行圣旨,惩罚大司空师丹,将大司空师丹贬斥,逐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