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摊牌了,你爷爷我是朱元璋 > 第四章 问学,问政

第四章 问学,问政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摊牌了,你爷爷我是朱元璋!

这怎么可能?

死人复活?

方孝孺彻底麻了。

十年前,那个皇长孙,那个曾经让他惊叹的学生,的的确确死了啊,他是看着朱雄英断气的!

可是,世上真的有人可以长得这么像?

或者……或者皇长孙朱雄英根本就没死?

突然,方孝孺想起了之前朱元璋的嘱咐,试探这人的学问和见识,如果可以,还要教导他。

一念至此,方孝孺整个身子都有些颤抖起来,眼眶中隐隐有泪水,不断的喃喃自语:“这……这是皇长孙吗?”

良久之后,方孝孺方才回过神来,瞧着要向自己行礼的朱英。

犹如十年之前那般,彬彬有礼,尊师重道。

“不错……不错!”

方孝孺频频点头,不禁有些泪目。

恍惚间,方孝孺仍旧觉得,眼前之人,就是他曾经最得意的学生,一种恍惚而又熟悉的感觉,萦绕在心间,让他既感欣慰,又敢惊喜。

“不错,真不错啊。”

方孝孺连连感叹。

假如眼前之人果真是皇长孙,只是这一礼,他就敢担保,皇长孙德行依旧。

只是如果是,那为何眼前之人又不认识自己?

但如果不是,陛下又怎会叫自己来给此子授学?

方孝孺心中疑云重重。

“居嫡长者,必立储位,这是皇上亲自定下的第一条祖制。”

“这人,到底是不是懿文太子殿下的嫡长子啊?”

一时间,方孝孺心中五味杂陈。

懿文太子之师,与他一样,同样是已经去世大儒宋濂,师出同门,方孝孺曾经是朱标的侍读,二人关系一向十分要好。

“怪不得老爷子今日叫我来,还这么神神秘秘的……”

方孝孺眼睛一亮,他似乎想到了什么?

对!

储君之位!

“莫非老爷子是打算?”

方孝孺不禁面色一惊。

一旁,见到方孝孺盯着自己怔怔出神,神色变幻莫测,朱英不禁一脸蒙圈,疑惑的问道:“这位先生,你是?”

“哦,鄙人翰林院大学士,贡院讲学。”

方孝孺缓过神来后,拱手道:“有位老先生,特意叫我来与你切磋一下学识。”

现在他都不敢用“试探”二字了。

当然,他更不会一上来就对朱英讲,要教导他诗书礼仪、治国之策这些。

毕竟,十年过去了,这孩子现在到底如何,谁也不可能拿捏得准,自然是先要切磋一番,探探底,方才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虽然在外漂泊十年,但无论你多么差,我方孝孺也要将一身学识传授给你!”

不管眼前之人是不是皇长孙,方孝孺心中都已下定决心。

就算不是,那也给自己留个念想!

“切磋学识?”

听到青衣文士的话,朱英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自家的爷爷,不禁嘀咕道:“这老头,赖账就算了,居然还真的请来一个文人考验自己了。”

“里边请。”

事已至此,朱英也不敢怠慢。

“小兄弟,实不相瞒,我见着你,仿佛见到一个故人。”

“这是缘分啊,当同行,请。”

方孝孺的自来熟,倒是让朱倒有点意外。

不过他倒也没有多说什么,再前面带路,领着方孝孺来到院子里的石凳上坐下,还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茶香四溢,是今年的新茶。

“小兄弟,请。”

方孝孺喝了口茶,自我介绍道:“鄙人方孝孺!”

闻言,朱英直接愣了一下,忍不住多打量了方孝孺几眼。

这就是华夏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吗?

比起齐泰和黄子澄之流,整天只知道忽悠建文帝瞎干傻事,这方孝孺不但是当代大儒,学问名闻天下,更是一位光辉照耀华夏史册的千古名臣。

一位真正有气节的读书人!

当年,建文帝削藩,朱棣造反。

金陵城破之时,齐泰和黄子澄二人,事先满口仁义道德,事后第一个投降称臣。

唯有方孝孺,忠君爱国,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面对诛杀十族的威胁,依旧面不改色,绝不为叛逆之人写下一纸诏书!

朱棣为何这般利诱威胁?

为何惨遭拒绝后,气急败坏,诛人十族?

因为只要有气节的读书人,不承认朱棣的皇位正统,那他永远都来位不正,永远都是篡位的逆贼!

可能有后人喷他儒生迂腐,不识时务。

但正是有这样有气节的人存在,华夏民族方才能够自强不息。

这才是民族的脊梁!

“晚辈朱英,见过方先生!”

朱英再次拱手行礼,神情肃然,无比端正。

“不错,尊师重道,知礼仪!”

方孝孺点头,随后继续开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方孝孺目露精光,盯着朱英,微微一笑。

朱英正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乃读书人的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观朱英礼仪,正好映照此言,方孝孺十分满意。

他点了点头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朱英还其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登山凌云,不忘初心。”

轰!

方孝孺猛地抬头,怔怔的盯着的朱英,眼中的震惊和欣赏,完全不加掩饰!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登山凌云,不忘初心。”

他一边不停的重复,一边不断的点头,似乎是回味无穷。

有猛虎之刚强,有蔷薇之细柔,登泰山而小天下,心有大志向,意志坚定,不忘初心……

“好!好!好!”

方孝孺饱读诗书,而且极有傲骨,但面对朱英的回答,还是止不住的惊叹连连。

这四句话,真的可谓是字字值千金,更是字字有千斤之重,落在方孝孺的心里,仿佛瞬间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吾辈读书人,当以此为戒,当以此为座右铭也!”

方孝孺投来赞赏的目光。

思索片刻后,他又继续道:“建国以来,我大明帝国便开始死刑禁海国策,片板不得入海,小兄弟,你认为这是为何?”

禁海国策!

思索片刻,朱英略最终还是沉默下来。

这时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的国策。

在此之后,就成为大明王朝的的祖制,任何一位后继之君,都不敢废除!

就因为此事,大明终其一朝,闭关锁国。

虽然有朱棣这等猛人,刻意淡化朱元璋的这一国策,让郑和七下西洋,但也始终不敢废除,怕担下不孝的罪名。

七下西洋,也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

方孝孺淡淡一笑道:“没关系,这是当朝的国策政务,小兄弟年纪尚小,又不曾接触过朝廷大事,不知其中原因,确实也情有可原。”

这孩子十年漂泊,一直生长在民间,不了解国家大事,这很正常。

方孝孺没有料到的是,就在这时,朱英叹了口气道:“不是我答不上来,只是像我这样的小民,贸然议论朝廷政策,恐怕会招致祸患的。”

“小兄弟但说无妨,议论朝政之事,我以名节保证!”

方孝孺拍着胸脯道:“此事出你口,入我耳,我绝不会在外多说一言,只当是探讨学问见识。”

读书人以名节为誓,比命更贵!

而且方孝孺的名节,在华夏历史上,那可是千古无出其二!

略微思索,朱英方才缓缓道来。

“禁海之策,事出有因。”

“洪武大帝击败元庭,横扫天下枭雄,建立大明王朝,这是历史背景。”

“然而,陈友谅,张士诚等许多残余势力却未能完全剿灭。”

“这些人逃到海外,屯于孤岛,仍旧贼心不死,一面走私内地,一面勾结海寇,意欲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因此皇上才下令禁海!”

“如此一来,时间一长,这些贼子自然不攻自破。”

“说实话,就现在来看,此项国策,取得的成果不可谓不大。”

朱英娓娓道来,方孝孺先是不断点头。

然而见朱英欲言又止,方孝孺又忍不住眉头微皱。

看这样子,似乎还有下文?

而且,似乎还是转折?

难道他对皇帝陛下的这一禁海国策,有异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