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知极则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鬼谷神谋!
第六百五十六章知极则退
清晨的吴越官道之上,此时吴国的大军已撤掉大部,而吴王夫差、伍子胥与孙武都雄纠纠的骑着高头大马,此时已站在官道之上,而朝向吴国两侧全部站满了吴国兵甲,气势不凡。
朝向越国一方的两侧却也都站满了人,排在前面的是越国众臣,接近一百多人,再往后则是越都及附近的百姓,也是排了十数里长。
他们是来送行他们的王上勾践以及中将军范蠡的。
景成公主站在文种身边,脸上十分悲怯,却依然站直着腰,没有半分萎缩之情。
王禅已经把事情告诉了她,也安慰于她,告诉她这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她也没有强求,更没有因此而过多痛恨,反而对王禅十分感激,包括整个越国众臣都对王禅解了越国之外危而心存感激,毕竟在这种两国交战的情势之下,能保得越国不灭,已经是最好的收场了。
只是王禅并没有来此地,他不想参与这种一方带着胜利者的荣耀,而另一方则受尽屈辱的场面,这似乎有些残酷,可这却也是两国相争不可避免的结局。
勾践与范蠡此时已换了一身普通人的衣服,他们的身后是不足五千越国兵甲,而当他们走到快至官道之时,这些越国兵甲也都把手中的兵器尽数抛到路边,以示解甲归田。
“吴王尊上,越国败将勾践与中将军范蠡愿意投降,成为俘虏,以保我越国百姓无恙。”
勾践与范蠡对着身在马上的夫差一揖,语气低微,身形单薄,面容憔悴,神情低落,显得十分卑下。
“勾践兄,难得你深怀大义,为两国百姓谋想,愿意以俘虏之身随本王回吴,本王十分欣慰。
你看这官道之上,越国百官以及越都百姓都来相送于勾践兄,由此可见勾践兄也是开明君王,深得百姓爱戴。
本王虽然是此次两国交战的胜方,但却并没有什么荣耀,反而有负两国受难的百姓,由此为了两国世代和睦,在越国百官以及百姓面前也给你一个承诺,纵然两位是我吴国俘虏,也不会亏待于你们。
只是这一次勾践兄兴兵远伐我吴国,让无数将士战死沙场,两国是姓流离失所,实有失道义,也有违我吴越睦邻友好之谊,也是统领有失过错在前。
本王虽然俘虏两位,也只是想给吴国与越国受难百姓一个交待,让勾践兄能痛改前非,弥补过错。
同时你我两国都受益于鬼谷先生,两国交战非先生所愿,此时以此收场,也是给鬼谷先生一个颜面。
鬼谷先生为天下百姓而谋,不计个人得失,有心维持我吴越和睦之态,在下也不想背了先生的好意。
此处有两辆囚车,这就要委屈两位了。”
夫差说完,伸手指了指官道上已经准备好的两辆囚车,每辆囚车都有十数个吴国兵甲护卫。
看起来,这就是勾践与范蠡作为俘虏的安身之处,将随吴国大军被押回吴都。
“在下谢吴王成全。”
勾践与范蠡此时走上官道,已有护卫为两人戴上手铐脚镣,再把两人押进囚车,而越国一侧的官员与百姓也开始小声的议论着,有的人则已开始哭泣。
勾践此时听闻自己臣民的哭泣声,也是心中悲怯,眼中含泪,回首看了看身后的百官以及越送行的越都百姓,心里更是感慨万千,愧意难当。
“我越国朝中百官,越都的百姓们,勾践在此谢过诸位相送。
我勾践虽然是越国王上,却不惜发动伐吴之战,让越国百姓与吴国百姓受难,实有负我先祖列宗,也有负越国百姓的信任。
此次因勾践智大才疏,败于吴国之下,是本王之罪。
幸得鬼谷先生高义,又承吴王之情,勾践才得以苟且偷生。
本王走后,越国一切事务都交与相国文种打理,还望越国百官在文相国统领之下,在家齐心合力,治理好越国,让百姓安居,让吴越太平。
勾践作为败军之将,未战死沙场,侥幸苟且偷生,只能以俘虏之身,修身克己,以赎勾践之罪。
大家就忘了我吧,我有范蠡兄陪同,无论将来生与死,都不会再有任何野心奢望。
若是遇有有贤才之人,就由越国百官举荐为王,以为越国百姓作主。
此次得吴王理解,本王最后旨意,要求越国百官与百姓不得仇视吴国,更不得心有怨气。
此次大败,因我而起,也该因我而结束,我越国死伤无数,这都是我勾践一人之罪,与吴国无关。
沙场征战,罪在主帅,是勾践我心智不开,欲望蒙心,这才让两国百姓受难。
在此还请越国百官及百姓受勾践一拜,就此作别,权当永别。“
勾践在囚车之内对着身后的越国百官及百姓也是双腿脆下,叩头谢罪。
此时越国百官与那些百姓也是受此情绪影响,大家都一起脆下,许多人都已放开哭泣着,为他们的国君,为越国则哭泣。
而夫差则十分得意,面带微笑,看着勾践在越国百姓及吴国兵士面前受辱,心里也是无比自豪。
这是他一生以来最荣耀的时候,能俘虏越国君王,说起来在列国之中都少有。
只是身边的孙武及伍子胥则脸上忧虑,反而没有得胜者的那种荣耀。
“勾践兄如此大义,到让本王有些不好意思。
本王承诺过鬼谷先生,就算勾践兄与范蠡兄到了吴国,也会善待于越国百姓,善待越国百官,不会让越国动乱,更不会攻伐越国。
越国自夏之少康以来就在此建国,得禹帝庇佑,与大周朝皆是平等之身。
越国的百姓与及百官们还请回吧,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本王会善待勾践与范蠡兄,还望大家放心。”
(越国至此时虽然算作列国之中的一员,可却一直未受周天子赐封,实际上此时还并不能算是大周的诸侯列国。
越国一直是独立存在于大周的,就是因为越国自夏之时就是封地,前朝商也是如此。
到了勾践灭吴之后,才得到周天子之封,也才能算是秦秋的五霸之一,也是最后一霸。)
夫差声音高亢,虽然说得也算仁义,可语气里却也充满着对失败无尽嘲讽。
而夫差的话也像一把把刀一样直刺越国百官以及送行百姓的心。
君王被俘虏,于越国百官,于越国百姓而言,都是奇耻大辱,特别是夫差特意提到越国的悠久历史,以及建越国的初衷就是守护禹帝祭祀禹帝而以求禹帝庇佑。
禹帝于越国百姓而言,是心中的神,是无可比拟的明君帝王。
而夫差则无情的把此荣耀拿来讥讽越国,以博得自己的荣耀,正是用别人的伤伤痛来取悦自己之作法,实非君子所为。
“王上时辰不早了,还请动身吧。”
孙武还是及时提醒夫差,正所谓两国交兵,至死不辱,也要尊重对手,凌辱对手及俘虏在列国之中也是受人耻笑的。
而且孙武也怕夫差过于得意,太过激怒越国百姓,这样两国百姓的仇怨会更深,更难消解。
“勾践兄,范蠡兄,我看送别就这样吧。
大军起行。”
夫差虽然也问了勾践与范蠡,却只是过场,随后一声令下,整个吴国大军也开始向吴国方向开进。
而身后的越国百官及百姓依然跪在地上,此时更是哭声一片,十分悲怯,可他们却又无能为力,不能保护自己的君主,这对于是官及是姓而言,确实是一件丢脸而沉痛的教训。
只是吴国大军却不会真的顾及到失败者的感受,这就是战场的残酷,谁也无法改变。
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吴国大军慢慢走远,则他们都将迎来没有国君的日子,大家都显得十分小心翼翼的。
越国与吴国两则,正好形成显明的对比,一个是得胜归国,一个是受辱而俘,一边雄纠纠气昂昂,一边则气势低落,这也是近十几年来两国一次暂归的结局。
几百年来,吴与越国都流离于中原之外,而两国也都是历史悠久的封候之国,越国建国于夏朝少康之年,先祖是少康之子无余,则吴国建国于商末周初,比之大周其它诸侯列国都要长久。
而两国百姓都少有与中原相交,也十分落后,民生简朴,偏居一隅,从来未曾想过向外拓展。
可当周天子弱势之后,列国纷争,也影响着两国,两国国君也才打开国门,学习中原列国的经验,引进贤能之才,治国图强。
当两国慢慢强大之后,也就有了向外称霸的野心与欲望,而两国也才真进入到无可避免的征伐之中。
越国若欲图强,必然要踩着吴国的尸体北上,这是无可避免的选择。
而吴国若欲北上称霸,那么消除股后之忧也是吴国第一选择,所以这些年来两国君王都同样充满了征伐的野心,也让两国百姓不得安宁,卷入一场又一场的战火之中。
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生为吴与越国百姓无可加避的事实。
……
……
“王上,对于勾践与范蠡该如何处置,难道王上真的只是囚禁两人。
老臣观勾践此人,虽然此时战败,可却也受越国百官拥戴,而且在屈辱同前面不改色,实在不可小瞧。
则范蠡此人虽然斤斤计较,可兵法韬略也是十分精通,在列国之中少有人能与之对峙,此次越国出兵,听闻范蠡一直反对,而且对于勾践的作战之法并不赞同,看起来他是十分清醒而且能明白鬼谷先生所布之局,以及孙将军奇兵谋略之人。
而他愿意与勾践同为我吴国俘虏,可以说明范蠡对于越国的忠心,同时也还报着野心。
况且越国历代君王野心逐露,北上称霸已成越国历代的心愿,若勾践此人的野心不死,若不除掉两人,终于我吴国是一个大患,还望王上三思。”
此时吴国大军已走出几里路,夫差与孙武还有伍子胥都走到了中军位置,距勾践与范蠡的囚车也还有一里多路,伍子胥还是十分忧虑,再次问询着夫差。
“伍爱卿,刚才本王已经说得明白,勾践与范蠡是俘虏,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则是列国贤才,既然不能在战场之上杀死两人,那就说明两人命不该绝。
而鬼谷先生的意思也是依俘虏处置,说他们只有牢狱之灾而无性命之忧,鬼谷先生观相之能,本王深信不疑,三年前先王之死,也是因先生观相之后,有意成全先王,相国大人应该相信。
若让本王当着越国这么多百姓,以及我吴国数万大军的面反悔,相国大人难道是想让本王言则无信,让成为吴越百姓,成为列国诸侯的笑料吗?
越国经此次大战,死伤十数万兵甲,国力衰退,而勾践与范蠡又成为本王的俘虏,相信至少越国至少十年内无法翻身,而本王在这十年之内,必然要北上与列国强争霸,这才有机会让吴国有一统之机。
若将来本王北上图强成功,更不会有惧于一个小小的勾践与范蠡了,本王这一点自信还是有的。
可若本王杀了作为俘虏的勾践,不仅会激化两国百姓的仇怨,而且还会陷本王于不义之中。
虽然此时越国弱势,可民怨一起,自然不可小视,也不利于本王北上。
况且将来本王欲称霸于列国之中,也不能让列国诸侯笑话于本王无德无义无信。
想当年楚庄公部问鼎中原,一切皆因其自知德不服天下,所以在楚国最为强大的时候,依然不敢灭周而代之,本王当吸取先人教训,不可先失人德。
我知相国大人一心为我吴国谋略,用心良苦,本王欣慰。
自三年前吴越大战,先王战死沙场之上,本王就有决心要生擒越王,本王要让他为先王守陵,打算用几年时间把勾践的野心与壮志磨平,让他意气消沉,壮志不再,从此以消除越国后患。
若论及人情,本王也不可不考虑人情世故。
本王来时,伯焉公子也找过本王,就连西王妃也向本王说过情。
当年西王妃流落越国,也幸得范蠡与勾践帮忙,这才迁居我吴都附近定居,王妃在越国也深受越王与范蠡高看,对王妃历来十分礼遇,这些情义,虽然只惠及西王妃,可本王却不得不考虑。
伯焉与本王自小就是至交之友,虽然他不喜政事,本王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可他的夫人却是鬼谷先生有意撮合的莲花公主,越王勾践的亲妹妹,此时莲花嫁与伯焉,也算是本王朋友之妻,此颜面也不可不给。
而伯大人更是我吴国功臣,行走列国,为我吴国与列国交往打下基础。
所以越国与吴国也并非全是仇怨,越国有野心,也实属正常,列国之间谁不想着能称霸中原呢,我吴国与越国历史悠久,除了这些年的相互征伐之外,也是一衣带水,两国百姓也有深厚情义。
相国大人有心,却让本王为难,若欲让本王于俘虏之后杀了勾践与范蠡,这难道不是欲置本王于不仁不信不义吗?”
(史书记载伍子胥一直劝夫差杀了勾践,以绝后患,可此书却把事情写得更复杂一些,也适合于夫差武将出身,十分自负的性格特点。
同时夫差也是十分讲义气之人,说起来也要光明正大一些,不会有违道义。
一般而言前二朝皆有规矩,就算是取而代之的周朝,也未对商朝的王族赶尽杀绝,反而封在宋国。
并且此时吴并没有灭越,而越人大部分都自封为禹帝后人,而三皇五帝是受世人敬仰的,所以夫差也没有理由来杀两个俘虏。
史书上推崇伍子胥的治国之能,并非有错,同时说明伍子胥的先见之明,预事深远。
可若说在战场上杀害一国之君,却又有违礼数,这也是夫差没有杀勾践的原因。
而也因此造就了卧薪偿胆的美闻,从另一方面,其实也算是对夫差的肯定,在后代人的眼中,夫差的形像实在过于负面,本书还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两人的品性。
这一点,其实从夫差后来之死也可以看出两人的区别。
后来越国趁夫差北上与晋国争霸之时出兵伐吴,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把吴国灭亡,也如此时吴国与越国之势,夫差战败,而勾践同样给夫差一个活命的机会,让他迁到东海之沿一个县城作为封地,可他却并没有依此迁出,而是觉得受不了此辱,也有负于人,才选择了代表英雄气节的自吻。
夫差虽然自负傲慢,可他的性格在历史之上与后期的楚霸王项羽极为相似,都是性情中人,讲义气识礼数,都因一时之误而反遭其罪,只是史书一般只会赞扬胜利者,对于失败者都会无情贬低。
两人的结局叮似,都是无颜见人,自吻而死的。
只是在此书之中,又把夫差之死写得有情有义,而且还与西施有关,与鬼谷王禅有关,把历史事件写得更有条理,也更让人能够相信。)
“相国大人一片好意,我吴国众人皆知。
只是此事涉及较广,我看还是留待相国在人与王上将来回吴再议吧。
而王上也不必对此忧虑,更不可辜负相国大人的好意。
鬼谷先生与孙某一见之时,曾观勾践与范蠡之相曾说过,两人皆只是有牢狱之灾,却并无性命之忧。
若依孙某对鬼谷先生的了解,并非无的放矢,只是这其中的玄妙之处,孙某也难与理解,想来该也有些道理。”
孙武虽然是武将,可却也听得出夫差对伍子胥于此事纠结的反感,所以此时也作起和事佬了。
“孙将军,听你的意思,你这是想隐退吗?”
伍子胥一听孙武所说,也是心里有一种失落,也知道此时再提反而适得其反,他知道孙武好意,也只得无奈一笑,把话题顺势转移。
夫差也是一下停了下来,看着孙武。
“回王上,回相国大人,犬子明儿之妻三日前在军营之中诞下一子,一直还未向王上汇报。
老夫年岁已大,早年得伍兄举荐,得先王信任,在吴国谋得一职。
大半辈子戎马生涯,历经大小百战,歼敌无数,却也罪孽重重,致万千百姓流离,此时想起也是心有余悸。
而现如今通过此战,王上也深得老夫兵法之要,能各进退之法,临场应敌已动用自如。
所以老夫回吴都之后就会向王上正式请辞,告老还乡。
正所谓落叶归根,一个人离开的久了,在暮年之时,只想过些安闲的日子,也可修身养性,以赎半生之杀生伐之罪,孙还望王上成全。”
孙武说得十分诚恳,语气里带着一种荣耀之后的落寞。
夫差一听,心里还是有些不舍。
可他也知道孙武其实早有去意,三年前吴王阖闾死后,就曾向夫差提出过辞呈,而夫差希望孙武能辅佐于他,到打败越国,为他的父王报了仇之后再行准孙武的隐退之求。
此时听孙武再次提及,已没有阻拦的理由了。
“明兄得子,实在是喜事。
明兄原先一直是本王的副将,对本王一照顾有加,待加到吴都,定当赐之重礼。
只是孙爱卿为何如此匆匆,此时越国之危已解,我吴国正是大展宏图之时,难道爱卿不愿意与本王目睹吴国之盛吗?”
夫差心里明白却还是有些一问。
“回王上,事不可极,老夫能看着王上打败越国,心里也已满意了,也对得起先王在天之灵。
况且现在又喜得一个孙儿,正是双喜临门,若再不知足而退,怕是会有负天地之恩,所以三思之后,觉得也到了休养之时。
若将来吴国强盛,孙武自然心里也会十分宽慰。
老臣在吴国扬名,也归于吴国而隐,这也是鬼谷先生对孙某的期盼。”
“既然如此,那本王也不强留爱卿,三年前本王就答应过爱卿,虽然本王不舍爱卿,也不舍这么多年传艺之情,可本王却也不会做无信之人,希望将来有一日能再次拜会恩师。”
夫差说完,也是对着孙武一揖,不失身份。
可伍子胥的心里却了十分悲哀,看着孙武能功成身退,心里也是十分羡慕,同时也为孙武而高兴。
他其实他也想过退隐,而且此时楚国已沉冤了当年伍氏的冤屈,可对于伍子胥而言,却难释其怀。
他不像孙武一样,可以落叶归根,他伍家在楚国已无半分田地,更无半分房舍,他的根不知又在何方。
再想起王禅与他初次见面,也就是六十寿辰之时的观相之说,他的寿辰也只有一年时间。
他退隐与否,其实已没有什么意义。
而且他的儿子一众家眷也早作了安排,与孙武一样迁到了齐国,此时连化蝶都不在他身边,他就显得更加落寞了。
听了孙武之说,也是长叹一声,不再言语。
而三人都各有心思,此时行军之路,到是凭添了几分愁绪,也带着几许悲凉。
【作者题外话】:这一长章把吴越的事算是作了一个交待,也算是暂时的完结,本书从吴越开始,最后也会在吴越结束。
后面还有两部分,分别是齐国与晋国,到最后吴越再战,夫差自吻,范蠡归隐,西施失踪,而男主自然也归隐山林,从吴国开始,也会于吴国结束,后面的章节,又该回到鬼谷王禅身上了,只是也到了第二部分的收尾了。
还望读者们持续追读,跟得紧一些,与本人共同书写这一段曲折而伤怀的春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