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鬼谷神谋!
第二百五十八章伴君如虎
吴王起身,重新整理了一下仪表,显得十分精神,一扫这几日因伤而颓废的形像。
此时夫差领着三位重臣一起来到寝宫,见吴王已然端坐。
夫差还是带着三位重臣向吴王一起行着大礼。
“起来吧,想来一早上的朝会,你们也累了,就陪本王一起用个饭吧。”
吴王伸手一挥,四人才依次坐下。
“差儿,国葬之事已毕,春耕之时已至,你身为监国太子,应该多关心吴国百姓的生计问题。
不知道今年吴国百姓是否都备足的种子,有没有流离失所的情况?
这些事你要用心与伍爱卿学习,不可忽视。
百姓是我吴国的根基,关乎我吴国存亡,一定要用心对待才是。”
吴王说完,这才端起碗来,对着三位重臣示意可以吃饭了。
“回父王,今日朝会所议之事,大都与吴国春耕有关。
幸得相国大人深体民情,一切事务都安排妥当。
纵是有一些因灾流离之民,相国大人也已发放了安民补助,让百姓可以在我吴国久居生养。”
夫差并没有端碗吃饭,而是说完看着吴王,在等待吴王训示。
“你也先吃饭吧,边吃边说。”
吴王看了看夫差,还是先让他吃饭再说。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本王也是端手中之碗,而感百姓这恩。
身为吴国王族,该体恤这食之不易,体恤百姓劳苦之辛。
不可因私废公,因尊贵而鄙视低微。
我们虽然身居高位,却还是要依靠低微之人的辛劳,才能保一日三餐。
所以在任何时候,你都不可忘了我吴国的根本,就在于你所忽视的这些低微之人手中。”
吴王深有体会,所以其一生以来,都一直提倡节俭,摒斥浪费。
对于吃食更是注重体贴于民,此时虽然有三位重臣相陪,可桌上菜也不多,基本够用,从不浪费。
这一席话也是睹物思情,有感而发,十分真诚。
吴王说完,一抬头再看四人都不敢用食,也在看着吴王。
“好好好,我看你们三位也是越来越生分了,本王也不说了,等三位爱卿吃完,本王再与三位商议。”
吴王说完,三人也是嘿嘿一笑,埋头吃饭。
他们心里也都十分不解,为何此次陪吴王用膳,却偏偏提到百姓春耕之事。
而且说得十分郑重其事。
原本吴都百姓生计问题一直是伍子胥操持,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吴王十分信任,并不过多问询。
若说问询,除非是有大灾或是战乱之时,百姓难与为继,吴王才会亲自过问百姓安居。
可当着监国太子之面,三位重臣在列,如此堂而皇之说起,三人也是头一次听道。
吴王刚才也知三人疑惑,知道是自己心中愧意作崇,所以让三人反而不习惯了。
此时心情大好,连吃两碗米饭,还喝了一碗鱼汤,甚是惬意。
三人与夫差也是适时务者,见吴王已食毕,大家也都纷纷放下碗筷,一副食饱喝足的样子。
就等着吴王发话。
“三位爱卿,今日我看春光明媚,不若我请三位移位后花园之中。
咱们边喝茶午体,也就把攻伐越国大战之事给定了如何?”
“一切听王上指意。”
三人也是异口同声,并不反对。
“父王,我扶你出去。”
夫差赶紧站起身来,欲扶吴王。
吴王却罢了罢手道:“差儿,为父可还没有老朽到步不能履的地步。
父王既然决定亲征越国,又怎么会连路都走不了呢。
可别让三位爱卿笑话本王。”
吴王说完,昂首挺胸自行向后花园走去。
身后三人,也是各有疑惑。
伯否当然知道为何今日吴王如此举止反常,一切都是因为昨夜之事。
原本昨日国葬,今日作为至亲之人,吴王该忧伤无度。
可吴王却一反常态,到显得像是没我葬过亲人一样。
又或者说,吴王实在非常人能度,胸有千壑,是一个提得起放得下之人。
可这一切并非如此,伯否知道吴王的一切反常,都是因为除掉王禅。
可伯否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悲哀。
王禅如此之能,虽然现在才十三岁,可料事如神,谋算在先,处处占得先机,三人中除了孙武的兵事没有对比之外。
其它的诸多事宜,似乎已远在三人之上。
如此大能之人,却如此悲剧收场,实在令人惋惜。
王禅虽然明为楚国,却实实在在的为吴国立下汗马功劳。
若吴王封赏于王禅,就算职位与三人平齐,想来三人也是心服口服。
可就是这样一个为吴国谋略之人,被吴王利用其宅心仁厚,为救吴都万余百姓,而困死地宫。
而他的死,却成为吴王欣慰及开心的理由。
让吴王兴奋到关心起吴国百姓,体恤其辛劳,躬身反醒,以身作责,实在有些可笑。
而伯否虽然知道,却并不显露,而是与伍子胥和孙武一样,面带疑惑,假装不知。
伍子胥昨日之时,也感觉到一丝不妥,可他却不敢也不愿更不会去理会此事。
王禅于他,也是有恩之人,可对他的主见却难与苟同,心里虽有猜测,却也只得徒添几分惋惜之情。
而孙武则显得十分平淡,并未察觉异样。
他为人正直,只喜欢在与人对阵之时,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因素,战胜于对手。
至于兵法上的诡道,他十分精通,可对于朝堂权谋之术则显得有些漠然。
或许是因为自己身为武将,解决事情的方式一般只有对垒沙场。
至于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该也是光明正大的权谋,不屑于个人私利之谋。
后花园内果然春意盎然,绿树初芽,鸟语花香,蝶舞蜂忙,正是一片春光映吴王。
“三位爱卿请!”
吴王十分客气,自己坐下之时,不忘先请三位坐下,算是十分注重主客之谊。
“王上请!”
三人还是异口同声,似乎习惯了吴王的客套。
吴王坐下,却是看着夫差。
“差儿,你也坐吧。
国葬之事已毕,本王虽然伤悲无比,可也知于事无补。
此次对越用兵,本王虽然已谋划甚久。
现在本王尚有些思虑不周,难与确定之事,此时三位爱卿也在,你就为本王谋略谋略。”
吴王说完微微一笑,看了看三位重臣。
意思十分明显,那就是要让夫差在三位吴国重臣面前,好好的表现一下。
虽然治国、领兵之道非一语可蔽之,可沙盘演兵,却还是可以说道说道的。
三位重臣也是微笑以对,心里却都有些嘀咕着。
吴王向来自负,用兵伐谋,一向十分武断。
虽然孙武来吴,得吴王信任,统领吴国兵甲,兼之在兵法谋略之上,无人出其右。
可在吴王面前,都一直十分谨慎,并不会忤逆吴王之意。
当年攻伐楚国,已连破数城,而孙武并不赞成全兵深入。
孙武觉得举一国之兵深入一国腹地,十分危险。
可吴王还是领三位重臣执意攻代,一举攻入楚国都城。
当时吴王曾自负的问过三位重臣:“你们原本都说不能攻入楚国国都,也不可取胜,可今日本王一样攻破楚国之都。
你们有谋有略,却少了本王的胆色。
沙场之上,谋略在先,可对敌之时,还需要胆色与武力,这就是本王与你们的区别!”
那时的吴王何等风光,又是何等自负,有一股不把天下英雄放在眼里的霸气。
只是后来夫概篡位,险些得逞,若不是孙武领兵有方,进退得当,留有余手,才快速解了吴都之乱。
自此事之后,才让吴王深解孙武之虑的长远,也更回依重孙武,而少了一些自负。
今日如此问询夫差,一是想验证夫差的用兵之能。
二也怕是想在三位重臣面前有心显摆一下吴王儿子的本事。
“回父王,儿臣虽然自小跟随孙将军学习兵法韬略,也曾领兵作战。
但那在父王及三位重臣丰功伟业之前,都不值一提。
儿臣本不敢在父王及三位重臣面前妄语兵法韬略
可儿臣自知不才,也愿说出自己愚见,让父王与三位重臣多多指教。”
夫差也是十分善长领会吴王之意,先谦虚一番,再顺势而为,让人觉得他尊老而重师。
吴王十分满意,看着夫差,又示意让他坐下。
“本次出兵,已是列国周知。
我吴国与越国若不相战一场,自然是连越王勾践都不会甘心。
所以此次本王亲征,主帅勿须差儿再选。
而副帅人选,却让本王十分为难,不知差儿如何定夺,你觉得谁可担此重任?”
吴王此问十分有深度,也十分考人。
若说用兵,吴王还要逊于孙武,吴王亲征,最好的人选自然是孙武为副帅了,此事并无非异。
而且吴王当着三位重臣之面问起,并不召吴国其它朝臣,这说明吴王心里已有人选,而且就在其三人之中。
“回父王,此时吴国国葬之后,父王亲征,而楚国又阵兵边境,吴都不稳。
所以孙武将军需驻守吴都,兼顾吴楚边境,如此才能为父王出兵解决后顾之忧。
孩儿认为孙将军不宜为副帅。
刚才父王也说过,国以民为重,民以食为天。
此时春耕之际,是国计民生之大事,吴国出兵,粮草为先,吴国百姓一年生计也全在于此春耕。
而相国大人主持吴国内务,治理吴国百姓,兼治境内水利农牧,是为父王出兵的后勤保证。
此次出兵,相国大人也不亦为副帅。
出兵越国,虽为两国之伐,却也与列国紧密相关。
此时国葬已毕,最佳副帅当是太宰大人。
太宰大人虽然掌管列国之交及宗室事务,但年轻时期也是兵法大家,文韬武略。
只是我吴国有孙将军统领一国之兵,所以才退居后方。
太宰大人若为副帅,与父王正是相得益彰,对越国也是一计攻心之谋。
不知儿臣所说,是否符合父王之想?”
吴王一听,脸带微笑,十分满意。
却是对着三位重臣说道:“你们看看,这个差儿呀,对三位爱卿还是十分了解。
对此次征越大事,也算是小有所谋。
只是差儿所说,却也有些偏颇。”
夫差一听,到是一楞,就连三位重臣也都觉得疑惑。
刚才夫差所分析事理据在,也是符合现在吴国形势。
孙武若出兵,势必造成吴都空虚,让楚国有机可趁。
孙武镇守吴都,就算吴王身败,越国也不敢轻易深入吴国。
而伍子胥一直对伐越不感兴趣,而且此时春耕也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理由。
正顺了刚才吴王的意思,也算是十分体贴吴王内心之想。
此时吴王一说,大家都看着吴王。
“差儿,非是父王驳你。
你是不知三位爱卿之能。
若论兵法谋略,列国之中当推孙爱卿。
可差儿不知,伍爱卿与伯爱卿也是兵法大家。
只是在我吴国有了孙爱卿,才退而居次。
三位爱卿于我吴国皆是全才,不论任何一人放在其它列国,都可算是中将军之才呀。
刚才差儿所举荐伯爱卿到是深和我意,既解决后顾之忧,又兼顾后勤供给,该是上上之选。
只是不知伯爱卿可否陪本王这老朽之躯再上沙场,征伐越国呢?”
伯否一听,心里其实早已知道会是此番情景。
自前日吴王醒来,亲询虎丘地宫之事。
伯否就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知道吴王虽然信任于他,可却也成了吴王的一块心病。
用万余人引鬼谷王禅之事,虽然做得严密,可越是秘密之事,那么知道之人就越危险。
吴王一世英明,在列国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代枭雄,威震列国,他是不会任知道此秘密之人留在世上的。
伯否亲自处理了此事,此时没有功劳,反而成为其后患,若吴王不除自己,那将留下后患。
此时伯否算是真的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伴君如伴虎的。
可伯否还是十分会意,立时跪在地上大声回道:“老臣愿领副帅之职,随王上征伐越国,虽死犹荣!”
伯否已是做好陪吴王一死的心理,所以此时说话语气坚决,毫不含糊。
“差儿,快扶伯爱卿起身。”
夫差一听,亲扶伯否再次坐下。
“有伯爱卿陪本王,实是本王幸事,此次出征,有就劳伯爱卿为本王主管一切后勤内务了。”
吴王说完,脸带笑意,亲斟一杯茶递与伯否。
伯否一看,只得再次起身躬接王上奉茶。
脸上虽然面不改色,可心里却是死灰一片。
【作者题外话】:今天发的两章,其实与早前的两章“教子有方”相互应证。
那两章吴王醒来,而夫差对王禅有了杀心,吴王一副大义凌然,仁信的形像训斥夫差,要知恩图报。
可夫差一走,吴王就安排伯否地宫大计,形成反差。
这两章却反了过来,先是写吴王的狠劲,再叙述吴王虚假的恤民之情,最后通过父子的窜谋,把知情者伯否推向死局。
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一个枭雄的暗黑心里。
前期大家读来,觉得吴王实在可怜,妻子背叛,兄弟反目,父子相戮,失妻(亲手杀的)失子丧女,一副隐忍大度的高大形像。
可这几章却用矛盾的不同场景还真实描述一个暮年枭雄的本色,也让大家吴王阖闾的形像更真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