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5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每天读一点经济学常识!
31.什么是限制性定价
限制性定价是企业为了保护既得市场份额的一种定价策略,其目的是为了阻止其他厂商的进入。通常情况下,限定性定价所制定出的价格能让其他潜在地想要进入市场的竞争者感到无利可图,从而失去进入市场的兴趣,改变进入市场的计划。这样一来,市场中的原有企业便可以继续持有以前的市场份额。
简单来说,限制性定价就是一个产品生产厂商预感到有其他的竞争者进入某一市场的时候,率先调整自身产品的产量及降低产品价格,降低潜在竞争者对进入市场后受益的期望值,从而影响潜在竞争的决定,使其放弃进入市场的想法。举个例子,假设X公司研发出一款全新功能的手机,这款手机在目前现有的市场内还没有第二家公司能生产,这时候X公司便处于有利地位,可以率先赚一部分收益。当别的公司看到X公司的收益后大为眼红,也想进入该市场分一杯羹。眼看既得的市场份额要被别的厂商分掉,X公司自然不乐意,于是为了赶走潜在竞争者,X公司便采取降价策略来保护市场。其他公司通过计算成本后,发现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利润太低,便没有了再进入市场的兴趣。
从理论上来讲,限制性定价是一个比较偏激的定价行为,它使企业在阻止外来竞争者进入市场的同时也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这样一来,最终受益的只有消费者。
32.什么是掠夺性定价
和限制性定价相比,在偏激程度方面
,掠夺性定价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的是,掠夺性定价在以低价策略赶走了潜在的竞争者之后,还会把价格提上去,以弥补在竞争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失。因此,掠夺性定价又被称作劫掠性定价、掠夺价或者掠夺性定价歧视,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的位置上,借以消除竞争对手,最终目的是在长期竞争中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实施掠夺性定价的企业一定是在市场中占有绝对支配权的企业,并且企业实力雄厚,能够承担得起短期内负盈带来的损失,相对于那些经不起风浪的中小企业,它们更能够承担起这种恶意降价带来的后果。实施掠夺性定价的企业,在达到了吸引消费者,赶走竞争对手的目标之后,便会肆无忌惮地提高价格,这种行为除了扰乱市场秩序,伤害消费者权益外,还对同行中的中小企业提高了进入市场的门槛。举个例子,假设X公司实力雄厚,在某一领域内独占鳌头多年,现在有一小公司Y也想进入该领域,为了阻止Y的进入,X公司生产的商品便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最终制止了潜在的竞争者Y公司。待Y走后,X公司再大幅提价,以弥补在竞争中的损失。X公司在整个竞争过程中的行为,便是掠夺性定价。
实质上,掠夺性定价的后半部分竞争过程是很难实现的,也就是说当潜在的竞争者退出市场之后,原先的企业在提价之后很难维持太长时间,因为那些退出的竞
争者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33.垄断:惊动IT界的微软反垄断案
垄断是经济学中常见的术语,根据供求关系的不同,一般可以将垄断分为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卖方垄断指卖方是唯一供货商,在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可以自行控制产品的产量及价格;而买者垄断则刚刚相反,买方垄断指买方在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调节价格与产量。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我们所说的垄断通常情况下指卖方垄断。
说白了,卖方垄断就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最初是在政府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经济模式,也就是说个别的大资本家仗着政府的偏袒,联合起来共同控制某个或者若干部门从生产到销售的经营环节,从中赚取超过正常范围的高额利润行为。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企业规模过大的时候就很容易和垄断牵扯不清,美国的微软反垄断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微软公司是世界知名的跨国电脑科技公司,它的发展速度有着惊人的传奇色彩。然而,树大招风,自1997年10月开始微软便被一系列反垄断案牵涉其中。例如:美国加州多个城市政府起诉微软公司滥用垄断地位、韩国裁定微软涉嫌利用垄断进行不正当竞争、欧盟反微软垄断案、微软在日本遭反垄断指控等。一时间,微软公司陷入了众多反垄断的指控中,且不说这些垄断罪名是否成立,单单从1997年到2002年打垄断官司这几
年,微软公司的赔偿金额加上名誉受损少挣的钱也足以超过所谓垄断带来的利润。
这场惊动IT界的微软反垄断案给大家一个启示,在企业大踏步发展的同时,要注意避开垄断的底线,关注相关法律,否则很可能给自己带来巨大损失。
34.什么是厂商均衡
厂商均衡理论研究的是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在正常情况下,厂商从事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因此,在经济学中,研究厂商均衡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通常情况下,要想获得利润,必须使总收益大于总成本,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在从事生产时总是希望每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量,增加的收益大于增加的成本,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厂商总是力图使边际收益可以和边际成本画上等号。众所周知,既然要生产,就会有投入,既然有投入就会有成本,若某工厂在完成一定量的生产之后再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获得的收益大于投入的成本,即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那么生产该产品就有利可图,厂商便会接着生产,直到二者趋于平衡。相反,若该工厂在完成一定数量的生产之后再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获得的收益小于投入的成本,即边际收益(MR)
由此可以看出,厂商
获益的最佳状态,只有当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才能实现,因此,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厂商应该维持现有的生产量,既不增加产量,也不减少产量。毫无疑问,厂商均衡的原则就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35.为何中国企业要启动海外兼并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签订契约关系进行重组合并,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企业竞争力,促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实质上,企业兼并是一种通过法律手段剥夺他人法人资格的经济活动,它以现金方式购买或者兼并企业,需要承担被兼并企业的所有债权债务,同时兼并组织本身也必须是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通常情况下,企业实施兼并方案的最主要目的是确定兼并企业的产权价格,这对兼并组织十分重要,可以被当作企业产权的法律依据。
兼并的形式很多,诸如买壳上市、借壳上市、收购、接管、按兼并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兼并的态度分类的兼并、按中介机构是否介入兼并分类的兼并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也开启了海外兼并市场。吉利集团在2009年4月兼并澳大利亚DSI公司与2010年3月28日签署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就是两个成功的海外兼并案例。总之,中国企业走上海外兼并之路,可以吸收世界诸家企业所长,通过相互学习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国企业的海外影响力,算是双赢的经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