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5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每天读一点经济学常识!
21.道德风险:买了保险就安全了吗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动的存在,使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在签订保险合同时,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动,那么此刻买保险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不安全经济活动,这里就牵涉一个经济术语,叫道德风险,又称道德危机。
道德风险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签约的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且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引发道德风险的因素主要是一个人无形中的道德品质及对自身的约束力,即:由于个人不诚实,不正直,有不良企图而促使风险事故发生。道德风险具有三大特征:①损人利己性特征:熟悉合同信息的一方对不熟悉合同信息的一方利益的不合理攫取;②牵引性特征:制造风险主要是为了追逐利益;③内生性特征:风险制造者内心对于利益成本和潜在风险的考量算计。
除此之外,保险公司在管理和技术层面的漏洞,法律本身的不健全等因素都可能引发道德风险,还有一些从事经济活动的职业,如注册会计师,这项工作的任何技术手法都需要道德作为支撑点。
化解道德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相关的立法制度,提升从事经济活动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信贷不良资产界定的预见性及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灵敏度。
22.互补品与独立品有什么关系
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相
互配合,才能满足消费者同一需求的商品。比如汽车和汽油,汽油的需求量与汽车的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汽车的价格提升,那么买得起汽车的人就会减少,汽车销量也会随之下降,必然导致汽油的需求量下降,两者呈反方向发展变化。所以,若A和B是互补品,那么A的需求量就与B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独立品是指某一种产品的需求和价格变化不会影响到其他需求的商品。假设现有A、B两种商品,它们从功能上讲是相互独立的,A的销售增长可能会引起B的销售变化,但是反过来B的销售变化不能影响到A的销售变化。也就是说A和B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单方面的,B影响不到A,那么A对于B来说是独立品。例如:电脑和冷气机。电脑的价格上涨,需求量降低可能会影响冷气机的销量,但是冷气机的销量则不能反过来对电脑的销量造成影响,那么电脑对于冷气机而言就是独立品。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两种商品互为独立品,其中一种的销售变化都不会影响另一种的销售变化,比如:电脑和馒头。它们满足的是消费者独立的需求。
互补品与独立品是商品之间的并存与独立状态,都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企业经营者只有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确定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互补品还是独立品,制定适合自己的销售策略,才能最大份额地占有消费者市场。
23.为何说效率与公平是难以实现的状态
效率和公平一直
是经济学研究领域津津乐道的话题。所谓效率,就是使资源最有效配置所达到的帕累托最佳状态。只有整个社会中不存在任何浪费现象,每个人都在自己最擅长的岗位上,每个物品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效用,才能使帕累托达到最佳状态,对社会和单个劳动者来说就是效率最高的时候。公平一般是指所有参与者的各项投入和收获平均,不偏不倚。
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这样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资前提,资源最有效利用所收获的社会财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平,若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只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公平又是效率提高的保证,只有给生产者足够的心理上的平衡,才能激发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来,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若我们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那么提高效率的目的就是把蛋糕做大,而公平考虑的是如何把蛋糕分好,想要分好蛋糕,首先要有这块蛋糕,从这个角度来看,效率似乎比公平更重要。
同时,绝对的公平又会无形中使一些惰性的人显露本性,反正劳动不劳动都能分到同样大的蛋糕,为什么还要劳动?对于积极的劳动者来说,自己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得到的蛋糕却是和别人的一样大,劳动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长久下去,必然影响效率的提高,对社会财富的积累也是不利的。所以说效率和公平难以实现。
24.去年的10万不等于今年的10万
去年的10万和今年的
10万从货币总数上看起来是相等的,但是这10万在不同时期实际能购买到的商品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去年的10万不等于今年的10万说的是相等数额的货币购买力不同的问题。
购买力是指一定时期内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因为购买力是指对商品的购买能力,因此一切不通过货币结算的实物收支和不是用来购买商品的货币支出都不属于社会商品购买力范畴。如:还债、交税、党费、父母给孩子的生活费等都不属于社会商品购买力范畴。
居民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支出,社会集团购买力,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是中国社会购买力的三大组成部分。同时,单位货币能买到商品或者劳务的数量,又称货币购买力,是购买力的另一层重要含义,其中在现实生活中购买力最直接和常见的就是货币购买力。
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更能说明为什么去年的10万不等于今年的10万,假设你手中有10万块钱,去年某楼盘的均价是1万元每平方米,那么你手中的钱可以买10平方米。但是到了今年,物价上涨,该小区房价每平方米上涨2千元,涨至1.2万元每平方米,这时你手里的10万只能买到8.33平方米,虽然钱的总额没变,但是购买力严重下降。也就是说你的10万块资产没有跑赢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现在你手里的10万元的实际购买力比去年明显减弱。从这层意义上说,去年的10万不等于今年的10万。
25.可支配收入:比一比谁更有钱
可支配收入又称“国民可支配收入”或者“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人在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以用于个人随意支配的那部分收入,简单地说,可支配收入就是拿到手的收入。即:工资收入中扣除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所得税、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名义收入后,剩余的那部分拿在自己手里可以用来自由消费或者储蓄的收入就是可支配收入。
比一比谁更有钱,就是比谁的可支配收入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工资高的可支配收入不一定高,即不一定更有钱。举个例子,小王每月工资5000元,小赵每月工资6000元,小王每月缴纳完社保、公积金、个人所得税后的可供自由消费和储蓄的收入是4000元,而小赵每月缴纳完社保、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后可供自由消费和储蓄的收入是3800元,这时小王的可支配收入就比小赵高,小王就是一个比小赵有钱的人。
可支配收入的计算方式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缴纳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重要的参考数据之一,在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有时能影响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