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新四君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为政大明!
余姚二月下雪,算是难得的稀罕事,并且还下的还不小,地上早就铺满一层白雪,整个天地间更是白茫茫的一片。
李温站在衙所的门口,披着大氅,向着街头望去,行人匆匆,只是感叹俗话是说瑞雪兆丰年,可此时的雪难被称作瑞雪,更像是灾的一种。
却不知道这一场雪会有多少人因冻饿而死,也不知道今年的粮食能不能有好的收成。
硕大的雪片直到临近中午才渐渐停歇,灰蒙蒙的天还是不见阳光。
而李温已经坐在书房里,只是有些百无聊赖,难得的清闲也没有想象的舒服。
曾经黄宗羲提醒,让自己把想法写成文章,李温断断续续的写出来一份手稿,这也算是对这个时代的现实思考。
主要是针对思想上的,因为每个读书人遇到自己都会谈论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但是李温知道这些学说都是帝王用来维护自己统治的绳索,一头帝王抓在手里,一头套在底层百姓的脖子上,而士绅就是那条绳子。
手里握着手稿,却不知道该起什么名字,这份手稿主要是写了李温如何批判理学,心学与古学的,接着又引出自己的理论。
握着这份手稿,就好像将自己的孩子抱在手里,那份亲切难以形容。
正在发愣的时候,小德宝突然在外面瞧起书房的门。
“东家,堂前来了三个人,说是要见你!”
李温答应了一声,心中却满带着疑惑,从书房中出来,前往堂前。
一入前厅,只见三个读书人装束的男子立在其中,聚在一起说着话。
“哦?楚屿兄,宗羲你们来了!”
来者之中,正是朱之瑜,黄宗羲,另外一个却是李温不认识的魏硕儒。
看到李温从里面出来,三人赶紧拱手作揖,相互道礼。
“知新兄,我与你介绍,这是魏硕儒,字蕴良!”
“在下魏硕儒,早有耳闻知新的名号,当初余姚粮案,我还曾代表家中参与,幸好家中长辈看的通透,只是凑起热闹,没出力,否则也要吃上一亏!”
说完引得几人发笑。
魏硕儒年长李温几岁,所以,他换作李温的表字知新,倒也没错。
“蕴良兄谬赞了,谬赞了!”
李温与魏硕儒认识之后,来到朱之瑜的身前,拱手作揖,“楚屿兄,我们又见面了!”
自打官道谈学之后,二人再也没见过,当时朱之瑜说过,学透之后再见李温,这一晃就是大半年还多。
此时朱之瑜也不再是那个面庞白皙的文弱书生,皮肤黝黑,身上又多了一股稳重,眼神也更加坚定。
“又见面了!”
二人相立,互为行礼。
站在堂前,四个人互相询问这近况,高兴的说着话,已经忘记他们还站在满是凉意的前厅。
“哎呀呀,看我这脑袋。快快,里面请!”
李温率先反应过来,用手拍拍自己的脑袋,赶紧招呼三人来到书房,厅堂是无门的颇有冷意。
李温书房里生着暖炉,却是一片暖烘烘的天地。
三人走进书房,落座之后,小德宝端上茶壶茶盏,李温亲自为三人倒上热茶,让三人暖暖身子。
“你们来也不提前打声招呼,好叫我出去迎迎,你们可到好,直接就跑了进来,也不怕被那看门的轰出去!”
“嗨呀,你可别提了,要不是我混的脸熟,我们还真是进不来,你那门口看门的还可真厉害,虽是身体有缺,可身上的煞气不小,他们是什么来路!”
黄宗羲与李温打交道的时间最长,所以没什么拘束。
“他们是打海盗时受的伤,如今再也不能上去战场,索性我就把他们安排看个大门,也让他们有个活命的地方,否则,如此日子,他们怎活的下去啊。”
其他三人听了皆是点头,表情也是带着同情。
“知新兄,我与你说的写稿之事,你可放在了心上?我们还等着要看呢!”
黄宗羲再次挑起话头,说起自己让李温写出关于自己想法的手稿。
“写了写了,只是我还不知道怎么起个名字,要不你们提提意见?”
说着李温转身,从桌子上取出一沓写好的手稿,递给黄宗羲。
黄宗羲连忙从李温的手里把手稿接过来,朱之瑜和魏硕儒也连忙凑过去,一起看着李温的手稿。
“古学已古,难适如今。理学为恶,禁锢人心。心学尚可,却止步百姓。以我之见,其三者皆为帝王驭民之绳索,非利民之学问。
故,做学问应以实事求是为准绳,少言空谈,多亲身而行。实践之后乃有真知,行动之后乃有学问。
摒弃夸夸其谈之陋习,转以古适今之态度,才有学问之大成,才有晓天下之道理。”
“妙啊!妙啊!通读此文,如醍醐灌顶,脑袋通透!”
黄宗羲拿起文稿,大声通读,到最后竟引得魏硕儒连连赞叹。
魏硕儒与李温认识得最晚,之前他只是了解朱之瑜,那次二人在余姚街头相见,并讨论过学问,再此之后魏硕儒就对自己曾经学过的东西有了动摇,并经常跑到朱之瑜的茅屋中求教,也就是那时候魏硕儒才知道朱之瑜是受到李温的启发。
所以魏硕儒对李温总是抱有一丝的崇拜,今天能通读李温的手稿,魏硕儒更是收获满满,他发现,果然李温的思想最靠谱,或者更加的有说服力。
“知新兄,你竟然与楚屿兄想得差不多,楚屿兄这段时间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亲自去做,才终有所得!”
在路上黄宗羲与朱之瑜聊过这段时间的感悟,所以此时黄宗羲这才说李温与朱之瑜的想法竟然有些不谋而合。
“不,不是我与知新想得差不多,而是知新教与我的,只是我比较笨拙,到现在才明白过来,说起来知新还是我的老师呢!”
朱之瑜赶紧摆手否认是自己想出来的,直言是李温教的,毕竟当时可真是李温改变了朱之瑜的想法,从一个各种学说都接触过的读书人,如今却是多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