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番外 聊聊明朝的户籍2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可是学习好,有出息的,总是少数,这是考试的筛选机制决定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可能的结果是,军人的儿子还是军人,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商人的儿子还是商人,技术工人的儿子还是技术工人,阶级固化严重!
不过,从小开始,耳濡目染,就开始接触职业教育了,这比现在的大学生,念了一肚子书,直至毕业还没有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是不是反而好一点?
民籍、军籍、匠籍,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
比如王栋杰他们家,属于民籍,户口属于户部、布政司、府、县这条线管理;比如戚继光他们家,属于军籍,户口属于兵部管理,然后是都司、卫所这条线,你到户部查他的户口,保证查不着!
再比如,纺织工程师柯明宇,属于匠籍,专业技术岗位,那是属于工部直接管理的,也不归户部管。
军籍有一个好处,就是世袭,能接班。比如戚继光爷爷的爷爷,明朝初年立过功,这样,他的长子长孙只要不呆不傻,年轻轻的一上来就是卫指挥佥事,相当于现在的副师长,戚继光后来能成名,起点也很重要!
当然,一般军户家的孩子,那是世袭小兵,请从士兵干起!虽然运气好的话,积累军功最高也能干到二品总兵,但是风险很大,许多能人,运气差了点,不等升官,就在百户、千户这样的岗位战死了。
卫指挥使长、卫指挥佥事长?一般人想爬到这个位置得奋斗大半生,不是那么好上的!
各个人群之间,还各有牢骚,一般是不公开说的,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看着人家好!
军籍的人,这样说,妈妈的,老子这是高风险职业呀,会死人的,老子死完了,儿子死,没完没了,看看人家农民,虽然干活累点,安全啊!羡慕中!
民籍的人,这样说,我们多累呀,一天到晚,风吹日晒雨淋,脸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易啊!哪像人家军人和技术工人,屁股往那一坐,到点下班,政府就得粮食工资!旱涝保收,羡慕中!
匠籍的人,居然也在羡慕别人,一年从春忙到冬,没个休息的时候,累死我了!看看人家农民多好,一到秋收以后,就放了大假,玩个小半年,即便农闲要出徭役,十年才轮到一回,羡慕中!
别看他们互相羡慕,但有一类人,他们三家都是坚决不羡慕的,这就是——乐户!
明朝的乐户,说好听点相当于今天的歌星,是偶像、艺术家,说不好听点,那就是妓女,和拉皮条的,是大家玩乐的对象,地位低啊!
女孩还稍好一点,至少能打扮,男孩被强迫戴上绿头巾,作为区别普通平民的标志,今天人们所说的“戴绿?帽子”就是这么来的。
女孩子大多唱歌跳舞、说说笑话,卖艺、卖身为业,而作为老公、父亲、兄弟的男子就只能在门外干等,简直没什么尊严,是属于被人“下看”的一类人。
乐户的妇女,有民籍的人愿意娶来作老婆的,可以脱籍,随夫改成民籍,但也往往为世俗所轻视,敢娶乐户女子的人,也不得不承受世俗的白眼和压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万历二十一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最后投江而死,小李(李甲)心理崩溃,心智不成熟是主因,他爸爸是省级干部,布政使!自己是北京国子监的太学生,虽然是他爸爸拿钱买进去的,相当于现在的赞助生。
而杜十娘人长得特别漂亮,北京名妓,但十三岁就被人破了瓜,这是不可改变的经历,作为浙江绍兴府的书香门第,接受这么一个年仅二十岁的乐户女子……难哪!
当然,也有不少人顶住压力,不在乎的!比如冒辟疆,就娶了董小宛;钱谦益,娶了柳如是;再比如吴三桂,就纳了陈圆圆……
女子可以上岸,但是乐户中的男子就不那么容易了,很多人一辈子娶不到老婆。
你想,民籍家的女儿,谁愿意嫁给乐户啊?这不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嘛!所以,只能还是在乐户群里找,机会就会小得多,总之,一辈子笙歌乐舞,其实很凄惨的!
而乐户的小孩再聪明,再出息,想念书,想作官,门都没有!
有一年,太原一乐户家,出了一个神童,很聪明,长得也很可爱,大家很喜欢他,想给他改改户口,从乐户改成民籍,这样他就能进公办儒学,正正经经念书了,说不定还能考学当官,人们大多持玉成此事的态度,中国人的善良天性使然。
但是希望很快破灭,来自浙江的某位提学大人大雷霆,这怎么可以!你们大家都昏了头了,一个乐户的孩子,怎么能进太原府儒学念书?你们还有没有原则?
碰上这种老顽固,大伙儿能有什么办法,晋王出来求情都没用,只得作罢!
若干年后,这个孩子估计是唱唱小曲,弹弹琵琶,或者是站在门外,等老婆在屋里卖,估计就是这种结局!
……
这就是明代的户籍制度,虽然阶级固化的局限性很大,但不得不说很严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是行之有效的,要不然就凭他那些奇葩的子孙,大明王朝很可能坚持不了那么长久。
看得出,老朱在初创这一套时,花了不少心思,而且是有着一番恳切的用意的。
比如那个黄册和鱼鳞册,乍一看很麻烦,其实在当时,算是一种先进理念了,大家安居乐业,照章纳税,没事就别到处乱窜影响治安,在老朱的理想愿景中,小农经济社会,不是本该如此吗?
但是,任何制度,积久生弊,年代一长,总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漏洞百出,下面钻空子的人越来越多,以致民间的舞弊取巧,简直层出不穷,这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即便有了鱼鳞册,民间也立即想出各种花样来取巧,比如所谓飞洒、诡寄、虚冒之类,一切作弊的花样,一时也说不尽。
因此,册上的田地方位四至,纵然画得挺准确,而业主花名,则依然可以混淆,最终变为一笔糊涂账。
实际上,大致到了万历中期,官府穷于应付的事情实在太多,这一套户籍制度,基本等于是被废弃了,收到的岁赋也越来越少,全国上下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大明王朝滑向深渊,已是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