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京都城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农家有蓁宝!
京都的大街要比忻州府城的大街要更加宽广一些,主要就是四条东西南北大街,街道上每日都有官兵巡逻,并且每条主大街都是不一样的。
东大街主要就是一些大的商品店铺也就是后世的商业街,像酒楼,客栈,绸缎铺子之类的都在这边居多。
而西大街则是一些官府人员办事儿的地方,像什么京兆府邸,大理寺什么的都在这里,来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是办事的官员。
南大街则最是人员复杂的地方,教坊司,戏楼,啥的都在这里,一些小商贩们摆摊子也都是在这里,最最重要的是南大街临相思湖,相思湖上每到夜晚最是繁华,游船画舫,还有不少文人墨客是特意来这里游玩的,美名其曰:风雅。
最后的北大街则是直通皇宫的,朝中大臣官员家眷的府邸都在这条街上,离皇宫越近则是越显贵,比如秦将军府。这条街上是不会有闲杂人员出没的。
苏蓁随着三人逛了一圈下来,觉得京都的人精神面貌更好,没见到有多少人身上穿着打布丁的衣服,要比地方上的人更加圆滑一些,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身边有一大群侍从的原因。
苏蓁往后看了一眼,这么大的队伍,看到的人都是纷纷退避三舍,时不时的对着他们这里张望。
等他们走后,声音就传了出来,“这谁家出行带这么多人呐?”
有人说道:“就是昨天刚刚找回来的国公府家的呀!中间的小姑娘就是国公府丢失的嫡女,我昨天瞧见了,这是国公府怕姑娘丢了才这样的吧?”
在茶楼的二楼临窗的位置上,一个带着斗笠的男子瞧了瞧楼下的热闹。
他身旁的一个儒雅男人带着意味不明的声音说道:“这才刚来京都,就这么张扬?倒有点不太像姜国公府的行事作风了。”
另一个脸上带着帷帽女子说道:“不然怎么说是穷乡僻壤来的呢?就算是姜国公府的人,一样被养的粗鄙不堪,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她是国公府的嫡女一样,可真像个草包。”
儒雅男人接着说道:“这大姑娘自幼不长在京都,如今也不过才十一岁,想来怕是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如今,乍然换了身份,又来了京都这个富贵地,想必心里该是忐忑的很。”
戴斗笠的男子听了半天终于开口了,“先生的意思是,从姜洛身上下手?”
“秦家那小子如今打了一场胜仗,掌握了西边三十多万大军,现在没人能插得进手,如今瞧着也就北边的大军我们还有机会插得上手了。”
“姜家放弃了虎符,若是战事再起,咱们不救有机会了,这突破点就在姜洛身上,一个乡下长大的豆蔻丫头能有多难对付?若是国公府内宅乱,那国公爷能有心去打战吗?”
如今的朝廷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的那个混乱朝廷了,圣上也不再是当年初登基时的那个处处被人掣肘的少年人了。
秦将军府的继承人已经长成,而姜家更是深得天子的心,而他们一心簇拥在圣上周围,圣上的江山就稳了一半。
在这般情况下,苏蓁简直就是一个明晃晃的弱点,简直就是送上门的。
楼下的苏蓁等人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而是去了京都最大的酒楼——四海酒楼。
鹿竹说道:“表妹,我跟你说,这四海酒楼里面的饭菜可是一绝,丝毫不输你的百味居,尤其是里面的海鱼海虾,那可是美味极了。”
四海酒楼最招牌的菜就是他们店里的海鲜。
苏蓁听到海鲜眼睛一亮,到这个世界这么大,还她没吃过海味呢!
“走,今天我请客,咱们好好吃上一顿。”鹿竹豪气的说道。
今天来四海酒楼吃饭的人十分的多,等他们想要个包厢的时候居然都没有了!
鹿竹一脸怀疑的看着面前的伙计,“你莫不是诓我呢?!我可是知道的,你们四海酒楼每天都会有预留的包厢,怎么今天小爷到这儿就没有啦?!”
伙计笑着脸说道:“这位爷,您误会了,本来我们今天是有预留的包厢的,但是蒋参政家的公子今天宴请好友,把所有的包厢都订完了,如今就在楼上呢!小的怎么敢骗您呢?”
这位爷,还有后面三位都气度不凡,还带了这么一大群人进来,他又不是没眼力见,这明显就是大来头的,怎么敢忽悠呢?
见这伙计连连赔笑,神情不似作假的样子,鹿竹瞥了他一眼也没揪着不放。
说道:“那就大堂吧,记得给爷安排个人少的位置。”
“是是是!”是位好说话的主就好。
于是几人被安排到了大堂靠角落的位置,而带来的仆从们也被安排在了他们周围。
苏蓁坐在哪儿都无所谓,见菜单子上来了,也没客气,点了好几个招牌菜,不吃白不吃嘛!
在等上菜的期间,秦辞朝着苏蓁说道:“到京都来的感觉怎么样?”
苏蓁:“也还行吧,挺繁华的,就是气候有点干。”
秦辞笑着说道:“这里不比南边,你要有什么不适应的,可以跟我说,我一定竭尽所能。”
姜煜:?我妹妹有什么需要,为啥跟你讲?
秦辞:因为我们更熟。
苏蓁摇了摇头,说起了另一件正事,“你说的望岳书院的名额呢?过了元宵书院怕就是要开学了吧?要是不快点给文谦把推荐信给过去,我怕他会耽误学业。”
秦辞:“这个你别担心,我早已将推荐信派人送了过去,想必这时候都已经送到了你家。”
苏蓁面上露出了浅浅的笑容,“如此,便谢谢你了!”
但是这可让姜煜不高兴了,看向苏蓁说道:“文谦想要去望岳书院读书,你咋不跟我说呢,咱们家也有望岳书院的推荐信啊?”
倒是白白让秦辞捡了个人情去,说完,姜煜不满的看向秦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