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逆转因果倒寻因 > 第222章 古文今文

第222章 古文今文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逆转因果倒寻因!

“孺子可教啊。

时代的选择,说的不错,所以董仲舒就出现了。若不是那个时代,董仲舒就是读再多的书也发挥不出什么。

所以,自此以后儒家就被阉割了。

当时汉武帝想要打破思想上的控制,于是下诏问计于天下,希望有人能整理他所需要的思想。

于是董仲舒便顺势出头了,他提出天人三策主张更化也就是改革,正好顺了汉武帝的心意。

这时就有趣了,汉武帝和董仲舒俩人开始了拉扯。

董仲舒一边希望迎合君主建立皇帝的权威以稳定社会,一方面又极力想压制过分的皇权;汉武帝一边想要接纳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一方面又想要摆脱儒生借天来限制自己的意图。”

我想起来父亲反对名教时蔑视的神情,其实他更加反对的是无限制的权力吧。

我不由感慨道:“复杂的机构最终都会陷入无意义的争斗,大多数人都在为无意义的行为而耗尽心血,人活着多简单的道理啊,人人各安其分不好吗?”

刘宣点点头说:“是啊,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所以我们才需要精神引导啊,可这文化建设实在太过艰难了。其实也不能说无意义,每个人也都在为困境找寻出路,若是能够为天下百姓做一些事,怎么说都是值得的。”

“老师,大家口中的天下百姓,真的就是百姓吗?”

“呵呵,这个就只有问自己才知道了,接着说经学吧。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为统治者赋予了最大的合法性,从此皇帝便有了精神上的权威。

他糅杂了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在《春秋》中找出了上天灾害跟人间祸乱的关系,把‘天’这个概念变成了最高的主宰,把儒家仁义道德的概念跟天挂钩起来。

从此天不再冷冰冰,但同时也有了人的缺点。

君权天授,所以合理合法,而人君失德则会有天罚,所以汉武帝要用董仲舒,但绝不会留在身边。

对皇帝来说,为了正统他可以接受儒生抛出的圈套,但这绳子决不能牵在别人手里。所以当得知董仲舒在国家发生灾难时说了句国生灾害君主当自省,汉武帝差点就杀了他。

二来,董仲舒深化了大一统的思想,公羊高认为的大一统就是天下国家民族的大一统,这种大一统不仅是政治意义上的大一统,更是文化上的大一统。

随着大一统思想的普及,汉人变成了真正的战斗民族,对一统的渴望让你们寸土必争,一代又一代地坚守着自己的领土,其实这才是汉人难以被外族打垮的原因。

在思想上,他没有做出焚书坑儒这样极端的举措,他提出‘独尊儒术’,建议用儒家经典来选拔人才,这便在思想上完成了大一统。

最初始的儒家是先修养自身,进而实行仁义由己及人,对鬼神则是敬而远之。汉儒则多糅杂阴阳五行及其他学派学说,引入鬼神功利性变的更强,对人的束缚也更多了。

至于我为什么说被阉割的儒家,就在这第三点。

董仲舒整理了三纲五常,强调了温和及服从,试图以礼的规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主张长幼有序尊卑有分。

你也知道,孔子温和有礼却对不仁义的君主和官员深恶痛绝;孟子更不用说了,君主不仁他便不义;荀子虽对暴君有所妥协,但仍有‘从道不从君’的坦荡。

先秦儒生更多的是用礼来规范上位者,希望上位者能够善待百姓,所以所做礼大都是要上位者做仁义的表率,上位者仁德下位者才要遵从。

而这三纲五常明显就是为了迎合皇帝需要而做的,是为了让上位者政令更加通畅。

我相信董仲舒初衷是好的,他肯定希望上位者可以仁德爱人,也希望用纲常来约束上位者,甚至他还搬出了鬼神来压制权力。

可在上位者说了算的时代,这些约束便不断地被削减和异化,以致到现在更像是要下位者无条件服从了。

董仲舒想约束权力,可毕竟还是被权力所强,于是,儒家被阉割了。”

刘宣老师停下来喝了口茶。

我忍不住问道:“您说了这么多,好像还是没有说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这不就到了嘛。

汉武帝立经学博士,学习儒家经典,从此儒家正式确立了统治地位。从这开始,汉人糅杂各种学说结合当下背景而对儒家经典的不同解读便开始流行起来了,这便是今文经学的开端。

之后何休发扬完善了《公羊》学说,认为强大的武力才是统一天下的重要作用,并完善‘三世’说,主张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王弼、何晏引道家入儒,又以儒解道,而南方很多人也把西方释教内容引入儒家。

总之今文经学即为口传面授,后以新文字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师承,更多的是对旧经文的新解读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可问题也同样突出,今文经学往往用数十万字去解释经典却不得主旨,何休就说他们‘章句小儒,破碎大道’。而且除了少数人,大多都是献媚之徒,为了获得帝王的赏识而故意偏解经典,这些人很快就能把圣人的经典改地面目全非。

另外用谶纬之说妖言惑众,董仲舒甚至记载了求雨的仪式,更别说其他装神弄鬼的儒生了,这已经偏离了根本。

鉴于后来虚言谶语横行,谄媚者往往会拉上神奇的玄学来祸乱国家,一些人觉得这样下去真正的经学将要消失了。

随着一些用古文写的古籍在宅壁中被发现后,有人收集流散的古籍想要正本清源。他们认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偏重于训诂,考证经文原有之意,反对过度发挥。这便是古文经学。

他们的解读方法跟当时官学有所不同,所以受到了打压,直到王莽时才立了古文博士,王莽死后又被打压。

于是今文和古文学派便展开了长久的斗争,这其中真正专注经文的也不多,大都是一些博名之徒。自从经文能博得名声和地位后,经文便不再是君子的利剑,而成了小人的工具。

坚持古文经学的有刘歆、贾逵、许慎、马融,还有就是孙老爷子的老师郑玄了。

贾逵性刚而有仁义,却偏偏生了个贾充,量小志短为人阴险,更是涉及当街弑君,孙老师看到那个贾谧就来气,就是因为他贾家太让人失望了。

马融当时名冠天下,见解高深,学徒众多,郑玄郑公就跟着马融学习过。

郑公致力于‘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淡泊名利倾尽一生,终于注遍群经,集今文和古文而大成,到此时古文今文之争才算逐渐消停。

郑公之功真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当时人皆称颂郑学。”

“哦,那个王凯呢?孙老先生今天可是很生气啊。”

“前些年王朗的儿子王肃改改画画弄来了几卷书,说是孔子所着,用所谓孔子的言论来攻击郑学。当时孙老师非常气愤,认为王肃是借用自己改过的东西来博取名声。

就是他开始把老庄纳入儒学跟郑学对抗,后来王弼何晏也是纳老庄入儒,他们所注《易》各有侧重,致使郑王两家之学又开始争斗。

那个王凯便是王肃之子,生性浮浪骄奢淫逸,老师最不喜欢的人今天碰到了一起,难怪他那么生气。”

“原来是这样,那王肃写了什么?”

“他写的东西我没看,王肃依附司马氏陷入政治斗争,我不觉得他能有什么高深见解。他的儿子更是豪奢无度,他们家哪里像是读圣人之书的呢?

听其言观其行,我觉得那些攻击郑公的人大都是心口不一的蠹虫罢了。

你若是读一读郑公《诫子书》便可知差别,郑公一生淡薄名利,其子为报恩救友而死,其孙被司马召所杀。”

我挠着头说:“父亲说过,儒墨道家之学除了学习先贤大都是通过养气静心而感。

孔子那么谦虚好学也只是述而不作,我觉得今人用思维来讲道理已经是远不如古人了,能静下心远离俗务的人才可以深研学问,说话越是大声的反倒越是内里没什么东西。”

“是这样,好了,这就是经学的经历,你是想注经继承圣人学问吗?”

“有郑公在前,我不敢奢望了,暂时先学习再说吧,多谢老师教诲。”

我站起来深施一礼。

老师笑着摆摆手说:“不用谢我,跟你说话不费力,不虚伪也不功利,我很久没这么畅快的谈论过了,你去睡吧。”

“是,老师,那我就不打扰了。”

“我那侄孙刘渊真的很不错,未来不可限量。”

我出门前老师又饶有深意地看着我说了一句……

我只想知道什么是对的,并且坚定对的罢了,刘渊再贤明也跟我无关啊,况且我哪有那个本事。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突然有些心酸,那些坚持理想的人很痛苦吧,他们做的事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就像治理黄河,每年治理每年出事,治理到底有没有用呢?可若是不治理,会是怎么样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