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贾家门风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逆转因果倒寻因!
第二天下了学我正准备穿过花园回去吃饭,热闹的凉亭里传出一个高亢的声音:“这不是奚康之子吗?”
我回头看了一眼,只见一群衣着华丽的世家子弟正纷纷转过头看着我,那些眼神似乎是想看什么笑话。
我装作没听见转过头没理他们,然后那个声音明显怒了,“小子好生无礼啊,如何不回话?”
我本想不理他们,可几个狗腿子跳出来拦住了我的去路,“贾公子对你有兴趣是你的造化,你怎地如此无礼?”
见走不了我只好回过头去,走向问话的那人说道:“不知是哪家的贾公子?我父年岁长你并已逝世,你直呼我父名讳,不知是哪里的贾家竟有如此教养?”
那贾公子身后一个少年怒叱道:“放肆,贾公子乃名儒贾逵后人,当朝鲁郡公尚书令贾充之孙,称呼一个罪人需要什么敬称?他岂是你这乡野小子可以羞辱的?小心拿你见官!”
我忍着怒意压低声音说道:“哦,原来是这个贾家啊,那就不奇怪了,是我不该提什么教养。贾公子叫住我是有什么事吗?”
那贾公子虽然看着心术不正,但很快就压下了怒火,“是我贾家如何就不奇怪了?你在说我没教养?
算了,都是这袁仁挑动,本是一场误会。
我叫贾谧,本是敬仰你父亲,所以打算跟你结交,不想一时脱口而出,希望奚兄不要怪罪。”
他踢了一脚那个叫袁仁的,然后拉着他一起给我行礼。
见他施礼我不得不还礼,这人明显是想以势压人,见我不惧便想着拉拢。
这贾家受曹家三代的倚重和礼待,但贾充依附司马家甚至亲自教唆成济当街弑杀曹髦,最不要脸的便是他贾家了。
成济兄弟死前在房顶骂的那么难听,当时人们都听到了,很多大臣建议杀掉贾充但都被司马召驳斥了,现如今他家确实风头正盛。
就在我要回答时,一个苍老的声音晃悠悠从身后传来。
“老朽听说郭氏善妒,因贾充的亲近,故而连杀两位小公子的奶娘,可怜前后两位贾公子都小小年纪死于思念乳母。难道贾充中年又得子了吗?”
这话说完所有人大气都不敢出一声,贾谧更是满脸通红,紧握拳头却不敢发难,只能对着从花园处踱出来的老人施礼说道:“见过大儒孙先生,家母乃是贾午,我虽是外子,但取贾姓以延续贾家香火。”
“哦,这么说我就明白了,当时窃玉偷香一词可谓家喻户晓啊,你也算从小就是名人了。”
贾谧紧咬钢牙紧闭着嘴唇,脸更加红了,深呼吸几口气说:“这些都是好事人无故编排,羞辱中伤我贾家,大儒先生该明察秋毫才是。”
“哦?反倒是我老糊涂了吗?郭氏因妒忌害死无辜四人,却没有任何处置,贾女偷人遗香反倒传成了佳话,原来这些都是误传啊。”
贾谧硬着头皮点头道:“是啊,都是旁人诋毁,没这回事。”
“哦,我就说嘛,贾逵与马融、先师郑玄同为经学大家,家风怎会如此不堪。”
我实在是快憋不住了,孙先生实在太阴了,谁都知道这些事是真的。贾谧此时已经快成了火人,却又无法发作,只能强行解释自家门风。
“对了,听说那成济死前说弑君是贾充指使的,大概也是误传吧,哪有圣人的学徒会挑唆弑君的?”
这时候从花园外转来一个浪荡子弟,二三十岁模样,径直走到孙炎面前。
“您一个近百岁的老人家怎么为难一个小孩子呢?”
孙老先生一瞪眼说:“老夫哪里为难他了?只不过是问一些事罢了。你是谁?怎么不自报身份?还一副浪荡的样子?”
那人掏了掏耳朵说:“后辈王恺,家父王肃,问老先生安。”
孙炎一听王肃的名字立马瞪大了眼睛,都这么老了还是那么大的火气,“王肃?他倒是好福气,老大不小了竟然还有你这么年轻的儿子。怎么,你王家不是自称得孔子真传吗?跑我这里来做什么?”
“回老爷子,我是来找贾谧的,朝廷召他做官,我来庆祝他。”
贾谧一听顿时激动了,但孙老爷子却一脸伤感,“你们快离开这里吧,我这庙小容不下各位。”
然后一个人落寞地向后堂走去。
我看着这个老人突然有些可怜,上去搀扶着他慢慢走回去。
走了一段路后老爷子摆摆手让我回去,随口说道:“为了尊父的名声,离那些人远点。”
我点点头说:“小子知道,老爷子保重。”
我刚走出去没几步就碰到了刘宣,他像是故意在等我,一起吃了饭后我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孙老师和王肃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学派之争,你要是想知道的细致点,这说来可就话长了,这涉及今文古文经学之争。”
“经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我对经学了解不多。”
“一两句话很难说清啊。”
我起身向老师一拜说:“老师能不能教我?”
“哈哈,当然可以。”
说完刘宣就一边煮茶一边跟我说起来。
“周之前的故事大多以神话的形式流传,后来形成的典籍也不多,经过孔子挑选整理最后形成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为主体的经典。
其中《乐》有人认为亡于始皇帝焚书,也有人认为《乐》本无文字,只是流传的乐音。
我结合自己的想法说给你听吧。
上古时期人无私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这类似于我们草原上的一些原始部落。
他们除打猎和战争外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而祭祀由巫祝掌管,能通灵的巫祝们通过祭祀祈求上苍的保佑,进而传达神灵的指示。
因为环境恶劣所以人人都相信神灵,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以祭祀为主体的秩序。
祭祀时需要人们遵守的规则便是《礼》,祭祀时演奏的乐舞就是《乐》,祭祀时唱诵的祝词便是《诗》。
礼乐诗便是流传下来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也代表着最初的权力。
部落里的人们都要听从并辅助巫祝以便于祭祀,不管巫祝是不是真能通灵,部落成员相信便是最大的力量。
人们因礼而获得秩序,这便是礼的作用。
在祭祀之外,生产中因为工具简单环境恶劣,所以部落首领便以整个部落的生存为唯一目标,此时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部落的灭亡,所以必须保证成员间公正公平。
原始部落根本不可能像你们现在一样等级分明,古人很简单,首领要是不公正,可能立刻就会被生气的一方用石头砸死。
这就是“允执厥中”,如果不把提绳挂在秤杆的最中间来分食物,就会非常危险。
所以我认为,孔子想要的理想社会其实是环境太过残酷而被迫形成的。
既然以部落生存为唯一目标,那么劳力便是一切,所以婚礼和丧礼便显得尤为重要。巫祝们沿用祭祀的礼节设置婚礼和丧礼的标准,让人们能够在和谐的秩序中学习生和死,也能避免产生摩擦导致劳力受损。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礼节越来越多,诗和乐的形式也越来越广,逐渐形成了统治的基础。
至于《尚书》便是上古时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也没有其他流传下来的史,所以只能不加改动让它继续流传下去。
《春秋》是孔子当时所在鲁国的国史,是孔子想要复兴王道的理想。后又经不同的人立传解释,分为《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其实孔子所坚持的理想早就没有了现实的基础,人们生存环境变好,不公正的分配不会导致立刻就饿死人,而财富和权利的分配也不需要部落成员参与了。
首领官员们有了过多的财富需要有护卫守护了,这时候没有哪个首领能被人一石头砸死了。
所以,道德沦丧不是很正常的事吗?这时候谁还会关注公平与公正呢?
也只有像孔子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才会奔走呼号,他们想要追求先前的公义,想要恢复先王的仁德,想要百姓们都能安生的过日子。
唉,谈何容易啊。
他整理了所有能让周朝秩序稳定的法宝,但周朝毕竟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