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坠机后,我救了女老板 > 第172章 好日子要来了

第172章 好日子要来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坠机后,我救了女老板!

冶铁的炉窑的要求很高,而且要引出铁水,比烧陶的炉窑更加繁琐。

现代工业,已经有完善的冶铁工艺。

不过在奉国教授的记忆中,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些落后的地区,冶铁还是用的这种简易的炉窑。

他凭借记忆,通过手绘的方式,用木炭在木板上画了一个简易的图纸。

奉国教授耐心地和林硕解释图纸的几处细节,标注尺寸和比例。

除了炉窑之外,他还画了一张风箱的图纸。

风箱要简单得多,林硕只是听他讲了一遍就会了。

只是这炉窑,林硕还是一知半解的。

他不是专业人士,奉国教授讲得很细致,他仍旧有不少问题没搞明白。

比如铁水和矿渣要如何分离,出铁水的孔如何过滤杂质,炉窑的高度和火焰的温度最高点的设计,怎么聚火控制炉温等。

结构上的细微差别,就会导致炉温不够,无法融化铁水,整个炉窑就废了,相当于白干。

在商讨了两个多小时后,林硕决定喊人来动手试试。

他没打算一次就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多尝试几次,总有一次会误打误撞地成功。

曾经没有工业体系的时候,前人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试错,试出来的。

受到奉国教授的感染,林硕也逐渐进入状态,渐渐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雨水打在身上冰冷的触感,脑子里只剩下把炉窑建好这一个念头。

接下来的时间,林硕将庆林等人喊来帮忙。

由于下雨的原因,他们只忙碌了一个上午就回来休息了。

他们扩大河道,将河流的下游挖掘成一个直径约二十多米的小湖泊,同时寻找黄泥和黏土,在其中混入盐和干草,搅拌成泥浆。

再利用泥浆,依照奉国教授的图纸开始搭建炉窑。

在此之前,他们在炉窑上方搭建了一个小棚子,用来防水。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炉窑其实并不大,没有高耸的烟囱,也没有电视中那样可以钻进去人的巨大空间。

空间越大,需要的木材就越多,所以小的空间更适合他们目前的情况。

炉窑共有两米高,只有一米多宽,共分为七层。

最下层的炉底留有风道,用来鼓风增加火焰的热量,上面一层为炉灶,添加木柴。

在往上,中间一层为炉缸,这里主要是聚集铁水,同时在炉缸开了个可以开关的小孔,用于引出铁水。

炉缸上层是炉腹,空间最大,用于过滤铁水和残渣。

炉腹上面还有一层,为炉腰,这里是中空区域,用于隔离炉缸内的高温。

炉腰上层是炉身,这里需要人为搅拌,添加还原剂,用于预热铁矿石的温度,和还原氧化铁,分离出铁和其他矿渣。

最上面,是开放炉喉,也可以叫炉口,从这里加入铁矿石。

两米的炉窑,内部极为复杂,修建的时候林硕吃了不少苦头,用时三天。

秋雨一旦落下就下个不停,虽然不如夏日暴雨那般猛烈,淅淅沥沥的声音挺久了却也让人烦躁。

雨水冰凉,他们无法在外工作一整天,只能工作半日休息半日,否则身体会出现问题。

在此期间,除了建造炉窑等待干燥之外,他们还在烘干时,烧了许多木炭出来,单独储存。

这些木炭,就是氧化铁的还原剂。

三日后,林硕和奉国教授等人聚集在遮雨棚下,准备第一次开炉测试。

先是点火,将矿石和木炭磨成粉从炉喉倒入,利用风箱将火焰的温度不断提升。

还原反应要在七百度以上的高温下进行。

热量通过炉窑层层传递,到达上方时,温度已然不足。

可能是炉窑太高的结构原因,但更大的可能性是温度不够。

林硕没想到第一步就出现问题,奉国教授检查过后,猜测应该是风道的设计不合理,还有一部分空气潮湿的原因,导致火焰的温度无法继续提高。

他们不得不停下,重新修改风道,木柴也改用木炭,再重新测试。

又过去两天时间,炉窑内的温度终于提高上来。

在高温下,木炭和铁矿石中的氧化铁发生反应,炉窑的顶部冒出滚滚浓烟,将棚顶都熏黑了。

奉国教授亲自站在搭起来的木头架子上,手拿一个长棍,搅拌铁粉和炭粉,使其充分接触。

还原得差不多了后,打开炉腰的隔断层,使残渣经过炉腰,落入下方的炉腹中。

在这里,炉内的温度达到了最高,足足有一千七百摄氏度。

高温逐渐将铁水融化,和残渣分离开来,但是其中还有不少杂质,以他们目前的技术暂时无法分离。

不过也足够了,他们需要的并不是纯铁,而是铁合金。

纯铁的质地偏软,这些杂质不清除,虽然会影响铁的坚固性,但是从大方向上看,是有利于后续的铸造的。

炉窑足足燃烧了八个多小时,炉腹中已经是滚动的铁水,铁水上面漂浮着一层黑色的杂质,不时地鼓起一个泡泡,发出咕噜噜的声音。

到了这个时候,除了几个必要的人员外,大家都退到了远处。

谁也不知道炉窑能不能承受得住铁水的冲击,如果炸炉,距离得太近,很可能尸骨无存。

漆黑的夜晚,炉窑中火光冲天,奉国教授从架子上爬下来,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过滤吧,可以引出铁水了,模具准备好了吗?”

两名把模具搬过来,足足有二十多个。

这其中有锄头,铁锹,镰刀,犁,全都是农业工具。

这也是林硕等人商量后的想法,工农不分家,先尽快地提高粮食的产量,才能扩大人手,去搞工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随着奉国教授打开隔离炉腹和炉缸的开关,铁水慢慢陷入炉缸中,残渣留在上面。

等炉缸中聚集的铁水足够多,从提前开出的小孔中缓缓流出,助手立刻将模具放在下面。

滚烫的铁水滴落在木头模具上,很快就燃烧起来。

浇灌满了后,换成另一个模具,将已经浇筑好的模具放在一旁等待冷却。

第一炉铁来之不易,他们没有用水淬,而是自然冷却。

水淬固然快速,但是稍有不慎就会开裂崩断,得不偿失。

当第一块锄头从模具中挖出来时,所有人的内心都响起一个声音,“好日子要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