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IP的打造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不朽从二零一四开始!
2014年1月25日这天,林枫在波士顿住处不远处的一间酒店的会议室内接受了《经济学人》杂志的专访。
会议室墙壁上挂着几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与他的游戏《纪念碑谷》中的视觉风格倒是不谋而合。
看来《经济学人》杂志为今天的采访做的准备很充分啊。
这次,前来采访的是《经济学人》的资深记者艾伦,他对林枫的成功故事充满了好奇。
艾伦走进房间,面带微笑,握了握林枫的手。“非常感谢您今天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Solitary Sojourner。
您的游戏《纪念碑谷》在市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您能告诉我,在这段时间里,您最惊讶的是什么吗?”
听了记者的询问,林枫有点哭笑不得,因为游戏大火,Solitary Sojourner这个他随便起的Id现在的知名度甚至比他原本的名字还要出名。
说实话,林枫是有点排斥接受这些采访的,毕竟林枫对这些动辄喜欢搞个大新闻的西方媒体那是很不喜欢的。
但是林枫那个同门学长,现在从苹果供职的约翰·麦克斯韦却叫林枫一定要勉为其难接受一些采访,至少得接受一些重磅媒体的采访。
按照学长的话说,现在《纪念碑谷》的热度比想象中高很多,当然这个时候要趁势继续宣传,尽可能地朝着游戏Ip的方向打造,一旦能打造形成游戏Ip,创造出独属于游戏的Ip价值,那很可能会有意外之喜。
林枫当然知道,随着移动游戏市场的迅速发展,游戏Ip的价值日益显现。
拥有一个成功的游戏Ip,意味着可以开展多种商业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衍生作品、影视改编等都可以赚钱。
衍生产品包含很广泛,玩具、服装、周边产品等都可以归于衍生产品范围内。
影视改编则是指将游戏故事或角色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或动画。
如果真的能将游戏塑造成为成功的Ip,那还真能够再躺一波。
别说,林枫仔细思考了一下,《纪念碑谷》这个Ip如果真的搞起来,还真有以此延伸为电影的潜质。
甚至林枫连剧情都想好了。
“一片朦胧的白雾中,一座孤立的古堡隐约可见。场景逐渐清晰,镜头缓缓拉近,带出一位身穿淡蓝色衣裙的少女。她在古堡中央的一张床上醒来,茫然地环顾四周,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疑惑和隐约的恐惧。
她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记得为何身处此地,四周静得只听得到风声。
古堡内的建筑充满着奇异的几何结构,楼梯与走廊在不同维度上错落交织,似乎完全不受重力的约束。
少女缓缓站起,踏上了一条蜿蜒而迷惑的石阶。
这座古堡仿佛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掌控,她走了许久,却似乎始终未能离开原地。
就在她逐渐陷入迷茫时,耳边突然传来一阵低沉而温和的声音:你是谁?
声音从她身后传来,她回头,只见一个身穿斗篷的神秘老人站在不远处,手中握着一盏微光摇曳的提灯。
老人自称是“守护者”,是这座古堡的引路人。
他告诉少女,这里并非她的目的地,而只是通往真正答案的起点。守护者隐晦地提到,少女的失忆与这片迷宫般的建筑密不可分,她必须破解每一个谜题,才能逐渐恢复自己的记忆,找回真实的自我。
随着少女的前行,她所处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她爬上一座桥,却发现桥梁在眼前扭曲,变成了一个通向远方荒原的道路;她进入一扇门,却忽然置身于一片无尽的星空之中。她的每一步都仿佛在打破常规,穿越时空。这些谜题不仅考验她的智慧,更让她触碰到过去的一些片段:一个温暖的家庭,一场突如其来的离别,以及一个遗忘许久的承诺。
随着记忆逐渐复苏,少女终于想起自己身世的片段——她曾是一位王国的公主,为了保护家园,在最后一刻自愿接受了守护者的祝福,将自己困在了这片空间之中,以确保家园的和平。然而,这份牺牲也让她失去了自由与记忆。如今,她要在这座纪念碑般的古堡中找到自己的自由之路……”
这份故事不仅仅是一场奇幻的冒险,更是一种情感的救赎和自我找寻的旅程。
当然,这样的故事并不完美,甚至剧情有点老套。
但这不重要,哪怕是好莱坞电影也不全是精品,有些剧情同样老套的很。
但架不住照样能盈利。
能搞起Ip热度来,就是能让人买单。
靠情怀赚钱并不新鲜,这个时代就有这样的套路。
反正林枫觉得搞起来Ip是有可能躺着赚钱的。
而且就算是林枫讲的故事不到位也无所谓。
编剧是干什么吃的?
到时候那些专业电影人肯定能讲出更加高深的故事。
这些细节就不需要林枫操心了。
林枫到时候要做的就是,签字,授权,拿钱。
因为怀着打造Ip的想法,林枫只好接受了一些媒体的采访。
当然,林枫接受采访的前提是不能留下任何露脸的照片。
如果不能接受,那就免谈,不得不说这样的要求确实是让不少媒体望而却步,但有的媒体却并不在意这些。
能采访到Solitary Sojourner本尊就足够了,不露脸也完全没问题。
《经济学人》就是这样的情况。
《经济学人》英文名the Economist。
这是一家于1843年创刊的国际性新闻和时事周刊,总部位于腐国伦敦,以其独立、深入的报道和全球视野闻名。
该杂志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广泛领域,注重分析和评论,提供对全球事务的独特见解。
《经济学人》以理性、精炼的写作风格着称,其编辑团队保持匿名传统,文章以杂志的视角统一呈现。
读者多为企业界、政府、学术界等领域的决策者和知识分子,使其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可以说林枫不想露脸跟《经济学人》一贯匿名的传统可以说是双向奔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