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章 股权架构(4.2k)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从1990年开始重塑未来!
“江老师,之前我们聊过的股权架构问题,我最近也是想了不少。”
李凡对于江子胜的到来,也没有感到多意外。
最近这位江老师,也可谓是激情满满了,根据他自己所说,比他自己在深市大学教书有趣多了。
而且在公司里,他也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前景。
“你有仔细想过就好。”
“其实我是想着,我们现在在进行股权架构设计的时候,既要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当前的团队构成,也要为之后的集团化、资本扩张和人才激励留有空间。”
江子胜很郑重的表示。
“这是当然,而且我也很认同这一点。”李凡说,“并且我认为,合理的股权架构设计,是可以确保创始团队的控制权的,也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为未来融资做好准备。”
江子胜:“那就好,看来你的确和其他人的年轻人很不一样。”
李凡:“在公司业务继续扩张,需要进行集团化之前,我对公司的股权架构规划是这样的。”
-----------------
【李凡:70%】
作为公司创始人和核心战略的制定者,李凡拥有绝对控制权,以确保在重大决策过程中,拥有绝对的主导权。
他也是公司的核心关键人物,股权的高度集中,有助于在公司在整体上保持统一领导。
【方东河:15%】
方东河的股份占比,在之前和他聊的时候,是说好其实是给到CTO这个职位的。
也就是之后如果谁坐到了这个位置,对应的股份就是给谁的,只是现在方东河在这个位置上,所以占比这么多。
当然,后续的情况,股份的占比肯定也是会进行调整的。
到时候除了职位部分的股份,也会给到方东河个人部分的股份分配。
李凡这么做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表示自己对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的看重。
而且在这个时候,方东河的加入,的确也是帮助公司的产品研发进度进行了提速,这也是对团队技术实力的保障。
而在之前和方东河聊的过程中,也有提到除了CTO这个职位部分的股份分配。
还会有对核心技术团队的股份分配,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公司和管理层对技术的看重。
【周汉祥:10%】
目前主要是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供应链管理和市场拓展。
目前周汉祥占股这么多,除了在这个阶段公司的运营非常重要之外,也是因为他自带了自身的资源和人脉进来。
帮助公司在内外的供应商、渠道商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早期员工股权池:5%】
主要就是用作对关键员工的激励,以及对更多高潜力的技术、市场和产品等领域的人才加入公司。
当然了,基于长期的考虑,员工股权池也会分阶段进行释放,确保员工对公司的持续投入。
不过具体的激励额度,和后续扩大股权池的占比,也是会随着公司的发展去进行持续的调整的。
上面的部分,主要就是李凡对当前阶段的公司股权架构设计的想法。
其后还有在公司逐步走向集团化和对外融资的时候,股权架构也会开始进行调整,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到了那个时候,像是A轮融资、B轮融资,加上员工股权激励的调整,那肯定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而在集团化之后,股权架构的设计自然也是会再次进行调整了。
比如到时候成为了一家多元化的集团企业,股权设计肯定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从而确保创始人团队、核心高管、员工和外部资本之间的利益平衡。
当然也是为了之后公司上市等后续资本动作进行铺路了。
李凡现在心里想的,就是之后会分为核心控股的母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业务线)的划分。
来保证母公司持有集团的核心股权,确保公司决策权集中在创始团队手上。
并且各个子公司虽然都有独立的财务和管理架构,但是整体上还是受到母公司的控制。
-----------------
在李凡说完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之后,江子胜也是对此连连拍手表示认同。
在之后,李凡和江子胜也是继续对股权方案进行了探讨和细化。
提出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对方案进行了一些补充。
之后在经过2天的反复讨论和确定之后,李凡也是叫上了其他七个人一起,来让核心团队先都达成一致共识。
在八个人(李凡、方东河、周汉祥、苏雅馨、杨庆华、乔鸣夏、曲云山、江子胜)都一起看过之后,确保都没有疑问,就在文件上签字盖章了。
之后,也是由乔鸣夏负责把文件通知到位,让公司全体人员都知道这件事情。
毕竟,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关系到大家的利益——不管怎么说,毕竟目前公司也是一家,被大致估算1991年营收会超过1000万的公司。
为什么说是估算呢?
因为公司自从去年推出了StarComm1,凭借其便捷性、耐用性和较为超前的技术,快速占领了深市和周边城市的市场。
而且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在1990年的第4个季度,公司也取得了约200万人民币的营收。
而到了1991年,凭借持续的市场推广和口碑效应,StarComm1产品的销量持续增长。
而且公司也拓展了渠道,产品销售开始进入了珠三角地区的多个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开始了全国市场的布局,尤其是在经济特区和大城市,比如广府、魔都等也开始建立了销售点。
截止到1991年3月底,公司的营收已经达到了近300万的规模。
而且因为StarComm1在深市和各个市场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尤其是依赖其便捷性、功能多样化,迅速成为了很多企业和个人用户的选择。
截止目前,公司产品在深市的市场占有率,也已经达到了15%~20%之间。
当然,随着StarComm1的成功,李凡也是开始规划起了产品线的扩展。
第二款产品的开发也是已经提上了日程,这是一款基于PDA(个人数字助理)的便携式设备,能够实现更多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功能。
PS1:PDA的概念最早是出现在1984年左右,由大嘤的Psion公司推出第一款被广泛认可的产品,并且这一设备,也被认为是PDA的雏形,具备了基本的个人信息管理功能。
try{ggauto();} catch(ex){}
PS2:当然,“个人数字助理”的这一术语,是在1992年由苹果公司CEO约翰·斯考利在发布Newton的时候提出的。尽管Newton是第一个商用的手持触控屏幕设备,但是由于手写技术的不成熟,商业表现呢也并不理想。
公司营收业绩在快速增长,产品线也是在持续扩张,那么人员自然也是在持续膨胀中。
在1990年6月份公司创立初期,员工总数不超过10人,甚至还包括父亲李军、母亲何蓉偶尔会过来帮忙。
这个时候,核心团队的人员,主要就是李凡和几位技术人员、市场推广人员,以及一位行政支持人员。
到了1990年年底的时候,因为StarComm1的成功上市,并且取得了市场的认可,公司开始加大招聘力度。
尤其是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岗位上。
这个时候,公司的总员工数量,已经有50多人了。
其中技术人员占比大致有50%,销售人员和市场推广人员约占40%,其余的就是一些管理和支持岗位。
而到了1991年3月,公司进一步发展,随着业务的拓展和产能的需求,员工的人数达到了200人。
并且还在深市周边设立了几个小型的工厂和生产车间,以满足越来越多的订单需求。
在这里其中,技术研发团队有40人左右,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一直都是李凡非常看重的点,也是公司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关键。
市场和销售团队,人数在50人左右,目前除了在深市总部有运营之外,还在珠三角区域的几个城市设立了销售点和办事处。
生产和供应链方面,主要是80人左右,目前的模式,还是依赖于大量的外包工厂进行生产,但是基本都派驻了公司自己的人员进行监督。
而且也是开始逐步在深市设立自己的生产工厂,后续在这块,肯定也是这两者进行并重的。
核心的产品或零部件,由自己家工厂进行生产;相对次要的产品或零部件,就交给靠谱的外包厂商进行负责。
这样既可以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也可以加强整体产品的生产效率,还能丰富完善整个行业的利益和产业链条。
而在今天,李凡除了想要和团队成员聊股权架构的问题,还想讨论下公司扩张的事情。
就是在目前,星联科技在深市租了办公场地,设立了主办公区域和研发中心,在外也有几个销售点和办事处了。
今天就是想提出,开始考虑在魔都设立一个分公司或者分支机构,作为未来面向长三角市场扩展的一个据点。
而且以后也可以以此作为依托,快速在长三角地区展开业务,而不是什么都从零开始,这样很不好。
而且因为公司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产品销售和市场反响都很不错,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受到投资人的关注了。
虽然在目前还没有融资的打算,而且公司的业务和现金流都很不错,单纯融钱,其实没什么意义。
所以李凡想的是,之后融资,融的主要还是资源和市场,乃至能力、业务上的互补等。
这也是李凡今天想和他们确定的事情,因为他知道最近有不少人找到了他们,来旁敲侧击的询问融资的事情。
甚至李凡的父母都开始在家偶尔提起这个事情,毕竟儿子现在真的是出息了。
那些个亲戚和身边的渔民,也都经常在他们面前问公司的具体经营,和后续是否要融资的情况。
这也就是在深市了,要知道大A市场是在1990年正式交易的。
在1991年,这会儿的上市公司数量很少,市场规模也比较小。
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绝大多数的公司市值都比较低。
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家看到一个这么好的公司,也就是看到了非常不错的财富密码,当然也是会非常关注的了。
基于种种原因,李凡自然也是想要先在自家团队内部统一思想,不能出现偏差。
在李凡明确说明和表示之后,大家也都是表示理解和认同,并且会在之后告知员工和身边的其他人。
说完这个问题,李凡又继续和苏雅馨说道:“接下来,你要着重注意下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推广问题。”
“我希望你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里,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深市和周边城市的电视、报纸等媒介上,进行品牌推广宣传。”
“其中的核心点,我希望是着眼于公司的形象:创新、前瞻、科技。”
“因为我们目前的主要客户群体,还是一些高端消费者,以及科技爱好者。”
“而且相对于个人用户,我们的企业用户会相对更多一些,所以这方面也需要你多花些心思。”
苏雅馨郑重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清楚了。
“对了,你们也可以多关注下名字叫【润迅通讯】的公司,如果有遇到,也马上告诉我。”
众人虽然不是很理解这是为什么,这家公司有什么问题,但是也没有深究,只当是李凡自己的一些小心思。
-----------------
在人才问题、股权架构、公司未来规划等问题,都基本得到解决之后,李凡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行业布局。
通讯设备行业的竞争激烈,但是机会也是很大的。
就像他刚才在会上提到的【润迅通讯】,他们现在在做“互联网传呼系统的研发”。
在这个业务上,那可也是诞生了一位未来的大佬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刚才让人要着重注意这家公司的原因。
毕竟这会找人或许没那么容易,但是凭借公司这会在行业的地位,发现这家公司倒没那么难。
借此,自然也可以更容易的找到那个人了。
李凡也清晰的意识到,并且非常坚信,如果公司能够抢占行业的关键技术制高点。
那么,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他就可以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形成实质上的一家独大。
当然,也可以借此机会,继续放大自己的优势,通过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壮大公司。
所以在内部的问题得到逐渐的解决之后,他开始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到技术研发上。
希望可以在近期内,在技术上实现更大的突破,甚至逐步扩展到智能设备的领域。
这一点,也将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