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南方雪灾(12.2k)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从1990年开始重塑未来!
霜雪漫天冻九州,寒风卷地彻骨幽。
千山通信凌云起,万里物流破冰流。
-----------------
又到了一年年底,星联大厦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这是李凡最喜欢的公司年终仪式之一:灯光、笑声、觥筹交错,背后是每一个人辛苦拼搏换来的成果。
李凡的演讲刚刚结束,宴会厅里气氛正酣。
灯光璀璨如繁星,投影屏幕上一年成绩的数据图表轮番上阵。
主持人的声音穿插其中:“各位星联的战友们,这一年,我们突破了历史销售记录!我们的消费电子产品,也成功占领了全球20%的市场份额......”
话音未落,掌声如雷。
李凡站在人群中,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他没有急于发言,只是默默观察着。这样的时刻,他更愿意把掌声留给那些台前幕后、真正将技术变成产品的员工们。
“李总,这边坐。”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李凡随手拿起桌上的饮料杯,笑着走过去。
他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连酒也不喝,取而代之的是柠檬水和青柠味苏打,以及白开水。
“各位,今晚别拘谨,咱们不喝醉不散场!”他说话的语调中有一丝俏皮,引来一片善意的哄笑。
宴会的高潮是每年的“星联之星”颁奖环节。一个个员工上台领奖,有人羞涩,有人激动,还有人在感谢词里差点哭成泪人。
突然冯宏毅带着几位技术员走过来,说有点事情想要说一下。
他示意冯宏毅到一旁的休息区,又从服务生手里接过一杯热茶——红酒这东西,还是留给年轻人去折腾吧。
“到底什么事?咱们公共灾害技术部,是不是又研究出什么颠覆性的东西了?”李凡半开玩笑地问。
冯宏毅却摇了摇头,压低声音道:“李总,是我们的预警系统发现了一些问题。”
冯宏毅一边说,一边从随身的文件夹里抽出几张图表,递给李凡,“这是详细的分析结果,您可以看一眼。”
李凡低头翻阅那些图表,眼神逐渐凝重。
他很快合上文件,语气不容置疑:“今晚你不用多说了,先把所有分析报告集中整理,明早八点到我办公室开会。”
“再找几个气象领域的外部专家来论证,确保没有疏漏。”
“明白。”冯宏毅点头,眼里流露出几分放心。
李凡站起身,走回大厅。他的脚步不急,但表情中带着几分沉思的味道。
这个消息的分量太重了,它不仅关乎星联,更关乎整个南方地区的百姓。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茶杯,脑海中已经开始快速勾勒应对方案的雏形。
晚宴的余温依然浓厚,舞台上有人在唱歌,台下的人们举杯相庆。
而在李凡的世界里,一场更加庞大的“战役”已经悄然开启。
星联集团的灯火,在这个夜晚,似乎比平时更加明亮了些。
次日清晨,星联大厦会议室里,平日里人声鼎沸的茶水间此刻格外安静,甚至连咖啡机的滴答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李凡一大早就带着一杯青柠苏打水走进会议室,桌上已经摆满了一叠叠数据报告和投影仪的遥控器。
与他一同入座的,是冯宏毅及其核心技术团队,还有几位气象领域的专家。
“时间宝贵,咱们直接切入正题。”李凡直接开口。
经过30多分钟的详细讨论之后,接下来的任务主要就是相关的行动计划了。
李凡他坐直了身体,清了清嗓子之后,就安排起了对众人的工作任务安排。
会议结束后,李凡特意留下冯宏毅,对他说:“冯总,这次是你们技术团队的功劳。”
“但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想法,等这次事情结束后,我想将星联的气象预警技术正式申请为国家级防灾体系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只做一次性英雄,得让这种能力持续发挥价值。”
冯宏毅一脸敬佩地点点头,离开时心里已经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到极致,不辜负李总的信任。
此时,窗外的天空灰蒙蒙的,像是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而星联大厦内的灯光,却始终明亮,像是一颗指引方向的星辰。
三天后,星联大厦顶层的会议室内,气氛格外紧张,仿佛连空气都因为来回传递的文档变得粘稠了几分。
“冯总,这不是一般的技术报告。”李凡的目光如炬。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李凡亲自挑选了一支“特别行动小队”负责这次任务。
冯宏毅作为技术报告的负责人,自然是首席成员。
另一位是曲云山,总经理兼“临场发挥大师”,他的任务是应对可能的质疑和刁难。
还有江子胜,星联的法务副总裁,他不仅对法规熟稔,还能在最短时间内让任何复杂逻辑变得通俗易懂。
“咱们这次的目标不是要‘打胜仗’,而是‘劝服’。”李凡在出发前的简短会议上总结道。
“政府部门处理类似信息的流程复杂,我们需要让他们看到这是高可信度的信息,而不是某种商业噱头。”
“李总,放心吧。”曲云山嘴角带着一抹自信的微笑。
“我虽然搞技术出身,但‘拎得清’还是可以的。技术是我们的武器,但如何用武器是门艺术。”
“好,那就靠你们了。”李凡拍了拍曲云山的肩膀,目送三人离开。
他知道,从这一步开始,他需要的不是冲锋陷阵,而是精准狙击。
当天上午,星联团队带着报告走进了市政府的大楼。
会议室的光线有些昏暗,墙上挂着一幅醒目的标语,但此刻的氛围,却并没有显得特别“以人为本”。
坐在对面的是市气象局的几位资深专家,以及几位政府部门的中层官员。
冯宏毅率先打开话匣子:“各位领导,非常感谢今天能抽出时间听我们汇报。”
“嗯......冯总是吧?”一个中年官员抬起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
“你们的技术报告确实很详实,但毕竟星联集团是科技企业,而不是专业的气象部门。你们的结论是否会有偏差?”
冯宏毅刚要开口,曲云山已经微笑着接过话:“您这个问题非常专业,其实我们也考虑过这个风险,所以专门邀请了几位气象领域的专家进行第三方论证。”
“同时,我们的模型,已经过国际公开数据的多次比对,误差率极低。”
“说白了,我们的数据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放在全球范围内都站得住脚的。”
曲云山的语气平和,却又滴水不漏,明显让对方感到难以反驳。
try{ggauto();} catch(ex){}
对方点了点头,但话锋一转:“即便如此,这样的预测,是不是还为时过早?”
这时,江子胜站起来说道:“这位领导,您的担忧是非常合理的。”
“而且我们如此大力发展预警技术,主要也就是想达到一个未雨绸缪的目的。”
“我们现在来和您沟通商量,主要也是想为您的决策提供技术参考,最终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还需要您来把关。”
江子胜说完之后,冯宏毅随后展示了对应的数据模拟视频。
与其说是数据分析,不如说它是一场视觉冲击。这一刻,冯宏毅用技术“说话”,终于让对方感受到了问题的紧迫性。
几分钟后,市气象局的一位老专家终于开口:“如果这个模拟成立,我们确实需要尽快做一些准备。这样的极端天气,很可能带来交通和电力问题。”
这句话仿佛打开了局面。随后众人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交流,基本就这个事情达成了共识。
走出政府大楼时,冯宏毅长长舒了一口气:“我刚才感觉像是高考数学考场上,被临时加了几道大题。”
“别急,这才刚刚开始。”曲云山拍拍他的肩膀。
夜深时分,李凡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着这座灯火辉煌的城市。
他明白,星联现在不仅仅是一家企业,而是一张无形的保护网,覆盖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窗外,夜色沉静,但李凡的内心依然燃烧着一份信念:科技的价值,不止于改变世界,也在于守护人心。
“李总,您看这个反馈。”曲云山递过一份报告,上面记录着地方对星联技术支持的表扬。
“他们说,如果没有我们的通信设备,几个山区救援队根本联系不上。”
“不错,但不能掉以轻心。”李凡盯着地图,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隐隐的压力。
“接下来的挑战只会更多。确保每个通信点都有备用设备,绝不能因为设备故障拖慢救援进程。”
与此同时,李凡特意叮嘱管理层,“别让员工累过头了,适当开点玩笑,能笑着解决问题的场合,就别绷得太紧。”
有一次,曲云山在一次晚间例会上,忽然调侃道:“李总,我发现公司里最近最忙的不是我们,而是茶水间的咖啡机,它已经连续工作了72小时,估计都快罢工了。”
这句话逗得大家一阵大笑,连李凡也忍不住调侃:“那就给它升级换代吧,最好直接配个语音助手,让它学会安慰咱们这些‘苦命人’。”
这些小插曲虽然轻松,却也成了大家在高压工作中的调味剂。
李凡深知,一个团队只有保持心理上的健康,才能在危机中持续战斗。
“李总,我们的最后一批物资,已经抵达了最偏远的山区。”刘志远递上一份报告。
“听说那里的村民为了感谢我们,想要送了一面锦旗过来。”
“锦旗就免了,让他们留着。只要人没事,比什么感谢都重要。”李凡摇了摇头,目光深邃。
“接下来的重点是灾后重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丁玉提议:“可以启动公益基金,为受灾地区的学校提供帮助,比如修缮校舍、捐赠物资。”
“好,这个方案可以立即落实。”李凡点头表示认可。
“另外,让媒体把灾害中大家的努力记录下来,不是为了宣传,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科技和团结的力量。”
“下一次,我们还能更早、更好地准备。”李凡在心里默默说道。
事情过去一周之后,星联集团开始了例行的总结复盘会议。
“来,志远,从你们物流部门开始。”
刘志远站起来,带着点自嘲的语气说:“李总,我们的物资分配还是不够精准,有些偏远地区的需求评估有点滞后了,导致物资配送的时候绕了点弯路。”
“物流的问题,其实可以通过更好的预测模型来解决。”李凡微微一笑,“人无完人,计划也无完美,但不断调整就是进步的过程。”
整体会议进行得格外顺畅,大家的发言既坦率又充满建设性,在10多个方面都给出了有启示性的内容,也帮助星联在未来可以做得更好。
总结到尾声时,李凡环顾四周,脸上的表情多了一丝轻松:“总结完不足,接下来要表扬。”
“灾害应对中,通信小组和能源小组表现出色,特别是便携式通信基站和储能设备,发挥了不少的关键作用。”
“方总,给你的团队加点餐补吧!”
方东河摆摆手,语气轻松地回道:“李总,餐补倒是其次,主要还是希望公司能再给我们拨点研发经费,下次做出更好的设备。”
一句话引得满堂笑声,李凡也笑了:“可以,预算批了,回头找曲总签字。”
虽然灾害已经过去,但星联内部的讨论,却远未停止。
在公司内部刊物《星联瞭望》的特别刊上,刊登了一篇署名为李凡的文章,题目是《技术的温度》。
文章中写道:“这场灾害教会我们,科技的价值,不仅在于商业竞争中的领先,还在于危机中的守护。”
“作为企业,我们有幸站在了技术最前沿,但这份‘领先’,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文章的最后,李凡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星联科技公益计划”。
他表示:“未来,我们计划在公共灾害(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能源和通信领域投入更多资源,专注于为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更完善的技术支持。”
这篇文章在员工内部引起了热烈讨论。
许多人感叹:“原来我们做的工作,不仅改变了生活,还可能拯救生命。”
随着灾害的善后工作逐渐结束,社会各界开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在公共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专栏中提到:“星联的案例表明,民营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也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伙伴。”
“我们期待更多企业像星联一样,将科技力量用于社会服务。”
而李凡此时的目光,停留在一张照片上——那是一个小山村的老人,怀抱一只毛毯,上面印着星联的标志。
“下一次,我们要做得更快,更好。”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然后,他拿起笔,在白纸上写下了一行字:
“科技,不仅要改变世界,还要温暖世界。”
窗外的灯光,映照着他的身影,坚毅、从容,带着一种无声的力量。
星联的未来,或许还会遇到更大的挑战。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将以科技为剑,以责任为盾,走得更远,也走得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