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朕能造反成功吗 > 第八十三章 收编

第八十三章 收编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朕能造反成功吗!

大明皇帝打算放弃山西,甚至北方都要放弃。

吴襄是这么认为的。

他认为皇帝打算南下。

包括李建泰这些人。

但是朱由检不能说,告诉人们,皇帝打算放弃山西,放弃北方,这种事怎么能说呢。

吴襄觉得不是问题。

不说就不说嘛。

先把边军收拢起来,还剩多少不清楚,总比没有强,然后带回去,按照皇帝的方式,挺好挺顺利,商队返回刚好有充足的运力。

吴襄是吴襄,吴襄不是皇帝,他不懂朱由检。

朱由检此次亲征的目的之一,一定要把周遇吉弄回来。

不是因为周遇吉手里的几千兵马,这几千兵马大多数是周遇吉在山西当地招募的新兵,如果周遇吉要带着他们撤走,只怕大部分士兵会逃跑。

朱由检也没时间,更没有能力去把这几千新兵的家眷带走,因为太远了。

根本就没打算去宁武关。

去了宁武关,如果被李自成得知,李自成一定会派骑兵追击,要是被李自成的骑兵缠上,那真是玩砸了,满盘皆输。

朱由检看重的是周遇吉的能力。

现在朱由检最缺啥?

真正的将军啊。

朱由检亲自提拔起来的七位游击将军,全是初生牛犊,虽然是竞争挑选出来的,精神气不错,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代表初生牛犊能对抗老虎。

李彪,马玄,李伯升,郭英,武震孟,李昌期,廖荣。

李彪是朱由检最先认识和看重的。

如今担任先锋。

武震梦的勇卫营负责拱卫皇帝安危,不负责冲锋陷阵。

然后是李昌期。

骑射最厉害的虽然是廖荣,而且廖荣也是京营里老牌校官,但朱由检记得李昌期,虽然此人的名字只出现过一次,可他能千里迢迢从京城逃出去,一路投奔到南京,那也是不容易的。

因此朱由检更信任李昌期一些,因为此人能力哪怕不算优秀,也一定合格了,而其余人的能力真实情况如何,朱由检无法确定。

所以中军的事务,实际上是李昌期在负责,吴襄挂名为京营总督,实际上是军师,经常提出一些意见和看法,这是目前京营的模式。

出京城后第一日比较顺利。

结果第二天,也就是今天白日发生的事,让朱由检感到了不安。

客军规模的上升,已经严重威胁到主军,根子上还是京营的问题,京营实在是太新,任何有经验的将领都能看得出来。

强枝强剪,弱枝弱剪。

看得是主干。

干弱枝强,强干弱枝都不行,必然导致问题。

想要不出问题,要么强干强支,要么弱干弱支,才能保持稳定,可弱干弱支又会遭受外部的威胁,现在大明就缺乏稳定的环境,遭受外部压力的威胁。

南明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干弱枝强。

内斗是一方面,压不住军队也是一方面,军队沦为了军阀,南明的军队自相残杀的损失,远比抗击清军的损失要大。

想要不成为傀儡,首先自己得有实力。

民心没有。

君望也没有。

现在撑起自己的是新军,如果这点道理都不明白,朱由检早就落入和李建泰一样的境遇,前脚出京城,后脚就碰壁。

如何强干呢。

朱由检沉思起来,分析眼前的局势。

李昌期只是校官。

还需要成长。

可没有时间给他成长。

新军不能一直是新军,总是要进步的,否则以后怎么办。

除了上战场的方式外,最好的就是能有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亲自训练和培养,这样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具备快速成长的条件。

周遇吉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周遇吉不在眼前,还要找借口把他调回来,刚好昌平总兵提供了很好的理由,只是争分夺秒,这些日子也不能浪费掉。

皇帝身边除了两位内阁大臣以及官员们,还有大明交通院的官吏和商队的几名东家。

几名东家是最忙的。

皇帝吩咐晚上犒劳全军,商队立刻奔赴各地采买。

昌平总兵李守鑅啧啧称奇。

马岱陪着他闲聊。

说起这件事,马岱也觉得不可思议。

突然。

两名令兵找到马岱,告诉皇上找他,马岱连忙跟了上去,剩下李守鑅发呆,虽然是堂堂总兵,不过大家都是落难的凤凰不如鸡,谁也别摆谱了。

一位总兵手里的嫡系人马连三千都没有。

居庸关的两千兵并不是驻守关城的守军,而是整条防线上各处的军士,并不属于马岱,名义上归他统领,他手里才几百兵而已。

这样的杂兵能有什么用,也只能吓唬下老百姓。

马岱经过通传,进入房间里,里面只有皇上一人。

朱由检拉着马岱坐下。

马岱受宠若惊。

“马总兵老家是陕西人吧。”

朱由检语气温和。

“回皇上,臣老家是陕西榆林。”

“榆林好啊。”

朱由检感慨,“榆林出名将,多少精锐出自榆林,如今榆林落入贼手,是朕的无能,怪不得将士们。”

马岱连忙说道:“那些人世代沐浴皇恩,不思忠君报国,竟然投降贼人,皆是可杀之辈,无父无君之小人。”

这话骂的违心。

那些人不少是马岱的亲戚。

不过朱由检却是真心这么认为。

“无论未来如何,如果朕有幸剿灭贼寇,光复大明,那些原来大明的将士们,朕不会追究他们,只要重新归入大明,一切还是原来的模样。”

朱由检用得归入而不是归降。

马岱大为感动。

“皇上能原谅他们,是他们的福气。”

眼前的马岱,朱由检不确定大顺有没有派人联络此人。朱由检认为应该是有的,大顺军里不缺乏明军将领,榆林这么重要的地方投降了大顺,怎么会忘记榆林出身的马岱呢。

李自成早就在京城周边派了探子,探子如何传递消息都被记载了下来。

朱由检不相信李自成会忽略拉拢明军将领。

他又不是没有联络方式。

“朕还记得,马总兵早年时,讨伐流寇有功,朕亲自批阅,一路提拔马总兵,去年的时候,还在京城见过马总兵,物是人非啊,一晃十七年了。”

朱由检拍了拍马岱的肩膀,“马总兵辛苦了。”

马岱彻底动容。

人生有几个十七年。

他的发家史的确是崇祯朝。

马岱深吸一口气,哽咽道,“臣有愧。”

有愧什么,没有打败敌人,还是有愧其他的呢?

try{ggauto();} catch(ex){}

朱由检笑道:“朕现在手里不缺兵,却缺乏帅才,手里的将军也都是新人,缺乏经验,朕希望马总兵能担负起责任,看在君臣之谊的份上,能否为朕分忧呢。”

马岱面露纠结。

到了他这样的年龄和地位,早已没有年轻时候的幻想,皇帝既然单独找自己,如此语重心长,必然对自己是很为难的事。

如果年轻二十岁,马岱倒是会激动不已,认为有好事发生。

果然。

听到皇帝请他出面掌军,负责全军之事,马岱就明白了,换个角度而言,明升暗降,自己失去了手里的兵权,虽然实际上才两千人。

朱由检真希望马岱能接受。

虽然的确有分马岱兵权的想法,此人是榆林出身不得不防,但也的确想要升他的官。

自己真缺将才啊。

手里的杂号将军们全是虚的,没有实际经验,吴襄倒是胜任,可他毕竟是吴三桂的父亲,关宁军实力已经很强了,虽然这个强是对比大明。

如果吴襄又负责统帅全军,这个统帅并不是实际上的统帅,而是名义上的,皇帝亲征,实权必然掌握在皇帝手里,可多少会让吴襄获得对全军的影响,不利于稳定。

思来想去,马岱最为合适。

把马岱摘出来。

负责指挥全军,由他提供建议,还可以让年轻的将军们从老将军身上学到经验获得成长。

等周遇吉回来。

周遇吉毕竟也是人,不可能把全军毫无怀疑的交到周遇吉手上。

周遇吉为主,马岱为辅。

两人互相制衡,加上自己居中亲自掌控,即达到让新军快速进步的要求,又能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箭双雕。

本质上,周遇吉也好,马岱也好,他们手里兵马太少了。

其实李守鑅也有经验。

此人也算是老将。

可他带来了三千人,这三千人什么成分,朱由检不太了解,不清楚李守鑅在这三千士兵心里的影响力如何,所以被朱由检划掉了。

实力最弱的马岱成为最合适的目标。

要是问的对象是吴三桂,他必然是拒绝的。

手里有三万人马,比什么不香?

哪怕皇帝也给不出交换条件。

马岱手里实打实才几百兵,这才是朱由检有信心说服马岱的原因。

“马总兵自己的兵可以保留,战场上不能离开亲兵。”

朱由检接着补充道。

马岱手里的嫡系是几百兵。

这几百兵没道理动人家的,马岱听到皇帝的话,内心终于松了口气,不再犹豫了。

皇帝并不是针对自己。

既然如此,马岱内心可以接受。

其余的千余杂兵丢弃不可惜。

私下说服马岱,朱由检才开始公布消息,并且接见昌平军队的将校,记得每名将校,也让将校们记得皇帝,如果不是没有条件,朱由检甚至打算在内廷一样,与每名士兵都打个照面。

实在是时间不够,他还要刚去大同呢。

不能留在居庸关太多时间。

第二日一早出发。

忙碌了半夜的马岱,对新军的构成有了了然,并没有做出新的改变,这让李昌期升起好感,觉得对方认可了自己的布置。

新军近两万人。

三千人和商队先行,然后是朱由检和大军,最后是京城的太子和后营。

除了勇卫营,其余四卫营刚刚建立的时候,保留了许多的老弱,来自于御马监,反倒是京营入宫被整编时,挑选出来的皆是青壮。

这几百名老弱,按照李昌期的布置,从四卫营筛选出来,分别留在沿途,取代原来的守军。

比如巩华城,白羊口。

居庸关是大关,防线很长,那些不重要的垛堡直接空置,只在主要的兵堡安置十几名老弱兵负责维持秩序,然后吸收一些边军。

按照李昌期的做法,四卫营的兵源素质得到提升。

虽然过程里必然有人不满。

只要是变动就会带来变化,有变化就会打破原来的平衡。

现在京营规模最大,实力也最强,连居庸关总兵也服软,所以新的平衡逐渐建立,京营的威望得到贯彻,皇帝就有了威信。

主要还是钱粮管够。

驿道上长途行军,枯燥乏味,士兵们虽然辛苦,却没有人抱怨。

出了嘉峪关,离开了峡谷,第一日行军六十里,进入榆林驿,第二日从榆林出发,道路两旁是民田,百姓们已经开始挖沟渠。

开春了,田地里淤积的水要尽快排出去。

农夫们握着锄头。

淤水排干,这段时间等到好天气,把田地晒干后,农夫们会进行犁地,把土地翻一翻。

士兵们从道路上经过,没有人下去民田,也没有人贪图近路敢踏入民田。

除了许多田地有湿的,也有军纪的原因。

皇上特别下令。

擅入耕田者严惩不贷。

新军的军纪不错,底子很好,这是马岱得出的结论。

行三十里抵达怀来。

第四日行四十里抵达土木堡。

离京城才四五日的行军路程而已,如果是骑兵,一两日即可抵达,到了土木堡,也就是进入宣府的范围,大军在土木堡休整一夜。

第二日一早如常出发。

行二十里抵达保安驿,停留休整后,继续出发行军三十里,下午申时抵达鸡鸣驿,大军驻扎此地过夜,还有六十里就是宣府城。

此时。

周围的军将已经派人来联络皇上,加入皇帝的队伍。

宣化总兵王承胤,柳沟总兵刘芳名,两位总兵早已亲自前拿鸡鸣驿等候,带领诸将拜见皇帝。

刘芳名是个有本事的将领。

不过攻打的却是大明。

此人后来降顺,大顺失败后投降大清,跟着大清攻打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定西北,击败反正明军将领,挫败郑成功北伐。

南征北战,也说明此人用兵能力不错。

宣府总兵王承胤也是降顺降清之人,不过此人没啥能力。

崇祯二年,明清交战,袁崇焕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在西北列阵,袁崇焕则在西面列阵以备战,中午时刻,清骑兵从东南面进攻,祖大寿率兵奋力接战,而王承胤却拔阵向南避战溃逃。

朱由检不是很待见这两人。

不过这两人手里兵马不少。

特别是宣府。

宣化城本部军兵就有两千余人,各处守兵加起来也有两千余人,整个宣府竟然只剩五千兵,可在朱由检眼里却不少了。

他这一路来才收拢了几千兵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