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朕能造反成功吗 > 第六十七章 内阁

第六十七章 内阁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朕能造反成功吗!

地方大员和京城御史弹劾内阁首辅,竟然没有下文,满朝文武都在关注,连带着陈演几日不出府,也让人帮忙递交上了辞呈。

这是祖制。

只要朝廷大员遭受弹劾,就要递交辞呈以证清明,很高明的一种制度,在事态没有查清楚之前,主动权已经落到皇帝手中。

历史上张居正也受到过这样的待遇。

当时万历皇帝还小,极度支持自己的师傅,所以张居正因为改革遭受的弹劾,并没有影响张居正的地位。

可张居正是谁?

张居正的确得罪了不可计数的人,可哪怕如此,大多数人内心还是知道张居正是对的。

反对归反对,服气归服气。

相比较陈演。

此人排除异己,任用私人,不忠心国事,只想着谋划私利,贪婪无度。

这样的内阁首辅,如何能获得人们的尊重。

可皇帝并没有接受内阁首辅的辞呈。

也不表态。

京城的朝局越发朴素迷离。

许多人看不懂。

只是京城少了许多年轻的官员,这些未来的六部大佬和阁老们,大多数被皇上外放回了地方,所以竟然保持了一种安静。

朱由检听着李建泰、蒋德璟两人汇报。

不时的点头。

这就是他要的效果。

不理朝政,不代表放弃朝廷。

现在大明的朝廷就是烂泥,谁沾上谁倒霉。

朱由检要避免自己被沾染上,还要从中剥离出净资产,然后迅速的转移出去,比如那一批年轻的官员,虽然也是地方上贪腐的阶级,可从某个角度而言,对于朱由检的确算得上净资产。

地方上的供养。

再少。

总比没有强。

“陈首辅年纪大了,操劳国事甚累,这段时间,让他在家好生休养,等身体养好了,再回来办事,当下内阁的事情,请李阁老和蒋阁老承担。”

朱由检吩咐道。

李建泰没想到皇帝是这么安排的,魏藻德也一脸意外。

按道理而言,首辅不能理政,应该由次辅来接替。

难道皇帝对首辅不满意?

次辅是首辅提拔起来的,皇帝不用次辅,说明对首辅不满意,既然不满意,为何又保住首辅呢?

直接顺手推舟,拿去陈演的首辅之位,然后换上他满意的人,现在没人可以反对皇帝。

李建泰可没觉得皇帝对自己很满意。

李建泰如此想。

蒋德璟更没觉得皇帝会满意自己。

所以两人猜不透皇帝的心思。

其实朱由检连李建泰和蒋德璟都不想用。

只是关乎关宁军内迁,朝廷上必须要内阁配合,否则朱由检希望知道此事的人越少越好,先把关宁军的家眷调动起来,默默的把摊子先铺开。

其实蓟镇总督王永吉真的很聪明。

弹劾陈演的时机掌握的十分精妙。

也是朱由检得知他们发动对陈演的弹劾后,敢于直接向吴襄摊牌的原因。

因为陈演和他提拔起来的次辅,一定会反对关宁军内迁的。

自己试探过吴襄一次,已经向外界透漏,皇帝倾向于关宁军内迁。

后面没有继续,是与吴襄的较劲,不至于变成自己求他们入关,让自己彻底失去对局势的控制。

但是王永吉敢赌。

陈演反对关宁军内迁,因为陈演是首辅。

无论关宁军内迁是谁提出来的,失地的责任都得有他一份。

如果是范景文,他不会拒绝。

陈演的话,必然会拒绝。

关宁军内迁还是不内迁,对比他的名声,两者天壤之别,哪怕前者关乎国家命脉,在陈演的心里,也不如自己的一根毛重要。

历史上也是如此。

崇祯皇帝主动提出了关宁军内迁,首辅陈演激烈反对,甚至让自己的势力暗中大肆宣传,想要以舆论逼迫皇上改变主意。

为什么这么做?

证明失去辽东,与他陈演真的没有关系。

所以关宁军内迁,很早就在讨论,一直到了二月二十七日,才确认了关宁军内迁。

陈演为什么这么做?

向天下和历史证明他陈演已经竭尽全力反对过了。

包括皇帝南下之事也是如此。

陈演这个人,给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带来了巨大的内心伤害,因为他是如此信任和提拔陈演,

崇祯皇帝的确在南迁之事上摇摆。

可他又不傻。

真到了最后的关头,还是愿意南下的。只是以陈演为首的官员们反对极其坚决,陈演可是文官之首,还有个次辅为魏藻德他摇旗呐喊。

之前崇祯多信任首辅,这位首辅的势力发展的就有多迅速。

当时孤家寡人的崇祯,面对如此大的南下反对声势,其实也是无能为力的。

因为他没钱没粮。

开拔的费用都出不起。

能依靠的只有朝廷威望。

也就不难理解,崇祯皇帝为何对首辅陈演感叹,“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这句话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

这位首辅陈演,的确完美避免了他的前辈们被迫背锅的前车之鉴。

可身为首辅。

连一点担当都没有。

也说明了此人的素质。

这么烂的人和势力,朱由检抛弃的一点也不可惜。

负资产留给敌人们吧。

借助王永吉他们弹劾陈演的机会,保留陈演的名,却拿走他的权利。

首辅和次辅不能用。

内阁大臣范景文又去地方负责最重要的钱粮运转和漕粮转海运的诸事,数来数去,内阁里头能用的只有李建泰和蒋德璟了。

李建泰有能力,身边的蒋德璟则入了景教,对外来的知识善于吸收学习。

自从孙元化、徐光启这些人去世后,在大明京城传教的传教夷人们,身后最大的靠山就是蒋德璟,这些传教夷人以红毛夷人汤若望为首。

汤若望未来还加入过李建泰代帝出征的几千军队里,负责火攻水利方面。

try{ggauto();} catch(ex){}

使用蒋德璟,朱由检打算借助他的关系,让汤若望继续招募一批葡萄牙雇佣兵来京。

本来孔友德山东叛乱后,最早的一批葡萄牙雇佣兵死伤惨重,崇祯皇帝打算重新招募一批,后来遭受人们的反对,新的雇佣军都已经到了南直隶地区,结果被退了回去。

朱由检觉得很可惜。

倒不是葡萄牙雇佣军有多厉害。

首先人家行了万里路,这点就很厉害。

其次人家有军官的经验。

现在的大明已经不是原来的大明的,数十年如一日的战败,导致十分缺乏合格的基层军官,有了这批行万里路的军官,通过他们培养新的军官,哪怕是外国人,也能弥补大明这方面的短板。

果然。

听到皇帝提起雇佣军,蒋德璟也十分的惋惜。

“皇上如果有兴趣,臣推荐汤若望,此人有门路,通过他,可以联络到原来的那批雇佣军。”蒋德璟倒不是私心。

山东的叛乱,给大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元气大伤。

当初那支雇佣军却能坚守住。

存活下来的人皆得到了皇帝的封赏,许多人获封守备把总之类的武官职位,可惜后来皆被打发去澳门休养,这些人的能力经得起考验。

如果能召唤回这批人,必然能培养出大批的合格军官。

朱由检当场同意。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后世起了一股歪风。

扭曲古代。

把古代称为极端保守。

世间的道理大多类同,越苦难越保守。

朱程理学,包括裹小脚的风气,皆兴盛于受到外部压力巨大的南宋,当南宋覆灭后,因为沦为奴隶社会,连殉葬制度也恢复了。

元朝建立者,其殉葬制度极其发达。

所以元朝生人朱元璋受到元朝影响,自然延续了殉葬制度,结果史学家的笔下,变成了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到底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后来明朝废止了殉葬制度。

说明明朝进步了,既然进步,说明社会风气开放。

一句资本主义萌芽,成为许多人的笑料。

可现实的确如此。

只是他们把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生产力画上了等号而已。

再后来清朝又恢复了殉葬制度,说明社会风气又倒退,陷入了保守状态。

可中原文化影响深远。

加上清朝对明朝研究最深,所以后来又废除了自身的习俗文化,学习中原禁止殉葬制度,可奴隶社会终归是奴隶社会。

奴才而已,谈什么社会开放呢。

总之,南宋灭亡后,社会风气不但没有恢复,反而更深化的进入极端保守,世界上都会如此,这是种族为了自保延续的手段。

就像国家弱小的时候,二十来岁的女性去了国外,多数只能嫁给白人老头,当国家强大的时候,女性嫁人的对象变成了白人的年轻人,有了公婆各种的美好祝愿等等,真正像个家了。

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古代并不是一直处于衰落,也有兴盛的时候。

兴盛必然是开放的。

这同样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大清有多开放,就有多兴盛。

如果大清一直保守,说明大清一直不兴盛。

南宋同样如此。

远称不上兴盛。

而南宋一定时期的经济繁荣,这又是以前的底蕴带来的。

古代大多数时期,对于外来的文化和知识是极其包容的态度。

唐朝时期,就有许多景教在大唐境内传播。

包括战国的胡服骑射,汉朝的胡瓜胡桌胡椅等外来物品的引进和借鉴,只要是好的东西,我就拿来用,并且进行改进。

北宋也是如此。

占城稻的改进,形成了南稻北麦的农业耕种格局,发达的农业产量,为后来的南宋经济发展打下了根基。

大明虽然有许多先天不足,相对于也是比较开放的社会。

很多比自身优异的东西,会在大明第一时间引进并普及起来。

比如鸟铳。

万历朝开始大规模仿照和改进。

还有佛郎机,红夷大炮等。

只要是发现了好处,很快就会引进,然后短时间内自己生产出来。

西欧人在大明并不受影响。

无论皇帝什么态度,民间该学习的学习,该吸收的吸收。

同样,学习是相互的,大明也有不可计数的学问被西方学去,特别是大量的技术,同时期,很多中国古代早就兴盛的技术,而西欧国家一直没有和落后的,都在这个时期陆续出现和赶超起来。

只可惜大明亡了。

大清有禁止了西学。

所以变成西欧单方面的学习了。

朱由检对这批葡萄牙的教官非常期待。

吸收西欧人的军事经验,尽快恢复自身的军事素质,才能真正在战场上与大清的八旗劲旅和大顺的老军较量,现在他只能寻找机会,不至于满盘皆输。

李建泰没有关心皇帝对雇佣军的态度偏好,而是揪心皇帝提出关宁军内迁的要求。

关宁军内迁。

皇帝能说的算?

“朕已经和吴襄达成了一致,朕决定提拔吴襄为京营总督。”

朱由检直接说道。

李建泰明悟。

原来皇帝已经和关宁军约定好了。

李建泰和蒋德璟心情复杂。

皇帝抛开了朝廷,竟然不知不觉间做了这许多事,连关宁军这样大的事情,竟然悄无声息的解决了,好像他们这些人,真如皇帝所想的都是无用的。

皇帝不上朝,却还在不停做事。

有聪明人已经推论出皇帝的想法,想要抛开朝廷,为什么要这样做,朝廷无用啊。

“关宁军内迁的事,不要传播开。”

“你们二位可以与兵部侍郎王家彦,还有驸马都尉巩永固,京营总督吴襄一起商量,先把摊子铺开,尽量在局面打开前,传出去的消息越小越好。”

朱由检担心蝴蝶的翅膀。

关宁军内迁开始于二月底三月初。

现在提前了一个多月,万一导致大清决定提前入关怎么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