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朕能造反成功吗 > 第六十一章 解决关宁军

第六十一章 解决关宁军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朕能造反成功吗!

“皇上新成立了大明交通院。”

“交通院何意?”

首辅陈演不懂。

以前陈演与内廷许多大太监相熟,互相通消息,每次由太监们提供的消息,所以陈演都能掌握皇帝的心意,提前争取利益或者避开麻烦。

当下内廷被皇帝拆的七零八落,陈演也失去了优势。

越是如此,陈演越是不想惹麻烦。

内阁次辅魏藻德登门,带来了新的消息。

“《管子·度地》交相通达,取交通二字,可见皇上的期盼,首辅,我等不可小觑啊。”魏藻德一脸的兴致勃勃。

经过魏藻德的解释,陈演明白了。

皇帝果真另起炉灶。

运输的事情以前是朝廷负责,比如辽饷,由朝廷发下去,征集民夫,运输到辽东,皇帝现在竟然摊派给了商人,也不对。

“皇上真给了四十万两白银?”

陈演被皇上的大手笔给惊讶到了,内心有些触动。

“真给了,我府里的管家去确认过,那两家商号已经收到现银了。”

“没有少?”

“没有少。”

魏藻德毫无疑问的说道。

陈演突然笑了。

“首辅为何发笑。”

“恐怕有许多人坐不住。”陈演幸灾乐祸。

能从科道里卷出来的人就没有傻子。

皇帝要干什么,事情只需开个头,许多人就已经分析出,连太子都能看出开中法的味道,何况这些老狐狸呢。

无非是嫌弃官员们贪腐的厉害,不愿意给官员们机会。

既然不相信官员们,还有能力运输物资的势力,那就只有商人了,只是以前的时候,朝廷组织力强,不需要商人了。

现在不同,皇上宁愿让商人势力强大起来,也不愿意继续使用朝廷的组织。

一百万两的物资,通过朝廷的组织运输到前线,能发到士兵手里有十万两银子已经是不错的了,一般情况下是离开京畿的时候,一百万变成七十万,更甚至直接少一半。

官员们不贪白不贪,银子还没从宫里头出来就少了几层呢,地方上的坐地户贪起来更是没有止境,能达到活活把军户们饿死也不少贪的地步。

这些利益链当然少不了陈演的一份。

不过陈演是崇祯皇帝提拔起来的首相,根基不深,威望不高,为了稳住自己的权势,采取了打压异己,提拔亲信的手段。

比如各地物资运转。

如此庞大的利益链并不控制在陈演的手里。

所以陈演很高兴。

虽然他也遭受了损失,但是损失最大的却不是他,反而是那些与他作对的人。

只是陈演很快笑不出来了。

兵部给事中光时亨带来了消息。

兵部侍郎总督蓟辽,驻遵化的王永义带头上疏弹劾首辅陈演,不止如此,还有御史金之俊、孙承泽等皆上疏控告首辅不法之举。

陈演脸色煞白。

其实更茫然,自己最近什么都没做啊。

“完了。”

次辅魏藻德明悟,提醒道:“柿子捡软的捏,没想到他们动作这么快,指的是首辅,其实是冲向皇上。”

......

琼华岛。

李彪、马玄、李伯升、郭英、武震孟、李昌期、廖荣。

七名将官,还有三位皇子。

一起听皇上为他们讲课。

后勤为什么重要。

“五万石粮料,和十万两白银,通过商行的价格虽然高,比征役要支出更多的钱,只是免费的才是最贵的,看起来后者成本低,其实成本才是最高的。”

“然后是贪腐的问题。”

“朕与商行做生意,一是一,二是二,到了地方上,商行不能把朕的二变成一,一变成二,至少现在他们没这个本事。”

“还有就是效率。”

“只要利益足够,商行们自然竭尽全力,为了自己的事,怎么会偷懒呢,地方上去不同,现在朝廷威望尽失,地方上并不会为了朝廷而损害自身的利益。”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从去年贼军大败孙承宗后,朝廷至今连一丝动作也没有,官员们指望不上了,如今朕收到贼寇的决战书,贼寇已经开拔,朕手里无钱无粮。”

“现在有了钱和粮,如何保障顺利运输到沿途,为大军补给呢?”

“按照原来的法子,指派几名官员负责,由地方上征召民夫,如果朝廷威望还高的时候,此法倒也不错,如今却效率太慢。”

“这只是第一步,从京城到居庸关,从居庸关到宣府,未来还有从山东到京畿。”

朱由检讲解。

太子见状,提出了忧虑,“商人们的势力长此以往恐怕巨增,日后成为了朝廷威胁又该如何制衡?”

“难道比勋贵乡绅们的危害还大?”

朱由检反问。

太子朱慈烺答不上来。

以前他对官员们的道德是充满了信心的,这段时间早就失望透顶。

正如父皇所言。

两相其害取其轻罢了。

之前并没有听进去,如今有了更深的领悟,既然心里不再抗拒,扭转了以前的三观,太子反而坦然接受了,觉得使用商人倒也不错。

朱由检对太子很满意,眼前只有太子跟得上自己的思路。

让商家商行先交上二十万两银子。

是证明商家的实力。

能拿出二十万两现银的商行,才具备门槛。

朱由检看重的不是这个二十万两,也不是非要这么麻烦,收了二十万立马退回去,因为事急从权,要让商人们不计成本尽快把摊子铺开。

更不是让商人们只欠下二十万的债务,这是不懂商业的外行才做出的误会。

后面又借给商人们二十万两白银,同样是为了提高效率,把钱给商人们,这是他们自己的银子,谁会乱花自己的钱?

把钱尽快的用下去,同时保障银子花出去的威力。

大明最大的问题是银子花了,却没有发挥作用。

只要银子花出去能发挥作用,以大明在当下的体量,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每一步都在朱由检的计划之中。

每一步都不能乱来。

比如先要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以前他在非洲,非洲并不是人们所想的全部是愚昧土著,这么多年的留学教育,也培育了许多精英人士,对自己的土地和国家满腔热血。

可这种人只要露头,稍微有点成绩,很快就会失踪,被物理消灭。

包括改用商人们。

这是触犯了非常庞大的利益阶级的。

如果手里没有两万新兵,朱由检可不敢这么做。

try{ggauto();} catch(ex){}

七名将官们脸上没有多大触动,皇帝要做什么不能去做呢。

这些日子来。

军队操练简单,每日只不过是行军,所以每个人都很快适应新的身份,军队的军士也多是新兵,不妨碍他们这些新将官的威望。

主要是他们原来的身份太低。

犹如卫祯固认为宫里头的士兵虽然穿着军服,其实骨子里还是百姓,这些将官一样的,骨子里还是低级的军官,并没有带兵的经验。

不过朱由检也没指望这些人打仗。

只需要他们能起到摇旗呐喊的作用就足够。

正因为要求低,所以朱由检才更愿意提拔新任,背景单纯,忠心更为可靠。

朱由检也知道那些将领真的能打仗。

比如周遇吉和黄得功在历史上的确是忠臣良将。

可朱由检不敢调啊。

黄得功把守着江浙的门户,如果调走了他,南方的物资还要不要?

都说大明还有偌大南方,其实并不是。

四川落入到张献忠手里,连带着云贵指望不上。

湖广一半遭受流寇的威胁,一半在左良玉手里,现在的左良玉已经不听话,成为了军阀、

还要防备山东的刘泽清撕破脸,纵兵劫掠地方然后南下,八闽的郑芝龙扶了南明一把,那是出于当时的私人利益,后来不也是主动投降了大清。

广西狼兵在万历朝远赴广东剿灭瑶乱后,因为当时朝廷没有遵守承诺拨付钱银,离开广东的时候劫掠地方撕破了脸,不会有狼兵响应朝廷的号召,不造反就是好的。

所谓的南方,也就剩下个江浙。

江浙却在文臣们的手中。

谁都盯着江浙之富。

前脚调走黄得功,后脚就有人吞下江浙,比如左良玉,他早就想带兵去江浙了,包括山东的刘泽清。

黄得功和周遇吉两人是勇卫营出身,崇祯皇帝亲自提拔起来的将领。

崇祯皇帝能知道重用周遇吉,让周遇吉担任山西总兵,难道会忘记黄得功,不调黄得功北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而已。

黄得功现在是凤庐总兵。

这位置动不得。

朱由检从开始就没打算动黄得功的位置。

何况吴三桂也好,左良玉也好,郑芝龙也好,刘泽清也好,江浙的文官们也好,这些人都没有国家大义,失败后转头就投降大清,成为大清的带路党。

还不能逼他们。

这才是更加棘手的问题。

问题扎堆了,就不好解决了,伟人说的话从来都不会落伍。

朱由检十分头疼。

最让他揪心的是关宁军。

吴襄这老家伙,真沉得住的气啊。

关宁军从上到下都想内迁的,甚至是关宁军主动提出内迁的,结果变成了崇祯皇帝求着关宁军内迁,成为了人们的主流印象。

大部分是吴襄这老狐狸的手笔。

明明急着内迁,却在皇帝面前绝口不提内迁,甚至亲口告诉皇帝,“祖宗之地,一尺一寸不可放弃。”

崇祯皇帝就是被这老狐狸骗得晕头转向。

朱由检却不会上当。

现在比的就是定力,看谁先开口。

明明是一拍两散,合则两利的事,绝对不能变成一方求着一方。

“朕成立的大明交通院,有朕亲自挂帅。”

“卫祯固担任大明交通院总帮办,由李彪带营出发,路上别管商队们做什么,会有管事提前协商,只需要管好军队的事情,第一次出门,你有没有信心?”

朱由检问道。

“回皇上,臣有信心。”

李彪起身。

大声的回复。

现在京城里有股舆论,嘲讽他们这些靠着圣眷发家的将领,认为他们并没有带兵的本事,李彪内心非常压抑,不知道如何反驳。

后来婆娘告诉他,把事情做好比说一万句有用,事情没有办好,说十万句话也没用。

李彪平静了下来。

无非是行军罢了。

就算路上遇到了问题,活人还能被尿憋死,遇到事情解决事情好了。

所以李彪面色平静。

朱由检露出赞许的眼神。

娶妻取贤不取色。

古人说的绝对是至理名言。

娶到贤惠的妻子,能让男人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朱由检深信不疑,因为他在非洲的确遇到过,所以朱由检才让李彪独当一面。

毕竟他这么爱他自个的婆娘,这么好的把柄在手,用的才放心啊。

讨论到了军事。

几位将官纷纷开始发言。

哪部先行,哪部压阵,皇帝在何处,行军途中保持什么规矩。

都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朱由检制定的计划是在二月十日前抵达宣府。

按照三十里一日的行军计划。

从京城到宣府,应该需要十四天。

多出的六天,其中有在居庸关和沿途各地停靠的时间,三月初一抵达山西的宁武关。

在将官们的计划中。

太原大城当时应该还在大明的手中。

因为太原城是山西的首府。

城池坚固高大,人口众多,物资丰富,贼军没有可以毁灭城墙的大炮,很难短期内攻下太原城,像这样的大城,除非被长期围困导致弹尽粮绝。

哪怕是往年精锐的后金兵,也采用的长期围困之策,比如围困锦州,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粮绝援尽,锦州再也熬不下去。

理是这个理。

可人心才是关键。

奈何这么多年的摧残,大明早就失去了民心。

从大顺军畅通无阻的过黄河,沿途各县望风而降,已经注定了了太原城的命运。

不过并不妨碍朱由检的计划。

突然。

文书房送来了紧急的奏疏。

弹劾首辅的奏疏事关重大,而且还是这么多重要的官员。

难道朝廷又要党争了吗。

太子朱慈烺咬牙切齿。

首辅虽然不好,可现在大明的局势,如何经得起再一次党争,这是他对自己父皇的理解,哪怕首辅才能不足,明明父皇不喜欢此人,却仍然留下首辅的原因。

朱由检打开看后,内心松了口气。

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出猎人的掌心。

吴襄。

终于沉不住气了。

辽饷从天启年开始,高的一年五六百万两,少的也有三百多万两,平均每年四百多万两,落到士兵们手里的是少数,养肥了多少人。

只有解决关宁军的问题,大明才能获得重生机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