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人之初性本善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午后,
李逸邀请老师董秀才和一众宾朋前往无极小学,
今天是无极小学开学第一堂课,李逸特意设为公开课,不仅邀请了董秀才等宾朋旁听,村里乡亲们也可以来旁听。
原本他打算避开酷暑,等八月天凉开学的,但发现董秀才的冯家堡私塾并没有寒暑假,其它的学校也没有寒暑假,只有农忙的时候有的放假。
无极小学堂第一批学生,招了六十个。
罗家堡的孩童招了三十来个,基本都来了,另外从旁边的郭庄、高家堡、三家村也招了二十多个。
因名额有限,隔壁几个村子都差点打起来,而同是兴盛里的韦堡、碾庄、冯家堡的村民们因没在这次招生范围内,还很不乐意。
东厢的中屋厅堂,成了教室,这么多学生也没有分班。
教室里甚至都还没有门、窗,也没有桌、椅,条件是极为简陋的,一群学生们今天上午就来了,在无极院疯玩了半天,中午就吃上了第一顿学堂的免费饭。
小米饭,青菜豆腐渣,加一个放了猪油煮的小杂鱼汤。
孩童们狼吞虎咽吃的极为满足。
李逸拿起铁棍敲响了廊下悬挂的铁块,叮叮叮的清脆声音传出,
“进课堂上课了,矮的坐前面,高的坐后面。”
没有课桌椅,那大家就直接坐在地上。
东厢厅堂里一下子挤满了孩童,这群孩子小的五岁,大的十二岁了,还有十来个女娃娃。
孩子们目光里满是兴奋、好奇,嬉戏玩闹,交头接耳。
这些都是穷人的孩子,大半还穿着开裆裤,有好多打着赤膊,几乎都没穿鞋,都很瘦很黑,就没有一个白白胖胖的。
李逸邀请董秀才、孙伏伽、王乡长等一些有身份的人进了教室,每人一个蒲团,跪坐旁听。
其余的乡党们,限于教室场地,只能在外面廊下旁听,而村民们更只能在后面围观旁听了。
“肃静!”
李逸走到讲台,这是昨天临时弄的,特意用打院墙剩下的胡基在厅堂北面垒高了一块地,然后摆了一张几案。
后面墙上挂了块板子,这就成了临时的讲台。
嗡嗡声很快停止,这群孩子们还是挺听话的。
“今天无极小学堂正式开学了,这是第一堂课,也是公开课。首先我要问一下大家,为何要读书?”
下面立马嘈杂起来,七嘴八舌。
李逸轻敲了几下讲桌,
“肃静,以后课堂上要发言,先举手,老师点名了才可以站起来发言。”
“罗石头,你说。”
九岁的小石头赶紧站起来,或许是在这么多人面前,激动的脸色胀红,一时却结巴着说不出话来。
“别急,慢慢说。”
小石头好一会才平复了些,“我,我,三娘说读书识字能让我开眼,不做睁眼瞎。”
“很好,请坐,同学们为罗石头同学的积极发言鼓掌。”
李逸带头鼓掌,孩童们也就跟着呱唧呱唧,掌声如雷,小石头脸更红了,但又有几分得意,骄傲的昂着脑袋。
“读书使人明智,书就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智慧之门,书也是一剂良药,善读者能够治愚。
读书可以使人聪明,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大家要把握机会,好好读书。”
一番开场后,
李逸拿出准备好的一叠A4纸,上面写着毛笔大字,他用米粒往身后板子上贴,一张纸上写了六个大字,李逸一口气贴了十二张。
孩童们好奇的看着那些洁白的纸桌上,一个个大字,眼神清澈而纯洁,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而在教室里旁听的董秀才、孙伏伽等人,看着这些字却都目露惊讶。
自古以来的孩童启蒙书很多,从秦国丞相李斯编的《仓颉书》,到后来《爰历篇》、《博学篇》,合称三仓,再到汉朝流传下来的《急就篇》,再到南北朝的《开蒙要训》,以及后来启蒙书巅峰的《千字文》,
这些蒙书大多是四字一句,将一些常用字编排,让识字的同时,了解一些常识性的内容。
到如今,千字文是启蒙必读书,据说这本书是南朝梁武帝,让周兴嗣为自己儿子编写一本识字读本,周接到旨意,只用了一晚时间就写成了这篇千字文。
本来大家以为李逸今天第一堂课,可能也会教千字文,但他贴在板上的大字却并不是四言一句的千字文,反而都是三言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颜之推,有义方。教三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董秀才虽坐在后面,但眼神还挺好,把纸上大字看的清清楚楚。
try{ggauto();} catch(ex){}
他默念字句,越念越惊讶,他以前绝没见过。
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顺口、易记,跟千字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位曾经国子监生,考过秀才的老先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不凡。
三言一句,四句一组,这板上的十二句,明显就是三组一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很明显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开私塾教书育人多年的董秀才,越念越兴奋。
而在隋朝就考中进士的孙伏伽,那是真正靠读书改变了命运的人,他对那一张张纸上的大字,也是越看越惊叹。
浅显易懂,但蕴含深刻。
他对纸上的那大字,也很欣赏,铁划银钩,瘦劲有神,这书法相当了得。
李逸贴好,转头望向大家。
他今天第一堂课,没选千字文,而是选了三字经。
选这个也是有一番思考,千字文是南朝梁时编写的,但三字经却是要到宋朝时才有,三字经也是千多字,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
虽然到唐朝后有些内容要改,但删改掉也不影响什么。比如那句颜之推有义方教三子俱名扬,原文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俱名扬,窦燕山指的是五代燕山人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考中了科举。
李逸把窦禹钧改成了南北朝名儒颜之推,也没问题,颜之推开皇年间才去世,他儿子颜思鲁孙子颜师古,如今还是相当有名的文人。颜思鲁是秦王府记室参军,颜师古是李世民王府文学。
选择三字经,最主要原因,就是李逸办学也是为了刷声望,他写瘦筋体也是要刷声望,所以现在办学掏出三字经,还是要刷声望。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三字经,我先读一遍,然后讲解意思,然后大家跟着朗诵,”
“无逸,”
董秀才有些激动的站起来。
“先生。”
“这十二句三字经是你所作?”
李逸厚着脸皮道:“这是我根据我师傅李真人以前教育我的故事编成的,”
“只有这十二句吗?”董秀才又问。
“不止,暂时编了三百多句,三言一句,四句一组,这十二句是第一篇。”
董秀才激动不已,“好好好,你先继续讲课。”
李逸高声朗诵三字经,跟唱歌一样。唱完一遍,他开始讲其中的意思,小孩子们听的懵懵懂懂,但没关系,传统私塾启蒙教育,都是先摇头晃脑的背诵,
有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嘛。
这第一篇十二句里,其实也是讲了两个故事的,比如孟母三迁,还有颜之推教子有方。
“你们知道谁是孟母吗?”李逸问。
下面六十个孩子没一个知道的,他们连孔子是谁都不知道,更别说孟子孟母了。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亲,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先贤,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幼时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依靠织布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孟子非常聪明,看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模仿本领特别强,起初,孟子家住在墓地附近,经常有送葬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孟子就跟着学吹喇叭,引的一群孩子整天跟着玩吹喇叭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孩童的教育,见状就搬家到城里。
新家在屠宰场旁边,孟子每天到屠宰场看杀猪宰羊,孟子看在眼里学在心上,没多久居然能帮着杀猪宰羊了。孟母见状又把家搬到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上,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跟着摇头晃脑一起读书,老师非常喜欢聪明的孟子,让他免费进学堂读书,
但他还是很贪玩,经常逃学,孟母生气的把织布的梭子折断了,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是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成功,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认识到错误,于是回到学堂,慢慢变的知书达礼,后来,孟子果然没辜负母亲的希望,成为了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儒家大师,这就是孟母三迁的典故,也是我们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的含义。”
孩童们虽然不知谁是孟子,但听李逸讲这孟母三迁的故意,却听的津津有味。
罗二的大孙子说吹喇叭挺好的,每次给人吹喇叭送葬有吃有喝,还有一块白布和工钱。石头则说学屠夫杀猪宰羊好,给人杀猪主人会给猪下水做报酬,屠夫有吃不完的猪下水。
李逸没打断他们,让这群孩童先自由讨论了十来分钟,然后才让他们肃静。
“现在,你们跟着我一句句诵读,”
无极院里,
顿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读书声盖过了夏天的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