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孔明躬耕于南阳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赛博三国:让大汉再次伟大!
诸葛亮的家,位于南阳郡邓县的隆中。
说是在南阳郡,其实距离襄阳不过二十里,比后世很多人上下班的通勤距离还要近。
不过这对诸葛亮来说没什么意义,因为他不需要打卡,而是真心实意的要当个家里蹲。
在襄阳科技学院的日子里,他学到了五花八门的无数知识,很需要用一段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收获。
于是诸葛亮便真的过上了隐士般的生活,每日深居简出,一心钻研学问。
当然,也不能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
人总归是要恰饭的嘛。
自从叔父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诸葛均两兄弟就得靠自己养活自己了。
幸运的是,诸葛玄此前在隆中置办了不少田产,凭借这些收入,兄弟二人至少不用担心温饱问题。
但是,对现在的诸葛亮来说,每年的这点产出有些不太够。
他在家中后院搭建了一个实验室,经常有些奇思妙想需要测试,各种原材料成本加起来,还是颇有花销的。
诸葛亮唤来诸葛均商量:“别种水稻了,咱们换点能挣钱的经济作物吧。”
荆襄一带的土地很肥沃,农林产业十分发达,带来的后果则是大家的利润率普遍较低,一年辛苦下来挣不着几个钱。
诸葛玄当年在这里采买田产时,完全是相中了此处距离襄阳不远,根本没把心思放在这些土地上,因此诸葛家也随大流种些水稻小麦之类的粮食作物,赚点官府的种粮补贴。
诸葛亮看着自家的几百亩田地,觉得就这么浪费着有点可惜,便想变通一下,增加点收益。
诸葛均懵懵懂懂的问道:“那种什么呢?”
诸葛亮想了想,给出一个计划:“改稻为桑吧。”
趁现在时间还早,赶插桑苗,置办蚕场,顺利的话今年就能见效。
诸葛均能有个什么主意,自然是安静如鸡的听自家兄长的指示。
而诸葛亮却又顺着这個思路发散了一下。
自家一共就这么几百亩地,受限于规模,就算挣钱也挣不到多少。
既如此,何不扩大一下产业,拉着全村一块干,这样大大降低了整体的边际成本,所有人都能多挣点。
问题是村里的其他人可没那么好说服,这些人大部分都种了一辈子水稻,早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根本不愿意尝试新东西。
村民甲:“诸葛家的那个小子,是不是也劝你改种桑苗来着?”
村民乙:“对,有这事。你说他一个城里回来的学生,居然还教上我怎么种地了!”
村民甲:“可说呢。我这人是没什么文化,可论起伺候土地,我不比他懂?”
村民乙:“哎,年轻人想法多是好事,但咱得指着这点地吃饭呢,别跟着瞎掺和。”
多次碰壁后,诸葛亮有点郁闷。
改稻为桑明明是大好事,上利集体,下利个人,怎么就推行不下去呢?
不久后,诸葛亮在和黄月英日常聊天时,随口抱怨了两句此事。
黄月英却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去找无所不能的李军师请教了一下。
很快,李军师给了答复:“百姓们所虑者,无非是水稻能吃,桑叶不能吃。这件事办成了还好,办不成说不定要家破人亡,自然不愿。”
诸葛亮恍然大悟。
诸葛氏的名头摆在这里,诸葛亮自己又天资绝伦,从来没有担心活不下去的时候,确实有点考虑不周。
try{ggauto();} catch(ex){}
重新规划了一下,诸葛亮换了个方式,表示他愿意雇佣全村所有人给他种桑养蚕,大伙旱涝保收,自己承担风险。
这下村民们的确心动了,大家又不傻,诸葛亮开的价比他们一年的种地收入高出不少,这个帐可太好算了。
就这样,隆中村的数千亩土地就都改为了桑田。
然而事情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诸葛亮本来就不是什么种地好手,空有一些理论知识而已,如今又是全村头一次种桑,都没什么经验,犯了不少错误。
好在这是个科技发达的赛博世界,诸葛亮现学现卖,理论迅速联系实践,总算熬到了桑苗成熟的时候。
但接下来,问题更多了。
不知为何,全村突然就养不出蚕了,不是特别小就是养一半全死了,情况极其严重。
眼看着要血本无归,诸葛亮虚心向村里的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求教,最后猜测可能是因为种桑时喷洒农药,导致沾染到了桑叶上。
诸葛亮赶紧做了个试验,把采回来的桑叶先用水洗一遍,弄干净后再喂给蚕吃。
结果还是没用。
这下所有人都绝望了。
村民们很紧张,生怕诸葛兄弟见势不妙就跑路走人,到时候他们捧着一堆没用的桑叶找谁哭去。
但诸葛亮没有放弃,他遍查文献,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经过三天三夜的反复测试,终于发现了原因所在。
是调节剂。
隆中村此前一直种水稻,会用些促进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如今改种桑苗后也没有更换,导致长出来的桑叶十分强健,纤维更粗,而蚕虫消化不了这种桑叶。
发现端倪后,诸葛亮立刻补救,一方面在灌溉浇水前泡发,增加水体氧化量,分解残余调节剂,另一方面人工减产,用脱落酸破坏桑叶的纤维强度。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尽管稍有缩水,但隆中村的改稻为桑计划总算保住了。
事后计算,由于今年的种种幺蛾子,诸葛家的收益比往年只提高了两成,但预计明年能有大幅增长。
诸葛均一脸星星眼的望着诸葛亮:“二哥你真厉害!”
诸葛亮也颇为自得,不过他表面上没有显现出来,矜持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改日,诸葛亮将这件事告诉给了黄月英,重点描绘了自己临危不乱力挽狂澜的高大形象。
不料黄月英却道:“你没看新野发行的《农业作物种植技术手册》吗?”
孔明同学:“啊?”
黄月英:“我记得里边提过这个事,说乙烯利和萘乙酸会影响桑业。”
孔明同学:“这个手册是哪位大才写的?”
黄月英:“不是谁写的。年初的时候,李军师召集了数十位经验丰富的农人,一起开会总结的。而且这个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如今都更新到第二版了。”
孔明同学:“……”
孔明同学:“三个稼穑汉,顶个诸葛亮。”
这件事之后,诸葛亮将隆中的所有事情都托付给了诸葛均,然后开始收拾行李。
诸葛均:“二哥,你是要去新野了吗?”
诸葛亮:“我会去的,但不是现在。”
诸葛均:“那你要去哪?”
诸葛亮:“新野的李先生曾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诸葛亮:“我想到处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