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心怀大志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不行,我行!!
黄昏时分,陶承学走出兵部衙门,沿着千步廊走了会儿,出了洪武门,犹豫了会儿调头向东走去。
南京的街道可比北京要宽阔的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用石板铺就,不像北京,马车驶过那就是黄土飞扬,用衣袖遮着还是灰头土脸。
走了会儿陶承学停下脚步,远远眺望不远处的盐店,外面排着十七八人……朝中向来没什么秘密,上头知道会有盐荒,下头也就知道了。
看了会儿,陶承学才继续向东,去便宜坊买了只烤鸭才脚步匆匆的向南。
刚进家门,就听见里面有着爽朗的笑声,陶承学脸上也浮现出笑容,高声道:“难道是知道今日有好酒好菜,与绳才不吝光临寒舍?”
“子述兄居然舍得买便宜坊的烤鸭!”一位肤白脸瘦的青年大笑着迎出来,“可见来的巧了!”
“可没你的份,要不是小女爱吃,我也舍不得买。”陶承学嘴里这么说,还是递给了一旁抿嘴笑着的妻子,“切一半下来吧。”
妇人笑着接过,“夫君与兄长且坐。”
陶承学去年一路逃亡,妻子、长子皆没于乱中,只有两个女儿幸存。
回到南京后,陶承学从都察院御史转为兵部主事,父母皆已不在世,无人照料女儿,考虑良久后还是选择续娶。
续弦陆氏出自嘉兴平湖陆家,其堂兄陆光祖与陶承学是同年,都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两人在书房坐定,陶承学亲自斟茶,问道:“今日怎的有空登门?”
“已经定了去处。”陆光祖解释道:“松江府上海知县。”
陆光祖嘉靖二十六年选太平府当涂知县,被弹劾后弃官归乡,直到今年三月才得以起复为工部主事。
平湖陆氏在东南名望不低,而如今的工部一团乱麻,尚书胡松与右侍郎严世蕃斗的天昏地暗,所以陆光祖才找了门路外放。
“还好不是华亭知县。”陶承学的话显得有些意味不明。
陆光祖笑了笑,华亭是徐阶的乡梓,据说徐家在华亭的名声不太好。
陶承学提点了几句,转而笑道:“前些日子听闻,不再研佛法?”
“如今国事艰难,谈佛于国有何益处?”陆光祖长叹一声,他十年前就志在佛法。
“徐文长亦如此。”陶承学饶有兴致的说:“年初文长兄立誓,不复失地,此生不再吟诗作赋,不再持笔书画。”
徐渭的名声早就传遍两浙,陆光祖自然是知道的,好奇问道:“如今文长兄……”
“在舟山。”陶承学轻声道:“去岁文长兄于县中高呼,八股无用,唯有军功可复,后奔淮东,不料……”
“如今文长兄在舟山定海中所,助陈锐编练新军。”
“噢噢。”陆光祖发了会儿呆,“舟山如今好大名声……噢噢,小弟倒是忘了,子述兄是随陈锐一同南归的。”
“幸而生返。”陶承学只说了四个字,不愿意多说什么,一想到南逃的日子,心里就堵的不行。
陆光祖也察觉到了,转而说:“舟山盐入京,盐荒看来能缓解。”
“舟山行晒盐法,接下来数月产量锐减。”陶承学摇头道:“还是要看两淮盐场那边。”
“先有皂块,后又晒盐。”陆光祖啧啧道:“据说陈锐其人,于战中勇烈无双,不料却是敛财好手。”
try{ggauto();} catch(ex){}
“非也非也。”陶承学摇头道:“此人心怀大志。”
“心怀大志?”
陶承学没有再解释什么,而是想到昨晚沈炼登门说的那些话。
每一文钱,陈锐都没有用在自己身上,这样的做派,如何能不称其心怀大志呢?
陶承学在想着沈炼,而此时此刻,沈炼却在说陶承学。
距离秦淮河不远的屋子内,沈炼与唐顺之相对而坐,桌上一盏油灯,两盘小菜。
“果真如此?”唐顺之看了眼对面沈炼的神色,叹道:“当日初见,便知陈锐其人心性,看似武夫,只善于用兵,实则腹有韬略,更兼心怀大志。”
“纯甫曾目睹鱼台一战,却被新兵震慑心神,可见陈锐精于练兵。”
沈炼只觉得口舌发干,端起茶盏一饮而尽,将茶叶也咽进肚中,才用沙哑的声音低声道:“风起雨落,直至倾盆大雨,千余新兵屹立如山,不动分毫,天下有二军吗?”
唐顺之嘴唇有些微抖,军略一道他比沈炼要懂得多太多了,新兵有这样的表现,代表太多太多的东西了。
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唐顺之低声问道:“若是兵部调其赴徐州、淮安……”
“决计不可能。”沈炼立即摇头道:“其一定海卫乃浙江御海三卫之一,观海卫、临山卫皆不足道,唯有定海卫方能捍卫海疆。
其二陈锐在舟山花了多少银钱,人口过万,他不可能离开舟山,将其拱手让人。”
唐顺之长叹一声,接口道:“其三,如今山东局势难明,若是济南府、青州府失守,唯有戚继光坚守登州、莱州。
但朝中难援,戚继光唯有指望舟山援手。”
“是啊。”沈炼苦笑了声,“不过如今……我沈纯甫自视甚高,如今却为小人,或有秦会之之像。”
所谓的秦会之,指的是秦桧。
国事艰难,北地沦陷,却在猜忌良将……沈炼的心中并不好受。
但当日目睹的一切,让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恐惧,这不应该是大明的军队,大明没有这样的军队。
“以国事为重。”唐顺之迅速摆正了心态,“既然他陈锐亲口言,自古得国之正,无过于明,那就意味着,以国事为重。”
沈炼心里略为好受了些,“适才提及,陈锐索要军械,补足一卫之数。”
“武库司郎中龚大稔能帮得上忙,明日我去寻他,但两个月前调拨过一批,需得官员请调。”唐顺之盘算道:“兵部主事……”
“陶承学,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去岁被困于曲阜,是陈锐携其南归。”沈炼迅速道:“我昨夜登门,陶承学已然应下,这两日就会请调。”
唐顺之笑了笑,“虽纯甫有所猜忌,但却未落于实处。”
沈炼的脸色并不太好看,沉默了会儿才低声道:“半个时辰前,锦衣卫接到密报,一股倭寇于扬州府、淮安府交界处登陆,攻破刘家庄。”
唐顺之脸色微变,“如今朝廷尚未定下通商之事,倭寇如此迫不及待吗?”
沈炼摇头道:“所谓通商,不过是海商需货源,如今东南各类货物源源不断往舟山汇集……应该不是汪直、毛海峰。”
唐顺之沉默下来,他想起两个月前陈锐说的那些……无论朝廷许不许通商,倭寇侵袭沿海,都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