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红楼:我真不是汉贼 > 本文中大人的用法、各级官员尊称

本文中大人的用法、各级官员尊称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红楼:我真不是汉贼!

清朝以前,“大人”本意是父母长辈以及指代身份地位尊贵的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明朝有用,但是很少)

遇到任何上级都用大人尊称,跟逢人便叫爹一样,哪怕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这种做法也为人不耻。

而清代奴化之后,“奴才”都成了满人的专属的自称,那汉人可不得只能逢人便称“大人”了。如此才泛滥开来。

直到1912年3月,孙中山下令,废除“大人”的官场称呼。

因为本文中是汉人朝廷,故官员平级互称官职,如“淳安知县海瑞海刚峰”;下级见上级,用敬称,如“县尊”、“府尊”、“府台”之类;平民对官员用“老爷”、“爷”、“官长”之类称呼。

附带一些常见官职尊称:

1.中央:

内阁大学士被称为“中堂、相国、首揆、协揆”位居中枢决策的核心。

三公:“宫保”

吏部尚书(正二品),即“天官”、“冢宰”“太宰”,是掌管人事的要员。

吏部侍郎:少冢宰、小宰

户部尚书:地官、大司徒、大司农,掌管财政和农业事务。

户部侍郎:少司农、小司徒

礼部尚书则被尊为春官、“大宗伯”,负责礼仪与教化。

礼部侍郎:少宗伯、小宗伯

兵部尚书则称为夏官、“大司马”,执掌军事。

如:贾雨村补授大司马

兵部侍郎:少司马、小司马

刑部尚书被誉为秋官、“大司寇”,负责司法和刑法。

刑部侍郎:少司寇、小司寇

工部尚书则被尊为冬官、“大司空”,负责工程和建设。

工侍郎:少司空、小司空

各部郎中和员外郎则统称为“部郎”或“郎官”,负责部门内的具体事务。部内主事则被称为“主政“,参与决策和执行。

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宪、宪台”

左副都御史“副宪”

通政使则有“银台”之名,主要处理朝廷与地方的文书往来。

try{ggauto();} catch(ex){}

御史则有“侍御”或“都老爷”的称呼,是朝廷的监察官员。

2.地方:

总督(正二品)有多种称呼(根据加衔不同),如“制台(本称:总治军民,统辖文武)”、“制军(加兵部尚书)”、“制宪、督宪(加右都御史)”、“部堂(全加)”等,是地方最高长官(行政、军事、监察、司法、财政)。侧重军事。

注:为何总督尊称里出现“制”字?

正德十四年,明武宗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改总督为总制。明嘉靖三十年,又以“制”字非臣子所用,复名总督,但后世习惯上仍尊总督为制台。

巡抚(从二品)则有“抚台(本称:宣布德意,抚安齐民)”、“抚军(加兵部侍郎)”、“抚院、中丞(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部院(全加)”等,主管一省的政务(行政、军事、监察、司法、财政)。侧重民政。

河道总督:“河台、河帅”

漕运总督:漕台、漕帅

学政则有“学台”、“学宪”、大宗师、学院

如:贾政点学差三年,可被称为贾学台、贾学宪。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

盐运使:盐司

注:林如海本官兰台寺大夫(从五),出任巡盐御史(无定品),尊称“林盐课”(贾宝玉原话)。(详见作品相关--兰台寺大夫)

道员:道台、观察

知府:“太守、府台、黄堂、太尊、五马”

知州:“州牧”

知县:邑宰、邑令、邑尊

府同知(正五品):“司马”,如贾琏捐了同知,称贾司马

外府通判(正六品):“别驾”

学官则为“教官”或“学老师”

县丞:左堂、二尹

主簿:三尹

典吏:右堂、少尉、少府、少尹

吏目、巡检:捕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