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清掘墓人 > 第238章

第238章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清掘墓人!

接下来就是宣读第二道诏书了,这道诏书是册封王后的诏书。

百里长风的声音再次在奉天殿之中响起:

“孤承天运,御极临邦。国之大本,在于内治。王后之位,至重至贵,当择贤德之女以居之。

今有赵氏,出自名门,性行温婉,才德兼备。幼承庭训,知书达理。容止端庄,淑慎其身。有柔嘉之质,具贞静之德。

孤仰承天命,俯顺舆情,特册封赵氏为王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统率六宫,以和邦家。敬奉宗庙,以绥福祉。

王后卫社稷,佐孤躬,当恪尽妇道,慈惠万民。率六宫以遵礼,表四海以贤德。望诸臣工,敬之重之,以成我邦家之治。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诏书宣读完毕之后,众人又向坐在李弘左侧下首椅子上的王后赵清竹行跪拜礼,口称“王后娘娘千岁千千岁。”

大嫂柳氏对自己一直忠心耿耿,忙里忙完,如今李弘称王,也是时候给她一个名分了。

她的出身注定当不了王后,但是给封个侧妃还是可以的。

“孤承天序,抚御万邦。念及宗室繁衍,后庭宜有所辅。今有柳氏,淑德婉容,端慧娴雅。出自名门,幼承庭训,温婉恭顺,德才兼备。

自入吾王家,恪尽妇道,温柔敦厚,上敬长辈,下睦宫闱。其行止有度,礼仪周全,深得孤心。

今特册封柳氏氏为贤妃,赐居春和殿。望其秉持贞静,恭谨自持,佐孤之后宫,绵延王家子嗣,以显我王室之荣耀。钦此。”

众人再次向坐在李弘右侧下首,身穿嫔妃朝服的柳氏行跪拜礼。

柳氏虽然尽量地让自己保持着平静,但是李弘却能感受到她的激动和紧张。

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竟然能成为王妃,因此看向李弘的目光更加充满了感激和崇拜。

赵清竹和柳氏两人因为太过紧张和激动,小脸崩的紧紧的,说话的时候都带着一丝颤音,但是好歹没有在人前失仪,算是顺利地走完了流程。

在册封完了王后王妃之后,接下来就是众人最期待的时刻了。

封赏群臣!

虽然事先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但是不妨碍大家依然为此兴奋激动。

唐国新立,在官制上基本上是效仿明朝的官制,在朝廷中枢设置六部三司,在地方上设置府州县三级行政单位。

毕竟明代的这套政治制度已经非常成熟,就是上满清入关之后也基本全盘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只是在局部做了一些调整。

在中枢,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军机处替换了内阁。

在明代,内阁的定位和权力也是经过了多次变化的。

明成祖朱棣创立内阁,其目的是在不违背祖制的前提下,填补相权被废后留下的真空。

内阁众臣的主要职责是参预机务,包括作为政务顾问参与核心机密的咨询和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以及担任机要秘书代替皇帝草拟圣旨、诰敕及相关文书等。

他们起着皇帝智囊团或天子幕僚的作用,同时也从事谏言工作。

然而,这一时期内阁职权和品阶不高,内阁与其他政府部门不存在从属关系,也没有下属机构,权力极其有限,只是充当具有参谋性质的组织。

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内阁权力逐渐壮大并凌驾于原本的六部之上。

自明仁宗起,内阁诸臣开始对各地官吏及中央政府的奏章进行预览批注,形成票拟制度。

这一制度虽然有效减少了皇帝工作量,但需要皇帝和内阁众臣皆为明君贤臣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仁宣两朝政治开明,该制度能发挥出效果。

然而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昏庸怠政,导致该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

首辅制可追溯到嘉靖年间。

嘉靖帝以外藩入继大统,在大礼议之争中,支持他的张璁受到赞赏并获得特权,他将票拟与应对大权揽入怀中,其他阁臣作用趋于功能化及参谋化。

至此,首辅之权初步形成定制,即以一人专决为基础,独揽内阁中的批注工作,成为有实无名的另类宰相。

此后的历代首辅,如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均对首辅权力及地位加以巩固。

首辅权力极大,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内阁权力达到极盛。

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地位接近于现代首相。

明朝后期,皇帝对内阁的控制权加强,使其逐渐丧失独立性和平衡作用,效率和能力下降,官僚集团和士人阶层对其改革抱有不满,这成为明朝后期封建皇权逐步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终,随着明朝的灭亡,内阁制度也走向崩溃。

而清代的军机处相比明代的内阁,虽然在职能上有一些类似之处,但其实却有很大的不同。

明代内阁是一个正式的权力中枢机构,而军机处是一个非正式的临时机构。

明代内阁拥有议政权和一半的决策大权,也就是说明朝的内阁有一半的签字大权,如果内阁的操控者—首辅和司礼监的主管者—秉笔和掌玺太监关系密切,就有可能形成内阁专权的局面。

而清朝军机处只有议政权和笔录的权力,没有任何决策权,完全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和咨询机构。

人员构成上,明代内阁大臣都是专职官员,没有固定的数额,也没有固定的任期,一半由翰林出身的文官担任,易于形成朋党,这就为其专权提供了可能。

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不是固定官职而是兼职,这就进一步避免了军机处削弱皇权。

明代的内阁有“票拟”的权力,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

而清朝的历代皇帝都严禁宦官参议朝政,始终把决策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军机处没有任何机会取得外援从而参与决策。

李弘同样设置了内阁,但是唐国的内阁与大明的内阁却很不一样,职责权限这些基本上全盘借鉴了满清的军机处,让内阁的阁臣们无法像大明那时候那样专权,形成事实上的宰相了。

众人皆翘首以盼,等待着新的封赏诏令。

李弘让百里长风继续宣读那所有人最关心的封赏诏书,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地聚焦在百里长风身上,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百里长风神色庄重,缓缓展开诏书,以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开始宣读。

首先宣布的是六部左侍郎的任命:吕兆波为吏部左侍郎,他将肩负起选拔官吏、考核官员绩效的重任。

钟子清被任命为刑部左侍郎,负责司法审判与刑罚执行,确保国家法律的公正严明。

百里长风本人则担任户部左侍郎,掌管国家财政收支、户籍土地等事务。

唐林成为工部左侍郎,主管工程建设、水利交通等事宜。

try{ggauto();} catch(ex){}

房元武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承担起军事谋划、兵员调配等重要职责。

张欢则出任礼部左侍郎,负责礼仪规范、文化教育以及外交事务等。

值得一提的是,吕兆波、钟子清以及百里长风三人还兼任内阁学士。

内阁学士在唐国并不是专职,而是兼职。而且也没有额定人数,所有内阁学士不分位次。

唐国内阁的职责主要有以下三项:

一、掌书谕旨:官员上报的文书,凡折奏“请旨”者归内阁,内阁负责君主下达谕旨的撰拟。

二、参赞军政事务: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遇重要政事,君主不能裁决的,或交内阁议奏,或密议,或交内阁会同关系衙门议奏。

三、负责官员任免等事务

其他事务:考查行军之山川、道里与兵马钱粮,遇有君王查讯的问题,即时呈递。内阁学士还可奉君主旨意,以“钦差”身分,往各地检查或处理一些政事。

能否进入内阁全都以唐王李弘一个人说了算。

所以内阁对于王权不会产生削弱,只是作为君王的秘书幕僚机构,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督促辅助的作用。

目前,六部暂时不设尚书一职,左侍郎官阶为三品,暂领各部堂官之责。这一安排显然有着深远的考虑,众人心中也明白,这是为了日后的晋升留下充足的空间。毕竟,当唐王李弘更进一步之时,这些肱骨之臣也必将随之获得更高的地位与荣耀。

接着,百里长风继续宣读其他重要官职的任命。

大理寺左少卿由石肃担任,官阶为正四品。

大理寺作为司法复核机构,对于维护国家法律的公正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都察院右都御史为阎洪德,官阶同样是三品。都察院身负监察之责,位高权重,其品阶与六部侍郎相同,可见其在唐国权力架构中的重要地位。

李旭任通政司左通政,正四品官职,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务,确保信息的畅通传达。

三司的长官同样都是李弘从文庙之中召唤出来的国士级别的文官。

而且唐国新立,人才匮乏,六部三司的长官都是国家重臣,自然不能随便找一些小官提拔任用,所以还是用自己的嫡系最为靠谱。

由此可以看出,唐国的权力机构六部三司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除了六部三司之外,本应该还设置诸如钦天监,国子监,鸿胪寺,太仆寺,光禄寺,太常寺,詹事府,太医院,翰林院等事务机构的。

但是因为时间仓促,这些衙门要么是暂时还没有设置,要么是设置了但是目前还是个空壳子。

毕竟这些也不是紧要衙门,所以可以慢慢完善。

此外,南京府改为应天府。顺天府设应天府尹,暂时由吏部侍郎百里长风兼任。

还设立了王城提督一职,由原近卫师师长岳远担任。负责南京的防卫工作,确保王都的安全与稳定。

除了设立内阁之外,李弘还设置了一个大将军府。

李弘亲领大将军一职,节制天下兵马。

原各地城防营指挥使改任守备,从五品官。

唐国军队体系分为野战军和守备军两个系统,双方互不隶属。各军镇属于野战军,各城防营属于守备军,统一全受大将军府节制。

大将军府下设具体经办机构总参谋处,设都督一人掌管,品级为正三品。这一完善的军事体系将确保唐国在战争时期能够高效地指挥作战,保卫国家的安全。

在地方官制方面,基本不变,沿用之前的制度。这一决策既保持了地方治理的稳定性,又能充分利用已有经验,确保地方事务的顺利进行。

此外,李弘对于这次送来归顺表和劝进表的那些土司们也进行了丰厚的封赏。

赐予他们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土千户、土百户等职位,并赐予他们诰敕、印章、冠带等信物,作为其统治合法性的象征。这些职位世袭罔替,可以传给后世子孙。

在百里长风宣读完毕诏书之后,众人皆大欢喜,再次跪拜谢恩,声音比之前更加洪亮。

在唐国的权力机构布局中,李弘除了设立六部三司等重要衙门之外,还对之前的情报机构“乌衣社”进行了改组,全新的机构被命名为殿前司。

这个殿前司跟历史上北宋的殿前司完全不一样。

殿前司主官为指挥使,其下依次设有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各级官员。这个机构主要负责情报收集与侦查工作,且主要针对的方向是对外。

殿前司的职责与明朝的锦衣卫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权力远不及锦衣卫那般庞大。

刘存义担任悬镜司的首任指挥使。

封赏完群臣之后,李弘慷慨赐宴,场面盛大而欢腾。

宴席之上,百官纷纷起身,依次上前向唐王敬酒,那恭敬之态尽显,言辞之间满是对唐王的敬意。

在唐王称王大典次日,数道意义重大的诏书接连颁布,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波澜。

第一道诏书宣布唐王免除唐国境内所有赋税一年。此令一出,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

这意味着他们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无需再为沉重的赋税而担忧,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为家庭谋得更好的未来。

第二道诏书是大赦天下。除了那些罪大恶极、不可赦免的罪犯之外,唐国境内其余罪犯一律获得赦免。这一举措彰显了唐王的仁慈与宽厚,给那些曾经犯错的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也让新生的唐国充满了希望与生机。

第三道诏书更是令人振奋。

唐王殿下宣布将在两个月之后,在南京城举行唐国第一次恩科。无论是否为唐国境内的读书人,有无功名,皆可前来参加考试。这为广大读书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门,让他们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消息传出,各地读书人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在恩科中一展身手。

不光是唐国现有地盘内的读书人欣喜若狂,其他没有被唐军占领的省份和区域的很多读书人听到消息后也蠢蠢欲动,毕竟唐王殿下的诏书中说的明白,无论是不是唐国人都可以来参加。

来了就是唐国人,让人恍然有一种当年秦孝公向关东六国招贤纳士的感觉。

第四道诏书涉及人口和田亩。

唐王要求所有唐国境内的百姓在当地官府登记造册,凡是录入户籍之中的百姓,年满十二岁以上都可分到土地。

同时,对各地乡绅手中的土地重新进行丈量,凡超过规定的土地一律收归公有,并重新分配给无田的百姓。此令一出,除了那些心疼土地的乡绅地主之外,举国欢腾。

百姓们热泪盈眶,向着南京城的方向跪拜,感激唐王殿下的恩德。

第五道诏书则是剪辫令,要求唐国境内所有的男子限期剪掉脑后的辫子,日后无论是蓄发还是短发或者光头都行,但是绝对不允许再保留金钱鼠尾。一旦被发现,不仅会被罚钱还会被罚苦役。

要驱逐鞑虏,肯定要先从辫子上开始。之前李弘对此一直没有硬性要求,那是考虑到很多人担心他的造反大业不长久,一旦强行要求剪掉辫子,必然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反抗。

但是现在,唐国已经建立,势头如日出东方,蒸蒸日上,也就到了强制要求剪掉辫子的时候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