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软广告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破冰而出!
进了郑州城,众人没有去买其它材料,而是循着地址往《大众知音》杂志社去。
《大众知音》在离二七塔两站路的地方,一条幽深的小巷子,路边挂着好几家杂志的牌子,巷子进去第二家就是《大众知音》。
一扇木制的门,上面挂着一张黄底红字的牌子。
众人推开门,见里面是个小小的天井,再往里走,是一个玻璃门,玻璃门里摆放着各种书桌、书架,有十几个人在忙碌着。
刘国栋随即问了坐在最外边的一个小姑娘:“同志,你好,莫文军在吗?”
小姑娘连头都不抬,朝着里面喊道:“莫记者,有人找。”
“来了。”是莫文军的声音。
不一会儿,就见莫文军从里面一间屋子里出来,手里拿着一叠的纸,边走边问道:“谁啊。”
话音一落,抬起头看到竟是刘国栋几个,忙过来握手:“我想着你们要买完配件再来,怎么着也得四五点了,挺快的啊。”
几个人里,刘国栋最大,又受了常红星的刺激,此时就主动担当起了社交的责任。
先握住了莫文军的手,说道:“这不是想着莫大记者这里的事比较重要,就赶着来了。”
“快,快,里边请。”莫文军边说边朝着里面喊:“坤儿,民城来人了。”
随着他的喊声,祁坤也从刚才的屋子出来,手里还拿着相机。
相比与莫文军,祁坤不擅言辞,只呵呵的笑:“来了。”
刘琴琴见祁坤的头发比上一次见的时候长了,用个皮筋绑了指头那么长的一个小辫子。
问道:“你不会是想要留个长头发吧?像电影里演的那样?”
祁坤一甩头发:“是有这方面的打算,来,来快请进。”
众人跟着两人进了刚才俩人出来的那间屋子。
屋子一进门有一张书桌,上面摆着台灯、笔墨纸砚等,书桌两边各放了一把椅子。
书桌的后边垂了长长的帘子,祁坤将帘子拉开来,众人见竟像是个小小的照相馆,假的楼梯,植物,书等常见的道具都有,还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背景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刘国栋禁不住赞道:“没想到你们这办公室别有洞天啊。”
石敬期则是说道:“我看也有好多人在外边办公,两位老哥能有这么个独立的地方,可见是杂志社的重要骨干。”
“可不是?”莫文军的脸上挂着一丝骄傲:“现在杂志社一半的销量都得靠我们哥俩拍的美人照,做的美人采访,不得给我们点糖豆吃啊。”
祁坤则是接着说道:“主要是我们干这活,也没有人愿意干,风餐露宿的不说,也危险不是,人家宁愿坐在外边大厅里,也不愿意干我们的活。”
他的话让众人都想起了双方第一次见面打的那一架,哄堂大笑起来。
莫文军便拿了拍有林玉茹那期杂志的样刊给众人看。
封面上,林玉茹穿着白色的连衣裙,连衣裙上面围着小小的红白方格带白色荷叶边的围裙,头发低低的扎了一个马尾,斜放在左侧胸前,扎着同样红白格子的发带,脚上是一双牛皮色的方口皮鞋。
林玉茹正微低着头,一只手放在冰箱上面的门把手上,好似要打开冰箱。
白色的冰箱门上,金色的“冷蝶”两字特别显眼。
旁边配着一行字:“咱老百姓的冰箱—探索冷蝶冰箱背后的故事。”
打开来,
杂志中用了两页篇幅介绍了冷蝶冰箱的诞生,包括用的是意大利的机器,包括出自复旦学霸之手,还有模特林玉茹的介绍,和造冰箱的不容易。
文章写的声情并茂,有理有据,最后还加上了一句和封面呼应,类似广告的词:“冷蝶冰箱,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冰箱。”
刘国栋翻来覆去的见上面没有留厂里的电话,问道:“这没有我们厂的电话,人家想买也不知道咋买啊。”
莫文军则是将杂志翻到了最后一页,上面写着特别鸣谢里,有民城冷蝶冰箱厂的名字,后边挂着一串电话,正是他们厂里的电话。
“这要是直接挂到报道中,我们那就不是报道,是广告了,你们得交广告费不说,还没几个人买,这样写在后边,既把你们的信息透漏给了读者,又不让人反感,放心吧,这杂志我们准备赶九月份发刊,到时候谁家想买个冰箱庆祝一下中秋、国庆的,就想起你们来了。”
莫文军介绍完,祁坤接过话头道:“老莫管这叫软广告,广告就是广告,还分什么软的硬的。”
几人又是一阵笑,都表示对杂志挺满意的,没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
事情解决了,刘琴琴对祁坤其中一块背景布感了兴趣。
那是一个画着图书馆的幕布,成排的书架,后边隐隐约约有个窗户,窗户外边透着些绿色,像是栽满了郁郁葱葱的植物。
“我一看就是大学的图书馆,祁坤哥,帮我拍张照呗。”
刘琴琴今日穿的是白色短袖衬衫,搭配淡蓝色的背带牛仔裤,两条麻花辫垂在两侧胸前,一副学生的打扮,倒是和这样的背景很搭配。
有美女愿意拍照,祁坤自然愿意,忙去给刘琴琴拍了。
刘琴琴又将林玉茹拉到了拍照队伍里,几个男人坐在书桌边侃大山,让两个姑娘过足了拍照瘾。
照片拍完,和祁坤商量定了洗好了给俩人寄去,几人告别《大众知音》,往市场里来。
石敬期的记性好,还有个第二次跟着来的小黑,几人很容易就找到了上一次买东西的地方。
石敬期计算着照着三十台冰箱的量,买够了配件,已经是下午六点钟了。
左右都要赶夜路,刘国栋提议在郑州吃了饭再走。
众人都是很少来郑州的人,哪知道吃饭的地方,最后还是小黑想起自己曾经跟着运输队一起在这附近吃过一顿烩面,味道还不错,便领着几人去了。
都不是骄气的人,平常也都粗茶淡饭的惯了,烩面也算是改善生活,几人都吃的津津有味。
吃完了,又捎上了几个烧饼,留着路上吃,赴省城小分队准备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