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王朝1566:全2册 >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王朝1566:全2册!

这一仗从清晨开始,攻破倭寨是申时末,收拾战局已是酉牌时分。雾渐渐淡了,却没有完全散去,西边群山上空的太阳一圆橙黄,朦朦地斜照着海面,照着沙滩。

在戚家军打过大仗的人都知道,一场恶战下来,收拾战局往往比作战时更辛苦。胡宗宪督浙的军规,凡生俘的倭寇一律不能滥杀,必须关押审讯,依律定罪;救获的百姓,都得妥善发给钱粮安排回乡。因天近黄昏,此时无论是战俘还是百姓都得就近扎营安置,候第二日清晨才能押送遣返。从海面的船队到海岸边全是人头攒攒,传令声,呼喊声此起彼伏。

齐大柱和他的义兵们反而无事可做了,这时都静静地排坐在战场一隅的沙滩上,好些人在包扎着伤口,好些人在望着不远处两排有些奇异的人群。

这两排人,一排是戚家军的兵士,都是年轻后生,一个个脸上都透着兴奋,却都不敢吭声,睁大了眼望着对面那一排人群。

兵士对面那一排是这一次救下的几十个女人,多数是十几二十岁的少女少妇,也有近三十的妇人,也全都静静地站在那里。

指挥西南水师战船的胡震站在这两排人顶端的中间,先望向那排女人,大声说道:“你们自己再好好想想,有无失散的亲人可找,确是亲人都被倭寇杀了,家也烧了的,才能留下来做军户。有不愿做军户的,现在还可以去投亲靠友!”

那一排女人全都低着头,没有一个应声的,更没有一个离开的。

胡震:“那就是你们都愿意留下了。那好,那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往后,台州卫就是你们的家。”说着他又转对那排士兵:“你们也听清楚了!还是老规矩,从左边开始,第一个是一号,排下去是几号就是几号。谁拈着你们,谁就是你们的婆娘!军规就是父母之命,拈阄就是媒妁之言,这就算明媒正娶了!不许嫌弃,不许私底下调换,跟着你们后不许打骂,要好好过日子!”

那排士兵齐声应道:“是!”

胡震对他身边捧着竹筒的那个士兵:“让她们拈阄!”

那士兵捧着竹筒向那一排女人走去,走到第一个面前站住了。

第一个女人怯怯地望着那个竹筒,然后闭上眼从里面拈出了一个小纸团,急着就想打开。

那士兵:“捏着。拈完了叫打开再打开。”

那个女人立刻将纸团捏在手心。

接着是按顺序,一个一个女人从那个士兵捧着的竹筒里各拈出一个纸团,全紧紧地捏着。

那士兵在一个女人面前僵住了,那女人低头静静地站着不去拈阄。

那士兵:“拈呀!”

那女人抬起了头:“让下一个拈吧。”

那士兵懵在那里——这个女人刚从一场浩劫磨难中下来,从左额划过眉间直至右边的脸颊有一条长长的刀痕,两眼却还是这般明亮,硝烟汗尘依然掩不住她脸上那种说不出的生动!

对面那排士兵都把目光望向了这个女人。

那个捧竹筒的士兵:“你不拈阄站在这里干什么?”

那女人依然执拗地:“让下一个拈吧。”

胡震也看在眼里:“下一个吧!”

那士兵只好捧着竹筒递向下一个女人。

对面那排士兵许多人的目光还盯在这个女人的脸,这女人却把目光望向了齐大柱他们那边。

虽然距离不近,齐大柱的目光这时竟和这个女人的目光接上了,心里莫名地一动。这时他身边的弟兄们纷纷都站起了,他竟浑然不觉。

“你就是齐大柱?”一个身影在齐大柱身边站住了。

“我是。”齐大柱曼声应着,这才把目光移了过来,不觉一惊,连忙站起。

戚继光站在他的面前。

“小民齐大柱参见戚将军!”说着拱手就要拜下去。

戚继光双手扶住了他:“是条好汉!这一仗你们是头功!我要赏你,赏你的弟兄们。”

齐大柱:“我们是自愿来的,不要赏。”

戚继光:“来不来是你的事,赏不赏是我的事。我跟你商量,你愿不愿带你的弟兄留下来在我这里干?”

齐大柱望着戚继光:“我愿意!还有些弟兄也愿意。可有些弟兄只怕还得回去。”

戚继光十分高兴:“只要你愿意留下就行!想回的可以回去。”

“十七号!”这时那边传来大声的宣号声,接着便爆发出一阵哄闹。齐大柱这边的人目光又被吸引了过去。

原来是胡震验完了第一个女人手里的数字,刚宣读完号码,士兵这一排的十七号提着枪在哄闹声中走向那个女人,离她还有一丈便停住了,向那女人伸出了手中长枪的枪杆,那个女人低下了头,不知所措。

胡震:“捏着枪柄。”

那女人这才怯生生地捏住了那个士兵伸过来的枪柄,被他牵着向对面走去。

胡震接着念第二个号码:“九号!”

又是一阵哄闹,第九个士兵提着枪走过去了。

齐大柱他们这些人都看得懵了。

胡震的念号声不断传来,兵士们的哄闹声也不断传来。

看到齐大柱这些人的神态,戚继光笑了:“倭寇作孽,这些女人都无家可归了,正好我们好多弟兄都打着单身,逼出来的办法,也算是功德吧。”

齐大柱佩服之情油然而生:“都说铁打的戚家军,小民今天算是看到了。”

戚继光的笑容突然敛了,面色一沉:“这里不是什么戚家军,你也已经不是什么小民了。”

齐大柱怔在那里。

戚继光大声地:“点一点,看你这些弟兄有多少愿意留下来,编成一队,我再给你调些老兵来,就归你管。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百户长!”

“是。”齐大柱这时竟有些腼腆,这一声答得便有些不响。

戚继光:“大声点。”

“是!”齐大柱这一声十分响亮。

戚继光的脸这时十分冷峻:“进了台州卫军营,一切就得按军规行事。还有,以后不许再说自己是什么戚家军。我大明所有的军营都是朝廷的军营,不是哪一家的军营!明白吗?”

齐大柱一凛,肃然答道:“是!”

戚继光:“你的弟兄们先在这里歇息,有人会安排他们吃饭编队。你先跟我去见个人。”

齐大柱:“是。”

戚继光带着齐大柱向山岭那边走去。

“等一等!”他们身后传来一个女人大声的呼叫。戚继光和齐大柱都站住了。

一个女人向他们奔跑过来,竟是那个不愿拈阄,脸上有一条刀痕的女人。

齐大柱心里猛地有了感觉,紧望着那个跑来的女人。

那女人跑过来后却没有看他,径直在戚继光面前跪下了,高高地抬起了头:“你就是戚将军吧?”

戚继光:“是。你有什么事?”

“我要跟这个男人!请戚将军做主。”那女人石破天惊地说出了这么一句话,接着在地上磕了个头。

戚继光有些纳闷:“你要跟哪个男人?”

那女人又抬起了头,看着戚继光:“就是将军身边这个男人!”

齐大柱一震,眼睛大睁着望向那个女人。那女人却没有看他,还在紧紧地盯着戚继光。

戚继光慢慢望向齐大柱,又望向那个女人:“你说的是他?”

那女人:“就是他!”

戚继光:“为什么?”

那女人:“他帮我杀了杀我全家的倭寇!”

戚继光:“你要报恩?”

那女人:“是。”

“你怎么知道他有没有妻室。”戚继光说着望向齐大柱。

“他有没有妻室都不紧要。”那女人抢着大声答道。

这样的事戚继光也是头一回遇到,心觉有趣,毕竟贸然,便又望向齐大柱,再又望向那女人:“你知道他愿不愿要你?”

那女人好坚决:“我跟着他就是。”

戚继光倒被她的态度打动了,定定地望着齐大柱。

齐大柱反倒低下了头。

戚继光对那女人:“你先到那边等着。”

那女人磕了个头,静静地站起又静静地向齐大柱的兄弟们那群人走去,始终没看齐大柱一眼。

齐大柱那些弟兄们站在那里早就看懵了,无数双目光这时都望着这个静静走来的女人。

那女人走到离他们约一丈处便自己在沙滩上坐了下来。

戚继光带着齐大柱继续向山岭那边走去:“你有妻室吗?”

齐大柱:“原来有,去年生孩子,难产,母子都没保住。”

“哦。”戚继光不禁又望了他一眼,便不再说话,大步向前走去。齐大柱默默地跟上他的步伐,走进了一片树林。

“禀部堂,属下把他带来了。”戚继光单腿跪了下去。

齐大柱站在那里有些懵。前方一块大石头上,坐着的那人又黑又瘦并不起眼。而赫赫有名的戚将军正是冲着那人跪了下去。

戚继光又站起了,对着齐大柱:“这就是当初放过你的胡部堂。快来拜见。”

齐大柱惊了,这才知道此人便是浙直总督胡宗宪,立刻双腿跪了下去:“小民齐大柱拜见胡部堂!”

胡宗宪浅浅一笑:“是海知县派你们来的?”

齐大柱:“回部堂大人,是。”

胡宗宪:“这次你们立了功。”

齐大柱:“回部堂大人,应该的。”

胡宗宪:“你们没有拿朝廷的军饷,谈不上应该。”

齐大柱抬起了头:“当初要不是部堂大人放了我们,后来要不是海知县救了我们,我们已经死了几回了。能为朝廷出点力,当然是应该的。”

胡宗宪望向了戚继光:“听到了吗?百姓并不知道什么是朝廷。他们心里的朝廷就是我们这些官。”

戚继光肃然动容:“属下明白。”

胡宗宪又问戚继光:“他们答应留下了吗?”

戚继光:“回部堂,他答应了,有些人愿意跟他留下,有些人要回去。”

胡宗宪慢慢站起了:“把军报写好了,给他们记头功,其他的按功保举,我今晚就向兵部呈报。”

戚继光:“是。”

“起来吧。”胡宗宪又望向了齐大柱。

齐大柱这才站了起来。

胡宗宪:“你现在虽然是官军了,打这一仗还是义民所为。我没有别的赏你,送你这把剑吧。”说着解下了腰间的那把剑递了过去。

齐大柱呆呆地站着,没敢伸手去接宝剑。

戚继光也有些意外:“部堂,这可是你在兵部时就用过的剑,怎么能送人?”

胡宗宪:“我带着它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了,不如送给他多杀几个倭寇吧。”

什么叫“没有多大的用处”?为官无非进退二字,戚继光立刻感到了他内心深处的退志,而且是那种无奈的退志,心里便觉一酸,看见胡宗宪双手把剑还递在那里,连忙低声对齐大柱:“快接过来!”

齐大柱又跪下了,双手举起接过了那把宝剑。

胡宗宪开始向山岭那边走去,亲兵队长和亲兵们牵着马立刻跟去。

戚继光深揖下去:“送部堂!”

胡宗宪又站住了,回过头来,齐大柱这时捧着宝剑还跪在那里正望着他。

胡宗宪:“托你们那些回去的弟兄带句话,感谢海知县。”

齐大柱大声应道:“是!”

天色渐渐暗了,胡宗宪和他的亲兵们消失在黑黑的树林深处。

海瑞赶到杭州馆驿已是亥时。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人,相隔数月,这次进来驿丞驿卒的态度却大不相同。驿丞亲自举着灯,驿卒在后面替他牵着马走进了院门。

“王知县到了吗?”海瑞一进门便大声问道。

“敢不先到?”王用汲手里也提着一盏灯笼,站在院里,还是那副笑容,望着海瑞。

一个在淳安,一个在建德,比邻之县,可几个月就是没能见面。海瑞见到他顿感春风习习扑面而来,立刻走了过去:“你总是比我腿快。”

王用汲:“我比你近,地利而已,地利而已。”

“住哪里?”海瑞问王用汲。

驿丞立刻接言:“给二位老爷安排了东院大房。王老爷说一定要住你们原来住过的那两间,小的只好从命。若是嫌办公事不便,还可以调。”

“原来的好!就住我们上回那两间。”海瑞大声赞同说。

可一进门,海瑞就感觉不对,这是原来那间房吗?

——房梁上吊着灯,房角上座着灯,书案上摆着灯,大放光明!房间确还是那个房间,摆设却全换了,一色的黄花梨家具,书案也大了许多,上面的纸笔墨砚显见都是上品,摆得整整齐齐。桌子上,茶几上的茶具也都换成了上等的细瓷,而且还摆有花瓶、古玩。

海瑞站在房子中间,上下左右扫了一眼。

驿丞站在他身边,指着房门边那架黄花梨洗脸架:“海老爷先洗把脸,待后让他们伺候你老沐个浴。看还缺什么,我再派人给你老送来。”

海瑞这才看到,房门边的洗脸架上还摆着一只白云铜面盆,已装好清水,一块雪白的淞江棉布脸帕一半搭在水里,一半搭在盆边。他的脸色更难看了,慢慢望向那驿丞。

王用汲站在另一边鬼笑,他知道,驿丞立刻要碰一鼻子灰了。

“点这么多灯干什么!”海瑞果然一开口便给他一钉子,“还有这些花瓶之类!我们是来办公事的。桌上留一盏灯,其它没用的东西都拿走。”

那驿丞立刻窘在那里:“海老爷,你老和王老爷虽还在知县任上,这回可是奉旨办差。我们是按规制接待。”

海瑞:“什么规制?《大明会典》上有这个规制吗?”

那驿丞只好望向了王用汲。

王用汲:“恭敬不如从命。你们就按海老爷自己的意思办吧。”

驿丞只好对外面的驿卒喊道:“取叉子来,把房梁上的灯还有座灯都熄了。把花瓶古玩都搬出去。”

立刻进来两个驿卒,一个拿着一根好长的竿叉便去叉吊在房梁上的灯,另一个便去取摆在各处的花瓶古玩。

王用汲对海瑞:“先擦把脸吧。让他们干,去我房间坐坐。”

“不擦了。”海瑞说着便招王用汲向门外走去。走到门边又对那驿丞说道:“一百两一匹的淞江棉布用来做脸帕,你们也太阔气了。换了,我只用麻的。”

边说着,就到了王用汲的客房门口,一推开门,海瑞便又是那副不想进去的样子。

——王用汲的房间和海瑞刚才的房间是完全一样的规格和摆设。

“算了。我还是到院子外边站站吧。”海瑞说着便走。

王用汲一把拉住了他,仍然笑着:“你不愿意过好日子,还不许人家舒服点?也太不近人情了吧。”

海瑞:“好大的人情。润莲,你知道这种规格一人一天要花多少银子吗?”

王用汲:“包括饭食,每天二十两。”

海瑞:“知道你还住?”

王用汲收了笑容:“因为这是赵中丞和织造局亲自安排的。”

赵贞吉是巡抚也是这个案子的主审官,他安排陪审官的食宿规格尚可理解,可王用汲偏偏把“织造局”三个字说得很重,这里面就有文章了。

海瑞立刻警觉起来:“上谕下来都五天了,我们来了不立刻召集办案,倒在规格上做起文章来了。”

王用汲:“其实,赵中丞已来过了,等了你一个时辰,刚走。”

“是么?”海瑞立刻转身,“那我们现在就去见他。”

“都什么时候了?”王用汲一把拉住他,“赵中丞说了,明早卯时在巡抚衙门会面。”说着便把门关了,接着把海瑞拉到靠墙的椅子边:“来,坐下说。”

海瑞被他让着在靠墙的椅子上坐下来了。王用汲拖着旁边那把椅子在他对面坐下:“先不说规格的事。刚峰兄,你接到上谕是什么时候?”

海瑞:“一天前清晨时候。”

王用汲:“建德比淳安近,我接到上谕是两天前的傍晚。遵省里的安排,白天忙着交接县衙的事,这两晚可是夜夜没合眼,睡不着。”

海瑞笑了:“是呀。这么大的案子,被审的睡不着,审案的当然也睡不着。”

王用汲:“你也睡不着吧?”

海瑞:“那倒没有。案子该怎么审就怎么审,觉该怎么睡还怎么睡。”

“你倒睡得着。”王用汲叹了一声,“你就没想想,这个案子的主审官为什么是赵中丞,两个陪审官为什么是你和我这两个新调来的知县?”

海瑞望着他:“想得有些道理。”

王用汲压低了声音:“赵中丞是徐阁老的学生,你和我是高大人和张大人推举的人。愣要说派系,我们三个全是裕王爷这边的人!”

海瑞依然静静地望着他。

王用汲:“这么大案子,皇上为什么会同意全用裕王爷的人来查?用意只有一个。”说到这里他又停住了。

海瑞:“说下去。”

王用汲却站起来,走到书案前拿起笔在一张笺纸上写了两个字,踅回来,伸到海瑞面前。

海瑞注目望去,笺纸上写着两个大字:“倒严”!

海瑞点了点头,王用汲立刻揭开身旁的灯笼罩将那张纸点燃了,快烧尽时放到自己这边的茶碗里,这才又坐了下来,紧紧地望着海瑞。

海瑞也紧紧地望着他,一副等着听下去的神态。

王用汲:“可我又想,既然皇上都有这个心思了,直接下一道旨意就是,为什么还要费这么大手脚,从浙江入手?原因只有两个,一是这一党势力太大,在朝廷动他们立刻便会牵动两京一十三省。二是皇上另有顾忌,还没有下最后倒他们的决心。刚峰兄,这样的事交到浙江,交给我们,你我肩上担的是天大的干系,脚下踏的却是薄冰哪。”

海瑞显然认同了他的见解,也格外严肃起来:“那这个担子你准备怎样担?”

王用汲:“一句话,小事不糊涂,大事要糊涂。”

海瑞的眼中立刻闪过一丝不以为然:“什么叫小事不糊涂,大事要糊涂?”

王用汲把声音压得更低了:“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那些人这二十年干的事有多少牵涉到宫里,牵涉到皇上,朝廷那么多大员都知道,可何曾有人说过一句话?何况还有许多只有天知道的事情!从浙江入手就是为了投鼠而不忌器。牵涉到‘鼠’我们可以严查,牵涉到‘器’,我们便一个字也不能问,更不能查。”

海瑞开始换了一种目光望着王用汲,他突然发现这个人品厚道遇事随和的人居然还有这么深的思虑,一时自己也弄不清是对他油然而生佩服还是蓦然生了一丝隔膜,目光便透出了这种复杂。

王用汲正望着他的眼,当然感觉到了他的神态:“不要用这种眼光看着我。我们不这样想,郑泌昌、何茂才就会想得比我们明白。为了避罪,他们会把什么事情都往宫里扯,往皇上身上扯。这一扯,案子便一个字也审不下去。你和我,还有赵大人这一关就比郑泌昌、何茂才还要难过!”

海瑞仍然紧紧地望着他:“赵中丞是不是也这样想!”

王用汲想了一下:“他来的时候倒是没有这样说,但可以料定,他也是这样想。”

海瑞:“你怎么就能料定?”

王用汲的目光这时慢慢扫视着这间布置高档的房间:“现在可以说我们的规格了。你和我也不过七品的职位,织造局为什么会亲自出面给我们安排这么高的规格?难道还不明白。”

海瑞:“织造局插手这个案子了?”

王用汲:“岂止插手。圣旨叫我们抄没沈一石的家产充归国库,可织造局已经将沈一石的家产转卖给别的商人了。”

“他们敢!”海瑞倏地站起,两眼立刻闪出光来。

“不要动气,先不要动气。”王用汲一边示意海瑞压低声调,紧跟着也站了起来,更压低了声调,“你知道收买沈一石家产那些商人的约书是和谁签的吗?”

海瑞:“谁?”

王用汲:“赵中丞!”

海瑞一下愣在那里。

王用汲:“还有更匪夷所思的,接手沈一石家产的商人都是胡部堂的亲谊。”

海瑞两眼空空地望着前方,脸上无任何表情,身子也一动不动,就像老僧入定般站在那里。

王用汲见他这般模样,本想说话又停住了,只好静静地待在那里。

海瑞的耳边慢慢传来一个人的声音,是高翰文临走时向他背诵织造局账目的声音:“嘉靖三十九年五月,新丝上市。六月,南京、苏州、江南织造局赶织上等丝绸十万匹,全数解送内廷针工局……嘉靖三十九年七月,以两省税银购买上等丝绸五万匹中等丝绸十万匹,和淞江上等印花棉布十万匹,解送北京……嘉靖三十九年十月,织造局同西域商人商谈二十万匹丝绸贸易,折合现银二百二十万两,悉数解送内廷司钥库……”

接着,海瑞动了,来回踱着步,将高翰文告诉他的数字自己念了出来:“嘉靖四十年二月,接司礼监转上谕,该年应天、浙江所产丝绸应贸与西洋诸商,上年所存十二万匹丝绸悉数封存,待今年新产丝绸凑足五十万匹,所货白银着押解户部以补亏空……”

王用汲见他旁若无人,突然说出了这些惊天的数字,一下子懵了,眼睛睁得好大望着海瑞。

海瑞的眼中这时也渐渐闪出光来,显出来一副闻鼙鼓而思破阵的神态!

王用汲看着他这种气势,怯怯地唤道:“刚峰兄……”

“不用再说了!”海瑞倏地转望向他,“圣谕煌煌,明示要抄没沈一石的家产,追缴郑泌昌、何茂才以下罪员贪墨的赃款交归国库。现在织造局却将沈一石的家产转卖给别的商人,而且还是卖给胡部堂的亲谊!要是这样,抄沈一石的家等于没抄,追缴赃款也就等于没追。国库依然亏空,贪墨照旧堂皇。润莲,这件事我要查!你敢不敢和我一起去查?”

王用汲:“这可是赵中丞签的约,你向谁去查?”

海瑞:“这些商人是谁叫来的?”

王用汲:“听说是郑泌昌、何茂才叫来的……”

海瑞:“那就连夜提审郑泌昌、何茂才!”

“这不妥!”王用汲急了,“赵中丞是主审官,你和我是陪审官。案子还没有审,哪有陪审官去查主审官的道理!”

海瑞:“我查的不是赵中丞,查的是沈一石的家产,和他家产背后的贪墨!你到底跟不跟我一起去?”

王用汲:“我不去,你也不能去。”

“那好。”海瑞手一挥,“你还住你这间房,我就住我那间房。你怎么干我不管,我怎么干你也不要管!”说着大步走到门口,开了门走了出去。

王用汲懵在那里好一阵子。想了几个来回,为海瑞考虑,他还是觉得去向赵贞吉禀报一下为妥。

正如海瑞所言,遇到这么大案子,被审的睡不着,审案的也睡不着。尤其是赵贞吉,主审巡抚兼于一身,一到任就被织造局猛闪了一下腰,这时更是瞻前顾后,哪里能安寝于席。正在大案前仔细翻阅堆积如山的案卷,苦思下面的事情,王用汲来了,便立刻接见了他。

王用汲显然用最谨慎的词句最简短地向他说完了海瑞去提审的事,便静静地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等赵贞吉去阻止。

赵贞吉也静静地坐在案卷堆积的案前,只露出那颗没有戴帽的头,看不出他有任何惊诧,也看不出他有任何焦急。

“他是陪审官,有权去提审罪犯。”赵贞吉竟然十分平静地说出这么一句话。

王用汲一怔,接着说道:“中丞大人,这是朝廷的钦案,似乎还是应该由中丞定了,我们陪审。否则,卑职担心打乱了中丞的部署,海知县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赵贞吉:“圣旨你们都看了,那就是部署。只要按旨意审就没有什么责任。”

王用汲站起来了:“中丞,旨意叫我们抄没沈一石的家产充归国库,可现在已经卖给了别的商人。中丞叫我们怎么按旨意审?牵涉到织造局怎么办?”

赵贞吉又慢慢把目光望向了他:“你还是个老成办事的人。你说的都没有错。可海知县去提审犯人也没有错。这样吧,你要担心牵涉到织造局,就去告诉杨公公一声。他可以去旁听嘛。”

王用汲是何等明白的人,一番对答已经看出赵贞吉这是眼睁睁让海瑞去捅马蜂窝,也正颜起来:“中丞如果认为应该这样,那也应该中丞派人去通告杨公公。”

这便是顶撞了,赵贞吉却丝毫没有在意的样子:“我派人去通告杨公公也行。来人。”

当值的书办跟着唤声立刻进来了:“中丞大人有何吩咐?”

赵贞吉:“你立刻去织造局禀告杨公公,就说新来的海知县一个人到牢里提审郑泌昌、何茂才去了。”

那书办:“是。”

赵贞吉又问王用汲:“还有别的事吗?”

王用汲倒被他软在那里,过了一阵才答道:“卑职没有别的事了。”

“那就先去歇着。明早卯时到这里来会集,一起听听海知县审出了什么。”赵贞吉依旧和颜悦色地说道。

“是。”王用汲心里好乱,答了这声转身退了出去。

入伏的天,气候闷热,心里燥热,杨金水侧躺在一张紫檀大榻上也是睡不着。好在房梁的每根横梁上都吊着一块用水竹织成的三尺见方的“吊扇”,一共四扇,串在一根小指粗的丝绳上,丝绳又都卡在横梁的红木轱辘上,绳头垂下来正被那个胖太监捏着,一下一下地拉,四扇“吊扇”便同时前后扇动,轻风徐来,岂不快哉!可杨金水还是睡不着,翻了个身:“你来摸摸,我头上是不是有些发烫?”

那胖太监立刻站起,先到银盆里把手洗了,又擦干了,趋到榻边,用手轻轻挨上杨金水的额头。

“烫不烫?”杨金水问道。

胖太监:“干爹甭急,儿子用这只手再探探。”说着换了只手又轻轻挨上杨金水的额头。

“到底烫不烫?”杨金水翻身坐起了。

胖太监立刻退了一步,答道:“好像有些烫,又好像有些不烫。”

“你就是一只猪!”杨金水恼了,“换个人来摸摸。”

“是。”胖太监答着就走,刚到门边,那个随从太监正好走了进来。

胖太监:“师兄来得好,干爹觉着身子有些不合适……”

“哪儿不合适了?”那随从太监连忙走了过去,“干爹,该不是着了风吧?”

“都好几天没刮风了,哪里着风去?”杨金水十分不耐烦。

“也是。”那随从太监连忙将眼瞪向胖太监,“是不是你不知轻重,扇子拉得太急了?”

“可没有!”胖太监一听汗就出来了,“干爹在这里,我可是掐着脉数拉的扇,一下不多,一下不少……”

随从太监:“得了,你先出去。”

胖太监如蒙大赦,十分敏捷地走了出去。

杨金水知道他有事要禀了:“什么事?”

随从太监顺手拿起榻边几上一把象牙折扇展开了轻轻给杨金水扇着:“那个淳安知县海瑞到牢里提审郑泌昌、何茂才去了。”

“审就审呗。”杨金水乜向他,“就这个事?”

随从太监:“他是一个人去的。”

“一个人又怎么……”刚说到这里杨金水也觉得有些不对头了,“赵中丞呢?”

随从太监:“就是赵中丞派人来禀告干爹的。赵中丞说,那个海瑞晚上戌时到的,连他的面都没见,子时就一个人跑到牢里提审去了。”

杨金水:“赵中丞就不去管他?”

随从太监:“赵中丞说海瑞也是钦点的问官,有权提审犯人,他不便干预。”

杨金水两只眼翻上去了:“好哇,他这是为了打鬼借助钟馗了……”

随从太监没敢接言,只是轻轻地扇着扇。

“我就知道有事!”杨金水忽地一下翻身下地连鞋也没穿就向外面走去,“赶紧找到锦衣卫那几个兄弟,去臬司衙门大牢!”

“鞋!干爹,你老还没穿鞋呢!”随从太监连忙提着鞋追了出去。

史载明朝省以上衙门大牢的提审房都是明暗两间。提审犯人在外面的明间,记录口供的人在隔壁暗间。据说这样问案便于套供,犯人因见无人记录,就往往会把原本不愿招的话在不经意间说出来。可见明朝之司法制度也充满了阴谋为本。

海瑞身上带有上谕,一路通行无阻,这时已在提审房坐下,静候把郑泌昌从牢里提来。

郑泌昌还是那身便服,照旧没有带刑具,被一个狱卒领了进来。两个人的目光立刻对上了。

郑泌昌的眼中自然没有了当时当巡抚那种居高临下,可也并没有待罪革员这时常有的恐惧和乞怜,灰暗却平静地望着海瑞。

海瑞本是个杀气极重的人,这时目光中却没有应有的严厉,淳淳地望着郑泌昌。

郑泌昌见到他这种目光,眼睛便亮了些。

海瑞望向狱卒:“给革员搬把椅子。”

那狱卒连忙把靠墙的椅子搬到大案对面。

海瑞:“再搬过去点。不要对着大案,朝着东边摆。”

狱卒愣了一下,把椅子又搬了过去面朝东边摆在那里。

海瑞:“再搬把椅子对面摆着。”

狱卒似乎明白了海瑞的意思,连忙又从墙边搬过来另一把椅子摆在那把椅子的对面。

“去吧,把门关上。”海瑞叫走了狱卒,这才从大案前走了过来,望着郑泌昌,手往西边的椅子一伸:“坐。”

郑泌昌望了望他,坐下了。

海瑞依然站在椅子边,没有立刻坐下,把目光望向了提审房侧面关着的那条门,大声说道:“过来,到这边当面录口供。”

沉寂了一阵,那扇门开了,一个书办托着一个木盘上面摆着一叠录口供的纸,一只砚盒和一支笔幽灵般走出来了,带上了侧门,站在那里望着海瑞。

海瑞向主审官坐的那个大案一指:“你就坐在那里记录。”

那书办有些犹豫:“大人,这不合规矩吧……”

“哪有那么多规矩。”海瑞手一挥,“坐过去记录就是。”

那书办只好走到大案前,把椅子拖斜了,屁股挨着边坐下,拿起了笔。

海瑞这才面对郑泌昌坐下了。

郑泌昌是嘉靖二十一年的进士。二十年了,从翰林院放知县,升知州便干了十几年,投靠了严世蕃才一路青云,当上了封疆大吏。官场什么规矩什么隐秘他不知道?这时本以为被海瑞提审会有一场雷霆斥辱,没想到这个当时做下级就敢与自己分庭抗礼的知县,现在当了钦差反倒如此以礼待之,而且一切都在明处,顿时心里便不是味来,坐在那里反而不自然了。

海瑞这才定定地望着他:“你是革员,我不能再以职务相称。你中过进士,可我只中过举人,也不能以年谊相称。没有定罪,我也不好直呼其名。下面我问你,就不称呼了。”

郑泌昌立刻感到了这个人从里面透出来的正气,也立刻悟到了正气原来只是一个“真”字!这时他是真正有些感动了,答道:“好。”

——牢头屏住气躬身把气喘吁吁的杨金水和两个锦衣卫悄悄领进了暗间。

杨金水的目光立刻望向了通往提审房的那条侧门,牢头连忙走了过去,轻轻地将门闩推上。

闩上了门,牢头又望向杨金水和两个锦衣卫。

这时,提审房那边隐约传来了海瑞的问话声:“圣旨下来之前,沈一石的家产是你们抄的。他一共有多少家产?”

杨金水的脸立刻阴沉了,径直走到靠侧门边记录口供那张案桌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侧耳听着。那边传来的郑泌昌的答话声果然清晰了许多:“沈一石的家是高翰文抄的,我不太清楚。”

牢头见两个锦衣卫还站在那里,便连忙走到墙边搬起椅子往杨金水那边走,锦衣卫那头却挥了挥手,那牢头又把椅子放回了原处然后悄悄退了出去。锦衣卫那头便在墙边坐下了,另一个锦衣卫去关了房门,也在墙边坐下了。

靠提审房的侧门旁只有杨金水一个人坐在那里。

——海瑞见郑泌昌第一句话便硬生生地推卸了,也不动气,只对那书办:“记录在案。”

那书办飞快地记录。

海瑞:“高翰文是奉谁的命令去抄沈一石的家的?”

郑泌昌:“当然是巡抚衙门和按察使衙门的命令。”

海瑞:“记录。”

那书办立刻记录。

海瑞:“高翰文抄了家没有向巡抚衙门和按察使衙门禀报结果吗?”

郑泌昌沉默了。

海瑞:“回话。”

郑泌昌:“禀报了。”

海瑞:“是口头禀报还是书文禀报?”

郑泌昌:“是口头禀报。”

海瑞:“是向巡抚和按察使禀报的吗?”

郑泌昌声音低了许多:“是。”

海瑞:“大声点。”

郑泌昌:“是。”

海瑞:“记录。”

那书办一直在记录。

海瑞:“高翰文抄没沈一石的家产既向你和按察使禀报了,你刚才为什么说不清楚?”

郑泌昌:“因是口头禀报,他说的本就不清楚。”

“你们是凭什么去抄沈一石家产的!”海瑞提高了声调。

郑泌昌:“圣旨。”

“奉旨抄家,你们难道不要给朝廷回话吗!难道皇上问你抄家的结果,你也说不清楚吗!”海瑞终于严厉起来,紧接着对那书办,“把我的问话记录在案!”

——杨金水的身子倏地坐直了,侧耳等听着下面郑泌昌的回话。

两个锦衣卫这时对望了一下目光,显然也对隔壁那个海瑞的问话关注起来。

——郑泌昌慢慢望向海瑞:“海大人这样问,革员自然无话可说。可当时实情就是这样。时间隔这么久了,我也上年纪了,记不起了。”

海瑞:“六天前的事你记不记得起?你自己亲自跟人家谈的事记不记得起?”

郑泌昌一怔,没有回话。

海瑞:“回话!”

郑泌昌:“那应该记得。”

海瑞:“记录在案。”

书办立刻记了。

海瑞:“六天前,你和何茂才将沈一石家产卖给了徽商,当时沈一石的家产是多少?你们又是怎么作价卖给那些徽商的?记录在案!”

郑泌昌并不慌张:“海大人,圣旨上应该没有问我这件事吧?”

海瑞这时紧紧地盯住郑泌昌,眼中也慢慢闪出光来:“你的意思是皇上叫你把沈一石的家产卖给徽商的!”

——杨金水那张脸立刻比死人还难看了,倏地站了起来,望向两个锦衣卫。

两个锦衣卫此时却十分冷静,坐在那里一动没动。

隔壁传来了郑泌昌的声音:“我没有这样说。”

杨金水站在那里也一动不动了。

——海瑞:“那圣旨上怎么会有问这句话的旨意!圣旨叫我们抄没沈一石的家产充归国库,你却把沈一石的家产卖给了别人。皇上事先知道你们敢如此胆大妄为吗!”

郑泌昌:“皇上自然不知道这件事。可我们也没有把卖沈一石家产的钱拿到自己家去。”

海瑞:“到哪里去了?”

郑泌昌:“我已是革员,海大人现在应该去问接任的巡抚。”

海瑞:“圣旨现在是叫我问你!沈一石的家产一分一厘都要充归国库!你们却把它卖了,交不出来,我现在就可以上疏朝廷,着地方官抄你的老家。你在老家置的那么大宅院那么多田地,都要抵没沈一石的家产充归国库。”

郑泌昌:“卖沈一石的家产我没有拿一分一厘,朝廷自有明断。”

海瑞:“那好。那我就上疏朝廷,同时行文都察院大理寺和户部,让朝廷有司衙门都给我一个明断,沈一石的家产到底该不该追缴回来充归国库。”

——也不是害怕,大约是外暑内火交攻,杨金水突然眼前一黑,站在那里便晃了起来。锦衣卫那头何等敏捷,一个箭步便无声地跃了过去,一把扶住了他。

杨金水的脸白得像纸,这么热偏又没有一滴汗。锦衣卫那头立刻伸出拇指掐住了他的人中。杨金水的眼慢慢睁开了。锦衣卫那头便示意他走。

杨金水举起一只手,强自镇定,自己慢慢又坐下了。

锦衣卫那头向另一个锦衣卫递过一个眼色,那个锦衣卫搬过来一把椅子放在杨金水身旁,锦衣卫那头挨着他坐下了。

——郑泌昌这时的脸也白了,汗涔涔下:“海大人……”

海瑞:“我不问你了。把口供拿过来,让他画押。”

郑泌昌:“我还有话说……”

海瑞只望着他。

郑泌昌:“卖沈一石的家产我没有拿一分一厘……”

海瑞:“这一句不必记录。画押!”

那书办把口供拿了过来,将笔向郑泌昌一递。

郑泌昌却不接。

海瑞的眼中终于露出了杀气:“《大明律》第五款第二条,罪犯不在口供画押者,立杖四十!”

郑泌昌接过了笔,在口供上画押,手却使不上劲。

海瑞对那书办:“扶他到案边画押。”

——杨金水几时受过这样的罪,三伏的天,门窗紧闭,心里又在翻滚着,偏不出汗,只觉得一阵阵烦热,伸手去摸,因平时从不带扇,都是随时有人替他扇着,因此一把扇子也没有。

坐在旁边的锦衣卫那头看出了,他们也是不带扇的人,倒不是有人替他们扇,而是从来耐寒耐热,这时他便用右手抓住了盖膝的短袍下摆上下扇动起来,风居然比扇子还大。杨金水向他投过一丝示谢的目光。

隔壁又传来了海瑞的声音:“这里没你的座,把椅子撤了。”

杨金水知道,这是提审何茂才了。

——海瑞已经坐回到大案前,那书办便挪在大案的侧端坐着记录。

何茂才树杈似的杵在那里,那股气顿时冒了出来:“海大人,赵中丞审我都有一把椅子。刚才郑泌昌也有椅子,同样的案子,你凭什么让我站着受审?”

海瑞:“凭你作恶多端,恶贯满盈!”

何茂才脸色变了:“圣旨都没有这样说我,海大人有什么证据如此谤我?”

海瑞:“我问你,今年五月新安江九个县的大堤是怎样同时决口的!”

何茂才一惊,但很快便咬定了牙:“那时上面有总督巡抚和布政使,河道衙门也不归我管,我怎么知道?”

海瑞:“可决堤之前整个大堤上都是你臬司衙门派的兵!你怎么解释?记录在案。”

书办飞快地记录。

何茂才被问住了,也就一会儿,立刻辩道:“上面叫我派兵,我当然派兵。”

海瑞:“你说的这个上面是谁?”

何茂才又被问住了。

海瑞:“回话!”

何茂才躲不过去了,答道:“河道衙门归谁管这个上面就是谁。”

海瑞:“河道衙门的监管是宫里派的李玄,李玄暂归江南织造局管。你说的这个上面难道是江南织造局?记录在案。”

——这一回不只是杨金水脸色变了,两个锦衣卫脸色也变了。

杨金水再也按捺不住,扶着椅子的把手倏地便要站起,锦衣卫那头轻轻按住了他。

杨金水做了个叫他们过去干预的手势,锦衣卫那头凑近他耳边,用气声说道:“他有圣旨。”

杨金水的目光一下子虚了,坐在那里发怔。

——何茂才哪里敢回这个话,低着头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海瑞:“你不敢回话了?”接着转对书办:“那就把我的话记录在案。”

书办一直就提着那支笔,这时重点了下头。

海瑞:“据查,原杭州知府马宁远,原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在端午汛到来之前便带着你臬司衙门的官兵守在九县每个闸口,五月初三汛潮上涨,九个闸口同时决堤,你的官兵一夜之间全部撤回。胡部堂和戚继光的官兵这时才赶到堤上,在淳安和建德分洪。一夜之间,整个淳安半个建德全在洪水之中,死亡百姓三千余人,无家可归三十余万!你的罪孽,你背后那些人的罪孽,如洪水滔天!我不审你,朝廷不审你,上天也要收你!收你背后那些人!”

说到这里海瑞从胸腔发出的声音如黄钟大吕,在整个房间嗡嗡回响!

那个记录的书办手都有些发抖了,竭力镇定记录下去。

何茂才的头低得更下了,胸腹在喘着气。

海瑞:“我问你,你们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让百姓把田地贱卖给沈一石!”

何茂才抬起了头:“沈、沈一石是给织造局当差的,有本事你问织造局去!”

海瑞终于逼出了他这句话,立刻对书办:“记录在案!”

——锦衣卫那头倏地站起了,向门边走去,另一个锦衣卫也倏地站起了,开了门二人大步走了出去。

杨金水这时直坐在椅子上发愣。

——敲门声响了,海瑞的目光一闪,慢慢望向那条门。

书办转过头望着海瑞,海瑞似乎早已料到,对书办:“开门吧。”

书办连忙走了过去,把门打开,立刻又闪到一边弯下了腰。锦衣卫那头带着另一个锦衣卫慢慢走进来了。

海瑞也慢慢站起了。

锦衣卫那头向海瑞一拱手:“请问是不是海知县?”

海瑞:“我就是。请问贵价。”

锦衣卫那头从腰间拿出了腰牌亮了一下:“北镇抚司的,奉上谕和赵中丞海知县王知县会同办案。”

海瑞:“那好,请坐,我们一起审讯钦犯。”

锦衣卫那头:“今晚不审了。主审官赵中丞有部署,明天上午我们一起审讯钦犯。”说着他径自向另一个锦衣卫摆了下头。

那个锦衣卫对何茂才:“你走吧。”

“慢。”海瑞叫住了何茂才,“画押。”

那个锦衣卫依然示意何茂才走,何茂才向门口走去。

“站住!”海瑞喝住了他,“我是奉旨审案,画押!”

那书办只得拿着口供和笔走过去了,递给何茂才。

何茂才又望向两个锦衣卫,两个锦衣卫也不好吭声了。

何茂才只得接过笔画了押。

好像是早在意料之中,已是半夜了,赵贞吉还在堆积如山的案卷前,与其说是在审阅案卷,不如说是在等着杨金水。

杨金水是被锦衣卫那头搀着一只胳膊走进来的,后面跟着另一个锦衣卫。

赵贞吉站起了,迎了过去:“都这个时候了,什么事明天不能说?请坐。”

杨金水被搀着坐下了,两个锦衣卫也坐下了,赵贞吉仍然站在签押房的中间。

锦衣卫那头:“赵大人也请坐吧。”

赵贞吉:“坐久了,站一站。各位有话请说就是。”

杨金水望着他:“赵中丞,赵大人,你能不能今天晚上就给朝廷上疏?”

赵贞吉:“上什么疏?”

杨金水:“那个海瑞不能参与审理此案。”

赵贞吉沉吟了一下:“为什么?”

杨金水:“再让他参与,整个大明朝都会被他搅了!”

赵贞吉这时倒坐下了:“他都干了些什么了?杨公公告诉我。”

杨金水:“私自审案,而且有意把案子往宫里扯!你调他今天晚上审的案卷看看,他不是在审郑泌昌、何茂才,是在审织造局,审宫里的事!”

赵贞吉又沉吟了片刻:“我明天可以调案卷看。”

“不能等明天了!”杨金水这时特别蛮横,“你今晚就得立刻上疏,免去他陪审官的职位。”

“这我不能。”赵贞吉立刻否定了他,“我、海瑞、王用汲都是皇上钦点的问案官。除非他们有偏袒钦犯、徇私舞弊的行为我才能参奏。这个时候要我参奏他,我没有理由。朝廷那么多人,还有裕王,都不会答应。”

这话掷地有声,杨金水被憋在那里,好久才慢慢望向了两个锦衣卫。

锦衣卫那头:“杨公公,赵中丞说的是理。”

“那就让他这样搅下去!”杨金水撑着椅子站起了,“搅到了老祖宗头上,甚至搅到了皇上头上,是你们担罪还是我担罪!”说到这里他已经在喘气。

赵贞吉和两个锦衣卫都沉默着。

杨金水:“我就是皇上就是老祖宗派到浙江的一条狗!我不能看不住这个家!赵贞吉,你到底上不上疏?”

赵贞吉出奇地平静:“既然这样,杨公公你也可以上疏嘛。”

一句话又把杨金水憋在那里,突然眼睛又发黑了立刻便坐在椅子上。

这回是另一个锦衣卫过去了,扶住了他。

锦衣卫那头也给赵贞吉递过了一个眼色,示意不要再争辩。

赵贞吉:“杨公公身子不适,还是回府先歇着吧。”

杨金水眼睛半睁半闭:“你不参海瑞也行……那就叫郑泌昌、何茂才去见阎王……”

赵贞吉目光一闪,两个锦衣卫也飞快地对望了一眼。

杨金水喘着气:“这两个祸水不能再留,再留着他们就会亵渎皇上的圣名!不能留……不能再留着他们……叫他们自己在牢里了断了……”说到这里他目光昏昏地望向赵贞吉和两个锦衣卫。

这是已经发病了,锦衣卫那头和赵贞吉交换了一个目光,然后过去半扶半抱地搀起了杨金水:“公公放心,我们知道怎么做。你老回去歇着就是。”

杨金水昏昏地望着他:“兹事体大……皇上……记住了皇上……”

锦衣卫那头:“记住了。”

杨金水:“今晚……就在今晚,要记住了……”

锦衣卫那头:“记住了。”答着他又望向赵贞吉:“安排人送公公回去吧。”

赵贞吉点了下头:“来人。”

当值的书办立刻进来了。

赵贞吉:“用软轿送杨公公回织造局。”

当值书办:“晓得。”答着立刻过去躬下了腰,那个锦衣卫把杨金水扶着贴在他背上。

当值书办背着杨金水走了出去。

两个锦衣卫留下了,一齐望着赵贞吉。

赵贞吉也望着他们:“二位钦差,你们说怎么办?”

锦衣卫那头:“难办。”

赵贞吉:“难办也得办。二位是宫里直接派来的,办这样的事有阅历,你们应该替我出个主意。”

锦衣卫那头:“郑泌昌、何茂才是不能留了。”

赵贞吉:“杀他灭口?”

锦衣卫那头:“两个这么大的钦犯谁敢杀人灭口。我说的不能留,是不能留在浙江了。”

赵贞吉望着他。

锦衣卫那头:“赵中丞点一队兵,我们也派两个弟兄,连夜把他们槛送京师。”

赵贞吉又想了想,毅然答道:“我不能这样做。圣旨是叫我审他们,没有叫我把他们槛送京师。”

锦衣卫那头:“那要是真出现杨公公担心的结果,赵大人,那时我们都交不了差。”

赵贞吉:“我可以把他们另外拘押在一个地方,这几天暂不审问。二位可以立刻把情形急递呈报宫里。朝廷有旨意,我才能把他们槛送京师。”

两个锦衣卫用目光商量了稍顷,锦衣卫那头:“那好。我们今晚就向宫里呈急递。赵大人不能让那个海瑞再审讯钦犯。”

好好的出去,却被抬着回来,一时间随从太监和那四个太监都来了,把杨金水从软轿上平平地抬着,一步一步挪送到那张紫檀大榻上。

胖太监立刻又走到了吊扇绳头前拉起了绳子,四扇吊扇扇动起来。

“风!”杨金水躺在榻上睁开了眼,奇怪地只说着这一个字,“风,风……”

胖太监把动作加快了,四扇吊扇扇起的风更大了。

杨金水两眼睁得好大,偏又说不出其它话来,依然只说着:“风……”

随从太监立刻明白了,对胖太监:“停了!干爹怕风。”

胖太监连忙撒手,果然杨金水平静些了。

高太监悄悄在随从太监耳边说道:“师兄,请郎中吧?”

这句话杨金水偏听到了,听到后自己也能说出话来了:“想我死吗?”

几个太监都是一愣,吓得全无了主张。还是那个随从太监凑了过去:“干爹,儿子们都想你老活一百岁呢。”

杨金水两眼却望着上方:“想把我也拖进去死,我且死不了呢!”

几个太监面面相觑,然后又都望向了随从太监。

随从太监已看出他神志有些不清了,凑上去带着念咒般的声调说道:“想我们死的人还没生下来呢。咱干爹是老祖宗的人是万岁爷的人,诸神呵护,且不怕呢。”

杨金水两眼慢慢从上方移过来望向了随从太监,非常赏识地:“说得好!还有,你就是我的护国大将军。还有他们,都是总兵参将!”

这是真疯了。几个太监又害怕,又有些兴奋,一个个纷纷点头:“干爹说得对!我们都是干爹护驾的将军。”

随从太监贴在他耳边:“干爹,有我们护驾,你老且安心睡一觉。好不好?”

杨金水像是在点头,眼睛慢慢闭上了。

那四个太监都没了主意,又不敢走,全望着随从太监。

随从太监向他们招了一下,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四个太监都像猫一样走到门边。

随从太监十分轻声地对那个高个子太监:“你,立刻去敬一堂把陈大夫请来。”

高个子太监点了下头,几步便消失在门外。

随从太监又对着另外三个太监,没再说话,只是望着一个人指着一个地方,再望着一个人指着另一个地方。

三个太监蹑手蹑脚走到他指定的地方站好了。

随从太监自己走到杨金水的榻边,在大榻底下那条紫檀踏凳上坐了下来。

天亮前,外面格外的黑,热了好些天,这时偏起风了,从门外,从窗外刮了进来。

随从太监连忙用手势叫两个太监去关门窗。

“死了!”突然杨金水叫了一声。把几个太监吓得都是一跳。

“死了!可死了!”杨金水坐了起来,两眼昏昏地四处张望。

随从太监连忙捏着他一只手:“没有谁死。干爹,没有谁死。”

“死了!”杨金水盯着他,“郑泌昌、何茂才全死了!”

随从太监一愣,不知如何答话了。

杨金水死死地盯着他:“刚才,就是刚才,他们都来了……你就没看见?”

随从太监有些明白了,只好糊弄答道:“好像是……你们都看见了吗?”

那个瘦太监有些机灵:“我看见了,在门口不敢进来……”

杨金水的目光转盯向了他,接着又昏昏地望着门:“不对,进来了,就站在我面前……”

随从太监只好唬到底了:“是。来了,被儿子们赶出去了。”

“赶得好,赶得好!给我都赶出去!”杨金水把随从太监的手捏得好紧。

随从太监:“是!干爹放心,来一个儿子们赶一个!”边说边扶着他又躺下。

杨金水:“不怕,不怕。我们怕过谁……”

躺在那里说这句话时他的眼睛睁得好大!让旁边的太监看着心里发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