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猛虎以誓就此陨落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包星之穿越三国!
这个送信的人带了500名士兵,杀出了孙坚的重重包围圈,朝着襄阳郊外一个叫岘山的地方跑去了。
孙坚马上带了30个人追了上去。可是他没想到,自己中计了。刘表的人埋伏在岘山的树林子里边,就等着孙坚来追呢。孙坚中了埋伏,被乱箭、滚石击毙,死的时候年仅37岁。
他的尸体也被刘表的士兵抢走了。但孙坚的部下也活捉了刘表手下的一个将领,孙坚的长子孙策就跟刘表提出,要拿这个将领把他父亲孙坚的遗体换回来。
刘表手下的谋士劝他说,这有什么好交换的呢!应该趁这个机会把江东给夺过来。但刘表坚决不同意,他把孙坚的尸体用棺材装好了,把自己的那位将领给换回来了。这么看来,刘表这个人还是蛮讲仁义的。而孙坚攻打刘表,确实不是明智的事情,他听不进部下和亲人的劝告,一意孤行,结果落了一个悲惨的下场。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孙坚的死,好像早就被安排好了一样?你应该还记得,我反复提醒过你,要留意孙坚窝藏传国玺的时候,曾经发过两次毒誓。
他跟人说,他如果窝藏了传国玺,就不得善终,要死于乱箭之下。结果你看,现在他果然应了这个毒誓,自己把自己给咒死了。
其实,在孙坚故事的原始素材里,窝藏传国玺和被乱箭射死这两个情节都有,但并没有他发毒誓这个情节。这个情节应该是罗贯中后来加进去的。
加进去以后,他又在孙坚窝藏传国玺、发毒誓和被乱箭射死这三件事之间,建立起了因果联系。
作者这么做,无非是想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撒谎、发毒誓,最后是要遭报应的。这里边就体现了很深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人是很重视说话要算数的,孔子就说过“言必信,行必果”。
《庄子》这部书里边也讲过一个故事,叫“尾生抱柱”。这个尾生就是一个特别守信用的人,有一次,他跟一个女子约定在桥洞下边见面。这时河水突然暴涨,尾生为了等待女子的到来,抱住桥柱不愿意上岸,结果就被淹死在桥洞下边了。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人把自己的诺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更何况孙坚发的还是毒誓,毒誓可是分量最重的诺言,是必须要兑现的。
我猜啊,作者很可能是看到生活里边有不少人,随随便便拿谎言当誓言,实在是深恶痛绝,所以就在小说里边,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让孙坚为他的毒誓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也是明清小说的一个特点,明清小说,总是喜欢用故事做道德说教。孙坚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我们抛开道德说教不谈,孙坚之死还给了我们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历史发展有时有很大的偶然性。孙坚这么勇猛的统帅,竟然年纪轻轻就意外地死了,这就是一种偶然性。如果孙坚当时不带人去追赶送信的人,他可能就不会死。如果他不死,三国的历史是不是就要改写呢?
好了,这次我们讲了孙坚在袁术的怂恿下进攻刘表,结果被乱箭射死了,应了他之前发下的毒誓。
孙坚死了,袁术可能会有点失落,因为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他还得自己去对付刘表和袁绍。
那么会不会有人为孙坚的死感到幸灾乐祸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一次再来讲吧。你也可以在评论区,说一说你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