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死于鄂地三苗国之手的大禹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水墨鄂州!
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三苗集团处于强盛时期,据有关历史记载当时其势力范围已经遍及今天的湖北境内全境,及江西和湖南岳阳一带,甚至一度大力向北扩张占据了华夏族居住的河南地区。
也有史料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也就是说三苗势力处于江南,在洞庭湖和彭蠡之间。历史释义: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西南一里,南与青草湖连。彭蠡,湖名,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后世发掘的大量屈家岭文化遗址来看,农业生产是三苗势力的主要经济活动,可能当时已普遍种植水稻,有一首黔北苗族《芦笙古歌》是这样唱的:“从前,黄河十二岔,我们苗家十二支,六支住在银大坝,六支住在金大坝??????天不热,地不寒,雨不多,水平静,山青翠。庄稼若箐林,牛羊布满山,苗家有吃又有穿。”从这首苗歌里可以看出四千年前居住在鄂地三苗族人生活是相当安逸和幸福的。
而这个时期,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却在中原大地上因权利斗争分崩离析,各自为政,比如以尧为领袖,以晋西南襄汾、永济为中心的陶唐氏;以舜为领袖,以豫东上蔡、淮阳为中心的有虞氏;以禹为领袖,以豫中禹州、登封为中心的夏后氏,以及其他依附于这三大势力的其它大小部族联合体,它们都已成为发展阶段不同的酋邦,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天下万国”时代。
特别是有一点非常重要,当时尽管尧舜禹都是华夏族的后裔,但并不都是与黄帝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后裔,因此很多以黄帝后裔自称的氏族根本就不听从天下共主领导和调遣。尤其是,当有着雄心壮志的禹以83岁的高龄于公元前2029左右登上帝位之后,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就急需通过对外用兵作战树立一下自己威信和地位。
加上,当时虽然大禹继承帝舜的天子之位成为天下共主,但作为三苗势力的头领驩兜真心有不服,且依然作乱不断侵犯华夏部落控制汉水流域一带,另外舜帝一族的遗民也盘踞在荆蛮汉水一带对夏族不是那么友好,大禹认为两个生活于长江流域的部族对自己的统治随时起着威胁作用,想要自己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就必须解除腋下之患。
正好,其时天公作美!大禹刚就任就遇到的天灾水患和地震,搞得人性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于是,聪明的禹及其智囊团队便利用这个机会煽风点火便将灾难的发生归罪于三苗不恭敬神灵所致,然后还装神弄鬼称其在神庙接受了祖神颛顼的命令,要去攻伐三苗。并在出发之前进行了宏大的誓师大会,将这次攻三苗之战定义为“替天行道、代天行罚”。
《尚书·大禹谟》记载了大禹出师三苗的誓词:“济济多士,咸听朕命,蠡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关于这段出师誓词,用今天白话文来说,即是:“众位将士,你们都听我说:不是我小子敢横行作乱,而是苗民一直都在蠢动,所以上天要对他们降下惩罚,现在就由我率领着众部落的勇士们前去讨伐他们!”这可能是中华历史上第一篇战前动员。
誓词中列举了三苗的所谓罪状:“愚蠢无知、昏迷不敬、侮漫王室、自以为是、违逆正道、败德坏政。”这都是一些诋毁不实之词,只是对其讨伐三苗和虞舜的借口而已。
史籍记载,为了安定南疆、统一江汉,禹通过丹江、汉江航运,南下荆蛮鄂地,陈师于三苗之国,刚入鄂地大禹并没有急着对三苗国发动进攻,而是像跟舜帝一样用德行来感化他们,于是便在当时鄂地的一个叫做大悟安营扎寨驻了下来,至今湖北大悟县吕王镇(禹王镇)这里有一座石头堆砌而成的禹王古城存在,禹王城遗址面积50万平方米,文化层最厚处遗物。
大禹在三苗的势力范围之内搞这么大的动作,三苗族的首领和虞舜的遗民不可能不知道,于是当时的首领驩兜便牵头乘机带领兵过江,与没有准备好的大禹打了一场偷袭战,这一战使得大禹出师不利不敌三苗,便一路沿江汉平原向北撤退,通过走古随枣走廊,一路进入南阳盆地。
于是,南阳成为了夏后氏进入中原的第一个基地。根据是《史记.货值列传》记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
然而,在撤退的过程中大禹因年事已高,加上舟车劳顿,经不起折腾的大禹便不幸在中途处去世,这就为后来为什么夏族要对三苗族斩尽杀绝埋下了伏笔。
这里有一点笔者要谈一点自己见解,根据笔者研究觉得大禹和禹应该不是同一个人,有可能是年龄相差很大的兄弟两人,也有可能是存在父子关系两人,因为夏族与三苗国的战争前后持续了近七十年,大禹登基称帝成为天下共主年龄已达83岁高龄,按道理大禹没有活到150多岁的可能,加上当时姓氏习俗,和大禹的父亲鲧生大禹年龄及民间故事传说,禹有可能是大禹的儿子。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正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就解释得通了,后来禹要对三苗族进行烧杀抢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