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十字路口(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唯有岁月不回头!
一个更热情更短暂的夏天开始了。这些炎热白日虽然漫长,却如旗帜般燃烧,在熊熊火焰中消逝。短暂潮湿的月夜连着短暂潮湿的雨夜,一如梦境倏忽幻化,激荡着一周周的光华。
——赫尔曼黑塞《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
走出考场的时候,雨已经停了。
宜田位于长三角丘陵地带,每年六月,这里总能享受强对流之下的风卷云动与电闪雷鸣,以及东南沿海的台风边缘卷带而来的充足雨水。因此,高考两日,本已紧张过度的考生与家长还要面对狂风骤雨之下的不安与焦虑。
这场被视作人生走向转折点的考试,这个每年度的社会焦点、舆论中心事件,这两天里程碑一样的日子,多年后在若乔记忆里的痕迹又浅又淡。她通过努力回想能够抵达的印象竟只是连天大雨、英语考场上自己湿透的鞋袜,以及一丝真实的感激。
然而她的感激却无所指向。隐约之中,她觉得可能在某个遥远的高处,存在一个未知的神明;又或许,是她有着血缘纽带的祖先,在这关乎她人生轨迹的关键时刻,动用了某些能量,从大局处做了一些有利于她的改变。
比如,根据往年规律推测,这一年数学与理综本应难度增加,实际却打破常规地偏于简单。反而,语文作文和英语阅读理解超出所有预测、判断,让老师大跌眼镜、让考生目瞪口呆。
就这样,沈若乔的高考成绩成了她学理科以来的最好成绩,七中排名八十位,在全省七十七万考生中进入前一万名。原本想着在省内一个二本院校“了此残生”或者重新振作复读一年的她,如今可以再次拿起那本承载了她的斗志、焦虑与失落的《高校与专业选择指南》,让筹划的思绪飞到一线城市、飞到热门专业。沈若乔这才发现,没有足够的分数撑腰,她连被某些问题困扰的资格都没有。
若乔的成绩让家人惊喜,对她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平稳发挥、成为全省文科第七名、宜田文科状元、创造十年来七中文科最佳成绩的沈依乔。直到沈依乔的名字出现在学校的喜报、横幅、宜田各大报纸上,直到水木、燕园、光华甚至境外的湾区大学的招生电话打到家里来,大家才意识到,依乔考了个非一般的好成绩。
分数是一个刚性资本。依乔的资本让她只需要在屈指可数的顶尖高校之中做选择,不用去理会分目繁多的招生大会。不过,她依然陪着若乔和妈妈去了省城自在湖。
自在湖公园位于省城中心,是全省面积最大、设施最全、历史最悠久的人民公园,是依乔若乔小时候最向往的儿童乐园。那里嘎吱嘎吱响的旋转木马、五角钱一根的棉花糖和五颜六色的氢气球是她们童年的欲望制高点。
七月末,自在湖在百年古树的隐蔽下沉静清凉,啾啾蝉鸣不绝于耳。每年这个时候,全国各大高校的招生人员都会聚集在公园的林荫大道上,一组组摊位、一面面彩旗、一个个校徽和一张张横幅将天南地北的学校连接织就在一起,像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集市。高考成绩此时此刻成了一种通货——那个数字的大小,决定他们选择的自由度。
京沪、苏浙、广深——这三大区域最具吸引力,拥有高分的孩子都尽己所能飞去那里。其实,省内也有几所很不错的高校,只是受限于区域发展,近年来录取分数线一直不高,比如省城工业大学。工大的一个校区就挨着自在湖公园,管理学院的一位年轻男老师刚从这里毕业,便加入了招生大军,陪着若乔母女在摊位前一棵苍劲的老槐树下站了很久,不断介绍着工业工程专业的前景以及和若乔的适配度。
沈妈妈从没考虑过工大。曾经,她看着在数理化折磨下的若乔疲惫又憔悴,心疼不已,想着如果若乔能顺利考进省内一所二类本科,学一个实打实的专业——比如会计,毕业之后找一个实打实的工作——比如会计——她就心满意足了。再往前看,曾经的曾经,没分科的时候,沈妈妈看若乔如同看依乔一样,伶俐聪颖、不分伯仲,定会都有好前程。所以,不管曾经有多远,工大这个不高不低的选择从来没有进入沈妈妈的考量之中。
沈若乔听着那位青年老师说着“产业链升级”“工业智能化”“智慧生产线”这类陌生新鲜却又丝毫不能引起她关注的词汇,觉得自己今后的人生跟它们怎么都扯不上关系。一想到自己穿着防尘工装、带着面罩坐在某不知名小城市某个工厂的流水线旁,沈若乔似乎已经感受到那工业的废尘迷住了自己看向未来的双眼。
她心中对工业工程没有成见,换成一个医生、或者是沈妈妈心心念念的会计在她面前介绍自己的专业与行业,沈若乔依然会是这般心如止水——因为,她实在是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加看不远那在依乔心中清晰可见的美丽人生。
依乔本不想去自在湖,她也不需要去,甚至连那仅有的几所高校的招生电话她都不想听——她早已做好了决定,她要去水木,和萧梓舟在一起。
打着陪同若乔和妈妈的名义,依乔还是来到了省城,但她途中省图书馆早早下车,丢下若乔母女急急地奔向了七楼展厅。在这里,萧梓舟作为保送生代表,要和省文理科状元一起,在现场、同时通过广播和电视,向全省学子分享他们的学习与考试经验——那是省教育局和广电总台每年的固定动作,是高考成绩公布后,社会目光的又一个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