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唯有岁月不回头 > 第七章:原生集体(一)

第七章:原生集体(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唯有岁月不回头!

正如依乔所言,两姐妹从小热爱音乐,歌声悠扬,是学校的文艺明星。六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带姐妹俩去了宜田市少年宫,一个报了钢琴班,一个报了小提琴班。在不懂事的年纪,姐妹二人都曾扬言今后非音乐家不当。然而,艺术的学习之路需得重金铺就,尤其在宜田这样的小城市,资源难得,两姐妹的技艺在同学中算得上优秀,但在省城比赛中,她们才见识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她们知道,想要更进一步,必须向省城乃至省外更高级别的城市求学,而这些支出则远远超出了家庭可承受范围。于是,中考前,依乔和若乔先后停下了音乐课程,虽然不舍,但是对于爸爸妈妈多年来实打实的支持与付出,她们已很是感激。

依乔认为,选择高考对她而言已经属于退而求其次,而对于更加世俗的工作、职业,她更是没做什么思考。她只是模糊地希望,今后与自己相伴的,是一份文艺的、浪漫的、美丽的同时对自己不造成太多约束的事业。

文理分科时,依乔举棋不定,在若乔的怂恿下选择理科后,她更加动摇了——辛辛苦苦地学理科,日后高考如果选个文科专业岂非是自寻弯路?学了理科,大学也就应该读一个理工科专业,可是想到读大学后还要继续学数学和物理,依乔便觉得喘不过气来。扪心自问,什么经济管理,什么科学研究,什么架桥梁修铁路……都是好事情,可她都不喜欢。

可以说,高二一整年,依乔的心始终半信半疑地在前进中斗争。物理课上老师讲到卡文迪许,依乔想到的是剑桥史;讲到量子物理蓬勃发展的时期,依乔想到的是二战史……终于,在第无数次的物理课走神之后,她决定学文科。

高二升高三短暂的十天暑假,没有了理科大量的习题作业,依乔大多数时间都倚在窗前,回味自己弃理从文的决定。

其实自己和若乔学文科才是理所应当的事,但为何选择理科呢?真的都是因为大家口中的原因吗?

都是,又都不是。

那一个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真正留她们在理科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的高一(10)班,现在的高二理(5)班——她们的原生集体。

七中教学楼中间有道平坦、高大、宽阔的楼梯,将这座横趴在宽广校园正中的长方体“巨兽”分成东西两部分。文理科教室分列两侧,中间一条长长的走廊,分布着教职工办公室、教研室和图书角。这条长长的走廊像是一条时空分界线,一边是紧张有序、竞争友好的理科世界,另一边是或多或少流露出无奈与困惑的文科空间。

转学文科对依乔而言是一种退守,也是对自我的宽恕。楼梯转角向左,依乔觉得连空气都变得清新可口了许多。然而,获得这份救赎般的轻松也并非没有代价——离开原生班级唯一美中不足的事。

高二分科后,一部分同学选择文科,被分到别的班,高一(10)班又加入了萧梓舟、江盛等人,变成了理(5)班,班主任是依然是语文老师柏常青。章晓菀、许楠、付青青从高一开始便与两姐妹同班,几人甚是要好。章晓菀是偏科型,在理科方面很有钻研精神,是竞赛班的培养对象,而对文科却完全没有兴趣;付青青的父亲是七中的化学老师付忠一,许楠则是文理相当、不偏不倚的类型——七中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他们跟随七中的整体风格,没有犹豫地选择了理科。

班主任柏常青,才刚三十岁,已经是宜田有名的班主任老师。柏常青从宜田市郊区农村考上省城师范大学,在他大四的时候,时任七中校长到师范大学选人,一眼相中了他,毕业证都不要直接让他来七中工作,上任就是班主任,带的学生比自己小不了几岁。工作十来年,柏老师成家立业、结婚生女,评上了高级职称、带出过高考状元,还利用闲暇时间发表了近百篇报刊文章,成了七中乃至整个宜田市的明星教师。

柏常青生就一副书生相——皮肤干净白皙,金丝眼镜清爽地反射着深沉儒雅之光。他不苟言笑,对班级和教务琐事反应似乎很迟钝,经常以“哦”“行了”“知道了”作答。而事实上,他对班里的每一名学生都十分了解。他几乎不说重话,但他带的班级纪律最好、平均成绩也一直位于学校前列;他不轻易表扬,在他眼中似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与“坏孩子”,只有六十来个来个家境迥异、性格不一、五彩缤纷的少男少女。依乔临近高三突然决定转学文科,柏常青似乎早有预料,静静地告诉依乔说,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帮助她落实了转班手续。

还有柏老师带领的理(5)班的同学们。

宜田是个人口大市,下属一区五县,每年有两万多人参加中考,排名一千名以内的学生,大多数都来了七中。此外,几年前为了充实收入来源、分享师资力量,七中开始计划外招生,中考没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或是异地考生,每人每年比计划内学生多交三千元“学籍费”,即可成为七中学子。最初这样的计划外名额每年设立一百名,可报名的人实在太多,各位家长动用的关系几乎覆盖了整个宜田市政府,于是七中把名额放开至一百五十名,最终迫于形势扩充到两百名。计划外学生的加入让七中的财政资源一下子充实了很多,各项建设与采买都能顺利开展起来。好在,就算金钱诱惑在前,校方依然能够保持头脑清醒。为了保证七中的生源品质与教学质量,即便校长招生季每天依然会接到来自这个局长那个主任的推荐电话,七中每年计划外名额还是定在了两百名。

就这样,七中汇集了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来自中规中矩的家庭,凭借着优秀的中考成绩来到七中,成为中规中矩的大多数。一小部分,比如萧梓舟、章晓菀、张致、江盛,也包括沈家两姐妹,成绩优异,头带“好学生”光环来到七中。另外一部分,比如王向天、陈方圆、丁有仁——或是有开厂子的爸爸,或是有局长舅舅,再或是有老市长爷爷,为数不多,却名声在外。还有一部分,比如刘伶俐、李群超、王爱娣——他们来自宜田市下属乡镇,平日里默默无闻,可细问起来会发现,他们当中,有的是村里第一个考进宜田七中的女孩子,有的若不是初中老师苦心劝解,现在可能已经随着亲戚外出打工,有的课余时间还需要帮陪读的奶奶回收塑料瓶……

就是这些来自宜田四面八方的孩子,自信的、迷茫的、天真的、惶恐的……在因缘际会的牵引下,在柏常青的塑造下,形成了一个严谨、有序、活泼、有生命力的集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