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朱棣重生土木堡 > 第二百五十二章:财阀

第二百五十二章:财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朱棣重生土木堡!

敢把物价涨到十倍以上的,背景全都不简单。

既然敢涨到这么夸张的地步,那就说明了一件事,他们根本不怕你户部去查,因为户部最大不过区区尚书。

户部再牛,敢查各地商会会长吗?

督办官员无论怎么选,还是要到户部之中去选,户部尚书金廉也就是个正二品,督办官员就得在正二品职衔以下了。

就算是户部左侍郎,户部的二把手亲自下去,听说要查一地商会的会长东家,那也要直接瘫软在地。

尤其是济宁、苏州、杭州、南京,这些富庶地区的商会会长,哪一个不是家财万贯,没点底蕴和实力是根本坐不到那个位置上的。

这些人在大明发迹已经很久了,有些甚至能追朔到元朝。

这么长的时间,上到满朝文武下到地方官吏,乃至王族勋贵,哪一家没受过他们的好处。

除此以外,这些豪绅家族根系也极为庞大,仅是金陵会长万氏一家,旁系就有几十家,有当总兵的,也有在某地干巡抚的。

甚至还有在以前干过六部尚书然后退下来回家养老的,这种人的关系圈子就要另算,这种家族,一般的官员敢动吗?

放眼整个户部,那都不够人家看的!

说要查,传到人家那,只能是让他们笑掉大牙。

所以说,金廉不是不想查,是因为他心里明白,一旦查到这种门阀家族头上,户部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那种级别,不是他们能动的......

就算是金廉铁了心想跟他们杠上,却也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到底怎么样。

如果真要用皇权下去插手,是能压制这些地头蛇,问题是,人家这么大的家族,传承这么多年,是那么好动的吗?

他们是不会坐以待毙的,到时候引起的动荡,可能还不是河南行折亩新法所能比的。

要是万一朱棣实在不想招惹那些人,反手把户部给踹了,金廉到时候的下场,那可就不仅是凄惨二字能形容的了。

区区一个户部尚书,脱离了皇帝,实在不是那些根深蒂固世家的对手。

所以金廉现在就算是有心,也要知道皇帝的想法,所以甩手扔给锦衣卫去办,这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皇帝真想查,锦衣卫也不会干坐着。

听到锦衣卫的大名,就算金陵万氏也够喝一壶的。

锦衣卫中,以卢忠为首的四大千户权势极高,现在在大明的风头甚至已经盖过了东厂,就算是财阀,也不愿意与之为敌。

因为目前为止,景泰一朝的锦衣卫想办谁,还没有办不下来的。

......

户部的第二板斧成效还是很显着的。

首先便是各地区,清吏司都是在规定期限内尽快统计出了当地从前三个月,各种商品及住宿情况的价格。

不上心不行,户部是动不了那些门阀大族,去对付底下的地方官们,那还是绰绰有余的。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一点儿不假。

户部是以公文形式下发,公事也就得公办,要是某地的清吏司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上报任务,户部便可以依据于此撤人换人。

再不济,也可以依据于此将其调任远赴,那滋味也不好受。

其后,户部便依据各地方的价目表,详细厘定了各个物品的平价标准,下发到各地清吏司,要求依此行事。

对于京师,户部以户部右侍郎李贤为首,下派各级官吏是私人,成立了一个督办小组,专事查办京师各个石坊的物价问题。

李贤这个人,也是土木堡之变后幸存的官员之一。

其人是宣德八年的进士出身,在永乐年间就在朱棣跟前展露过头角,只不过朱棣对他没什么印象。

毕竟从洪武年间到永乐年间,经历过的官员多了,朱棣要是每个人都记住那实在也挺难的。

李贤这个人也是以正直闻名,金廉对他很是信任,举荐他作为这次户部的钦差督办官员,朱棣自然没什么好拒绝的理由。

以李贤为首的十四人督办小组在京师成立,详细制定了京城各石坊街区的范围,开始在全城范围内进行估价普查。

第一次普查由于事发突然,很多商贩都遭了殃。

但那些商贩多是无权无势的,有些更是从各地赶来做买卖,见情况不错也就跟着涨价,李贤也知道,元凶并不是他们。

对于这些人,户部在详细勘定了其户籍路引后,便记录在桉,告戒其不能再超过评价标准,轻量处罚后放了回去。

对于涨价三倍以上的,无论其身份是不是穷困,户部都严格依照公文对其进行资金上的处罚。

这还不止,罚款以后,户部另以贪赃罪对这些人进行一段时间的说教,若来自外地,则勒令其归家,在来年一月之前,不得再到京师。

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群体,多半是地方或京师家境有些殷实的商户,这些人并不是因为平时生意不佳才来涨价。

对于这些人,户部一向严惩。

就算其中有些小民为利趋势,将价格涨高到了第二级处罚的标准,户部一样要他们自食恶果,严厉处罚后勒令归家。

在京的,来年三月前则不允许以任何形式做买卖。

前几批抓的人当真不少,户部衙门从来没这么热闹,整天整夜都有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的官差送来贪赃枉法的商贩。

这些人往往有着各种表情,大致十分惊恐,也有许多蛮横无理,仗着自己有后台,便对户部官员不放在眼内的。

但他们这些后台,多半只是一些地方的小豪强,户部毕竟是朝廷六部,职权甚重,其中官员本身也都是外地不小的靠山。

大鱼吃小鱼,自然得心应手。

就是苦了户部这些官员,平时养闲惯了,忽然因为京察大计搞出这么多屁事儿,在不得不办差的同时,也都叫苦连天。

这些人怨声载道,多半是怪罪到了于谦的头上。

如果不是于谦没事找事把六部商量好的名单改了,哪有如今清退补录近九百人官员这种恩科发生?

户部忙的连轴转,官员们个个都累得目不暇接,锦衣卫这边,却也迎来了第一条大鱼。

负责办理鼓楼街的是一名户部郎中,鼓楼街的可都是世家大族“入股”的产业,一个小小郎中,实在没办法怎么样。

就算上报到督办大臣李贤头上,李贤也是直挠头。

鼓楼街实在是个生人勿进的地方,户部去了那,只能是碰一鼻子灰。

当然,大部分还是比较配合,不愿意和朝廷作对,起码面儿上给户部的督办组留有余地,起码冠冕堂皇的答应下来,但事后一点儿不改。

对此,户部束手无策.

更因为一处涉及到苏州大族钱氏的酒楼闹了起来,户部不得不前往北镇抚司,请求锦衣卫介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