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发明家 > 第七十七章 巾帼英雄

第七十七章 巾帼英雄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发明家!

文臣治国,武将安邦,眼下正值乱世,能安邦的武将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明与建虏相比,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军不能战,善战之将也很稀缺。

即便是有,也大多被埋没,甚至被葬送。

幸好,如今的天启帝有着后世灵魂,可以恰如其分的利用后发优势,能够最大限度的任用他最熟知的忠勇良将,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

卢象升便是其一,但这还不够,天启又迅速的看准了曹文诏。

曹文诏之能,丝毫不亚于卢象升,是这个时代难得的忠臣良将。

还有其侄曹变蛟,和曹文诏一起并称大小曹,盛名一时。

二曹皆是忠勇之辈,最终都杀身成仁,誓死不降敌寇,甚是悲壮,每每忆起,都让人为之义愤难平。

曹文诏:万历二十五年生辰,山西大同人,早年在辽东从军,积功升至游击将军。

游击将军是这次天启选拔武将名单的最低标准,所以曹文诏堪堪入选。

当然,如果曹文诏不在名单上,天启也会派人去查找的,这样的名将,即便职位再低,也不能埋没了。

不过,对于天启来说,一个游击将军的军职太低了,无法与曹文诏的能力相匹配。

而辽东那样的地方,一个游击将军短时间内也难以出头,毕竟那里聚集了大明大部分的精兵良将。

而皇太极去年又在宁锦之战中碰壁后,一时间恐怕也不会再发兵攻击关宁锦防线了,曹文诏想升上来就更难。

曹文诏又与卢象升不同,天启无法用相同的方式将他提拔上来,因为曹文诏本是辽军体系的,一个游击将军如果没有得到足够军功就突然升迁,难免会让其他将领心中不服。

而这些军头又是从尸山血海杀出来的,多少有些骄横,连袁崇焕这个辽东巡抚,嫌论功行赏不够,说撂挑子,就撂挑子回家了。

所以,天启不能为了一个人,得罪一群人,只能另想他法。

于是,他直接一道圣旨,下令将曹文诏调到关内,让他率部去镇压农民军。

自陕西关中和渭北发展起来的王二暴乱,已经有大半年了,从陕西肆虐到山西。

两省多次围剿,不但没能将这股流寇扑灭,反而让其越来越壮大,实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因为一些战败的官军溃兵也加入了其中,让形势更加恶化。

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天启记得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好像就是今年从陕西开始造反的,而且同时响应的还不止他这一支,其他人具体是谁,天启一时也想不起来。

但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果不尽快将这些还没有真正凝聚在一起的流寇掐灭在萌芽中,迟早会成为心腹大患。

恰好曹文诏也是剿灭流寇的一把好手,把他从关外调过来正好合适,而且也可以为他积累军功,以便来日重用。

说到剿灭流寇,天启迅速想到了另一人:洪承畴。

虽然此人在正史中是个虚伪的投降派,但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他的剿寇方针很正确:以剿为主,次为抚。

这与崇祯朝大多时候的指导方针是相悖的,所以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打不过就降,找准时机后又复叛,导致朝廷消耗大量精力和钱粮,不但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让流寇的实力不断增长。

正所谓,打虎不死,反受其害。

特别是在此内忧外患之下,绝对不能妇人之仁,所以天启哪怕在心里也同情这些活不下去才造反的农民,但理智告诉他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只有快刀斩乱麻,才能将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

此时的洪承畴刚好在陕西任职,不过是文官,从三品的督粮参政。

天启随即下了一道圣旨,因剿贼不力,将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狠狠的斥责了一番。

要说这武之望,也是响誉后世的医学家,尤其擅长妇科,这在这个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般医者大多也不会专注于这个方向。

其文学造诣也很高,地方治理也取得了不错的政绩,但是军务能力就很一般了,自陕西爆发农民暴动后,就显得力不从心。

可是,身为陕西、甘肃、宁夏三边军务总督,剿灭叛乱本就是职责所在,这么长时间连几千人的农民暴动都没有扑灭,反而让其越来越壮大,天启训斥他也无可厚非。

随即,天启又在圣旨最后下令洪承畴领兵进剿。

突然让一从未领兵打仗的文官去剿贼,并非是天启太过儿戏,因为他记得洪承畴好像是在此后不久就获得了剿贼的机会。

因为成绩不错,随后平步青云,所以现在只不过是稍微提前用他罢了。

不过,除了卢象升和曹文诏外,天启却没有忘记另一个更加重要的武将,而且是巾帼英雄。

大明的巾帼女将,自然非秦良玉莫属了,其麾下的白杆兵,威名比之卢象升的天雄军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白杆兵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而且战绩也更加显赫,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氏一门和其夫家马氏一门之忠勇,完全可以媲美流传后世的杨家将。

就连天启这个堂堂大明皇帝,有时候回想起他们的功绩,都有些为他们感到不值。

因为他们也遭遇到了很多和杨家将一样的不公,而杨家将的故事有不少成分是后世艺术加工的,但发生在秦氏和马氏身上,却是事实。

秦良玉的丈夫,便是因太监陷害而下狱,最终病死狱中。

浑河之战中,白杆兵浴血奋战,斩杀建虏甚众,可是友军却各自打着算盘,隔岸观火而不救,直至白杆兵全军覆没,秦良玉的两位兄长战死。

通过之前的记忆,天启记得大概是天启三年左右,宣抚司土司奢崇明反叛。

秦良玉上了一道奏章,其大意是自己出兵又带粮出战,连战连捷。可是其他朝廷臣将,连贼兵的面都没有见过,只知道整日吹嘘,待真正的面对贼兵时,却望风而逃。

这些人不但不以为耻,反而嫉妒秦良玉战胜了敌人,堕了面子,处处针对,而她还要忍受弟弟战死的悲痛。

这还只是现在已经发生的事情,正史中,在崇祯朝,秦良玉的儿子、儿媳还有几个侄子都先后为大明战死。

最坑的是,由于朝廷派出的主将太过愚蠢,也不听秦良玉的劝诫,最终将秦良玉好不容易积攒的白杆兵主力都丧失在张献忠手中。

面对如此多的不公,一般人早就心灰意冷,甚至是激怒反叛,可秦良玉没有,自始至终她对朝廷都没有怨言,尽忠尽责到生命最后一刻。

巾帼英雄,实至名归,让那些投降派的七尺男儿情何以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