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聊斋新译 > 五十六、公孙九娘

五十六、公孙九娘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聊斋新译!

五十六、公孙九娘

在写这篇之前,首先需要介绍一下明末清初的于七之乱。

于七  (1607一1701)  本名乐吾,山东栖霞唐家泊村人,抗清英雄。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初字小喜,后改为孟熹,因在同胞十人中排行第七,故称于七。

祖父于进表,是山东省大金矿主,栖霞巨商,登州府富豪,胶东武林名人。

父亲于可清,绰号'草上飞',明末曾充防抚铺兵,为明朝的武将军,明崇祯二年,与入侵腹地的后金军作战,殉国在保京战场。

外祖父是戚继光,中华历史名将,抗倭英雄。

母亲戚颜君,是戚继光的长女。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段,于七和兄弟于六广泛结交武林中人,劫富济贫。不过他们抢劫比较有原则性,比如打听到有富家大户时,于七先独自登门拜见,如果对方拿出所有钱财粮食,他就取一半,给对方留一半。相反,如果对方吝啬耍心眼,于七他便会动用武力拿走所有家产。久而久之,于七的名声越来越大,投奔者也越来越多。

1650年,于七以淘金工为主体,联合胶东各县农民起义武装,发动了胶东第一次农民抗清起义,他率领千人进攻宁海州(今烟台牟平区),将知州刘文琪枭首示众。

当时清军入关不久,暂时无暇顾及,让当时登州知府张尚贤出面,采取怀柔政策,招安于七为栖霞把总(明代及清代前中期陆军基层军官名)。

有了这个身份,于七可以更方便聚集人脉、扩大武装力量,只等时机成熟,来一次更大规模的起义。

1661年4月15日,莱阳宝泉山庙会,这是当地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出来看花、赏景、拜佛,祈求一年平平安安。于七的弟弟于九,也陪着妻子衣氏来了。衣氏出身大家闺秀,绝色佳人,同在庙会的本地著名流氓宋彝秉一眼就看上了,上前调戏。于九看他这副德行,又得知他就是宋彝秉后,当即把他打了个鼻青脸肿。

之后宋彝秉依仗父亲在清廷兵部为官,直接进京诬告于七在栖霞盖金銮殿、绣龙袍,准备当皇帝。清廷暴怒,也没有调查,直接派兵查封于家。于七这下不反也得反了,于是将家人安排妥当后,他和弟兄们进入了牙山。

清廷派出三大帅六大将二十万兵力向牙山进发。于七则号令分布在胶东半岛其他地方的起义军同时起义,打乱了清廷的计划。之后的战争你退我进、你进我退,双方僵持了很久。直到1662年,清政府着急了,调来了当时威力最大的武器红衣大炮,连续轰炸了三天。

打了这么久的战争,于七的起义军死伤无数,剩的兵也不多了,难以抗衡,于是他决定冲出去,等待日后卷土重来。

一夜,他将所穿的靴子抛掷于前山,从山后直冲而下,闯入满清大营。清兵仓皇应战,趁这慌乱之际,于七突围而去。到了天明,清兵在山前发现于七所穿的靴子,以为他由前山逃跑,于七成功逃脱。轰轰烈烈的”于七抗清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这场起义给清政府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群众带来了灾难,“土地荒芜无人种,白骨堆山遍地磷。”

为了找于七,清兵走到哪里杀到哪里,尤其是在牙山遍寻不着于七痕迹时,他们便将愤怒发泄到山里的普通民众身上。数万名民众死于屠刀下,尸体遍野、血流成河,后来有人在牙山下建了一座亭子,取名”血灌亭”。在于七的老家栖霞,于家大小人口,被清廷抄斩的有50多人。受牵连的亲朋好友被抓、被杀的总数超过三千人。

接下来就是这个大背景下的《公孙九娘》的正文。

因为于七一案,被牵连诛杀的数栖霞、蓬莱两县的人最多。有时候一天就能抓上百人,全部在演武场中砍头示众。真正是血流成河、尸骨满地。

有些官员还算比较慈悲,自己掏钱买来棺木成殓尸体。当地的寿材店棺材都供不应求。而这些尸首,大部分都是埋葬在城南郊外。

康熙十三年时候,也就是叛乱结束12年之后。济南城来了一位莱阳书生,他有两三位亲友当年受到株连,在此被杀。他从城中买好祭品,来在坟前祭奠一番。完事之后,就在旁边的一座寺院当中租了一间房住下了。

第二天,书生渠道城中办事,一直到太阳落山都没有回来。这时忽然来了一位少年拜访,来在屋中一看,书生不在,他便摘下帽子到床上躺着去了,衣服鞋子的都没脱。仆人问他是谁,他也只是闭着眼不说话。仆人寻思说不定是主人的好友,没再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书生回来了。当时夜已经深了,屋内也没有掌灯。仆人通报他说游客来访,在床上躺着呢。他便来在屋内,问道:“请问是何人来访?”

少年猛的一下瞪起了眼珠子,说道:“我在这里等你的主人,你唠唠叨叨的问个没完,难道帮我当做强盗不成!?”

书生笑了,说道:“主人就在这里呢。”

少年赶忙从床上爬起来,抓过帽子戴上,施礼坐下,说道:“你可回来了,我等你半天了。咱们好久不见,这会儿可得好好聊聊。”

书生听他的说话声,感觉挺耳熟,赶忙喊来仆人掌上灯一看,原来是当年的老同学朱某。可是他当年不是因为于七之乱给砍头了么?书生只觉得脊背发凉,张着嘴指着朱某一步步的往后退,也说不出话来。突然一下像是反应过来一样,转身就要往屋外跑。

朱某一把将他拉住,说道:“你我也怎么说也是老同学了,你怎么这么薄情?我虽然是个鬼,但是你我这朋友之情还是没有忘记的。今天仓促前来实在是有些冒犯,还希望你不要因为我这身份特殊就不待见。”

书生一听这话才略有点放心,慢慢的坐了下来,问道:“朱兄此番前来有何指教?”

朱某忽然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说道:“你有一位外甥女不知你可还记得?我这也是孤家寡人一个,想娶她为妻。我找媒人上门提亲许多次了,她总是以家中没有长辈,自己不能私自做主为由推脱。我正愁着没办法,正巧你就来了。还请你一定给帮帮忙啊。”

原来这位莱阳书生真就有一位外甥女,年幼丧母,于是就寄养在他家中。一直到十五岁的时候才回到她自己家,结果被于七事件牵连,被官兵抓去了济南府。到那里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被杀了,伤心不已,不久之后就病死了。

书生回忆一番,长叹一声,说道:“我是有这样一位外甥女,想她早已同她家父在阴间团聚了吧。如今她有自己父亲做主,你来找我做什么?”

朱某说道:“你是不知道,他父亲的灵柩早已被他侄儿给迁走了,如今并不在此。”

“那她一直依靠谁家?”

“她一直同邻居家老太太相依为命。”

书生暗自琢磨,我这活人还能给鬼做媒吗?这该咋操作?正想着呢,朱某站起身来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说道:“你就帮我这个忙吧,就是劳烦你走一遭就好了。”

“我……这这……人鬼殊途,这事我……上哪走一趟啊?”

“你跟我来就是,我不会害你的。”书生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跟着朱某走了。

往北走了也就一里左右的路程,来在了一个挺大的村子里,大体一看,有百十户的模样。

进村到了一户人家门前,朱某轻叩门扉,不一会儿就有一位老太太打开大门,一看认识,说道:“朱公子此次前来有何贵干?”

朱某答道:“烦劳您跟姑娘通禀一声,就说她舅舅来看她了。”

老太太看了书生一眼,转身进屋去了,一会儿功夫就回来了,对着书生说道:“先生请跟我来,”接着转头跟朱某说,“我家屋子太小了,人多了坐不开,劳烦公子在门外稍坐等候吧。”

书生进门一看,这场院也就半亩地大小,荒草丛生。只有两间小屋,其中一间屋门口站着一位少女,正是书生的外甥女。见到书生,眼泪就流下来了。书生也哭了,毕竟也是从小看到大,如今又是两世相隔,竟然还能有缘再见,哪有不流泪的道理。

来在屋中落座,灯光昏暗,但是依旧能够看出来外甥女容貌秀丽、皮肤白皙,如同活人一般。姑娘擦擦眼泪,给书生行礼说道:“舅舅与孩儿如今是人鬼殊途,不曾想还能有缘得见。家中舅母还有姑姑身体都还可好?”

书生说道:“大家都挺好的,只是你舅母已经去世了。”

姑娘一听又哭了一场,呜呜咽咽的说道:“孩儿我自幼受舅舅舅妈的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没曾想此恩情未报,倒先一步离开人世了,心中时常愤恨。去年伯父家的大哥把父亲的坟迁走了,只把我自己扔在这里,已是无人挂念。如今我与家父相距百里,孤苦伶仃如入秋的孤燕一般。倒是舅舅还记得我这孤苦之魂,您先前烧送来的那些钱物,孩儿我都已经收到了。”

“那就好,那就好。孩啊,我这次来呢,还有一件事儿。就是我有一位同窗好友,朱公子,他早已仰慕你许久了,听说也曾聘媒人前来提过亲,但是你一直没有答应。如今他又烦了我来,再跟你说说这个事情。”

姑娘听到这番话,也不知是害羞还是别的什么,低下头不说话了。

老太太接过话头:“那位朱公子,聘了杨老太做媒,还不得来了三五趟了。老身我对这位朱公子还稍有些了解,觉得这门亲事倒也挺好。只是姑娘不肯马马虎虎的就这样定下自己的终身大事。如今有舅舅来做主,我看这门亲事也就成了。”

话音刚落,忽然一位十七八岁左右的美女推门进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小丫鬟。美女一看书生,转身就要离开。姑娘一把抓住了她的衣襟,说道:“没事的,这是我的舅舅,不是外人。”

书生赶忙起身施礼,美女也整理一下衣服还了一礼。

姑娘介绍到:“这位是九娘,复姓公孙,栖霞人士。他们家曾是大户人家,只不过如今没落了,事事不如意啊。孩儿与她时分要好,时常来往。”

“哦哦。”书生一边答应着,一边偷眼观瞧这位九娘。只见她两眉弯弯似秋月,一脸红晕赛梅花,真真如天上仙女一般的美丽。不禁说道:“这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寻常老百姓家中的孩子,哪里能有这样的气质。”

姑娘微微一笑,说道:“九娘还是个女才子呢,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昨天还给孩儿我指教一番呢。”

九娘也笑了,故作生气的说道:“你这小丫头,就会胡说八道,让舅舅听了笑话。”

姑娘脸一转,看向自己的舅舅,说道:“舅母去世,舅舅如今还未续娶。这个小娘子,可能合您的心意呢?”

九娘一听这话,脸一红,笑着跑出门去,还留下句话:“你这个小丫头准是疯了!”

虽说这是爷俩开玩笑,但是书生心早已被九年给勾走了。姑娘也是察觉出了舅舅的心思,于是说道:“九娘才貌双全、天下无双。舅舅若是不嫌弃她是阴间之鬼的身份,孩儿倒是愿意去找她的母亲说说这门亲事。”

这话算是说道书生心坎儿里了,但也还有几分犹豫:“他与我人鬼殊途,这样也可婚配吗?”

姑娘说道:“这个无妨,她与舅舅有缘,这都是注定的。”

“那就劳烦你了。这也没别的什么事了,天也不早了,我先告辞了。”

姑娘起身送舅舅出门,说道:“五日之后,月明之时,我便派人去接您。”

书生来在门外,没看见朱某的身影。抬头看看天,一轮弯月挂在天上,昏暗的月光之下,到还能认出来回家的路。走了几步,看见有一宅院,南门之前坐着一人,正是朱某。见到他走来,慌忙起身说道:“兄弟啊,我在这等你好久了。这里就是我家了,进屋来坐坐吧。”说着拉着书生的手就进了屋。

安排书生落座,朱某连连称谢,命仆人取来一方小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盏金杯,还有满满的一盒珍珠。说道:“我这也没啥好东西,这个就当做是聘礼吧。”接着又说,“家中倒是有些薄酒,只可惜那都是阴间之物,不能拿来款待你,实在是抱歉啊。”

书生这一夜折腾的也是有些累了,也没心思喝什么酒,只想赶快回家歇着。于是客气了几句,便起身告辞。朱某一路相送,差不多送了半程才告辞回去。书生回到寺中,仆人早就把他那事儿给传开了,和尚们还有那仆人都聚上来问情况。书生摆摆手说道:“那有什么鬼魂,那是我好友跟我闹着玩呢,我这是去他家喝了一场才回来。”

五天之后,朱某忽然来访。穿的是整整齐齐,手上摇着一把折扇,满脸笑容,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距离屋门口还挺远,他就开始对着书生行礼下拜了。等来在近前,笑着说道:“恭喜恭喜啊,您的婚礼事宜已经筹备好了,成亲之日就定在今晚,只是还得劳您大驾亲自走一趟。”

书生一脸的迷茫:“我这几天也没听到什么动静,所以也没送聘礼过去,这怎么就今晚就成亲了?”

朱某笑着说道:“这个在下已经帮您送去了。”

“朱兄如此帮忙,小弟感激不尽。”

“别别别,可别叫我朱兄了,我可承受不起。闲话少说,事不宜迟,您快随我来,咱们及早准备的好。”

书生带着一脸的疑惑跟着朱某走了,一直来到了朱家。一进门,就看到自己的外甥女身着新媳妇的装束在屋门口迎接。书生一愣,接着就明白咋回事了。扭头问朱某:“你这啥时候迎娶进门的?”

朱某笑着说:“三天了已经。如今你应该算是我的长辈了。”

“哎呀,你看这事弄的,怎么也没有给我报个消息?”

“我们阴间的人结婚不同于阳间,若是您来怕会有危险,所以也就没有给您送请柬。”

“好吧。”书生点点头,叫过仆人交代了几句,仆人小跑而去,一会儿就回来了,手里捧着一个小木盒。

书生接过木盒,打开交到外甥女手上,说道:“这婚我没参加,可礼不能少,这是你相公前些天交给我的聘礼,我也没来得及给你送去,只好现在给你了。”

姑娘推辞一番,但书生很坚决,只好就收下了。

转身交给丫鬟去收好,几人进屋落座,姑娘说道:“孩儿前些天将舅舅的想法跟公孙老夫人说了,老夫人非常高兴,但是有个条件,说是她如今年事已高,陪在身边的也没有别的孩子了,所以不相让九娘远嫁。所以还希望今晚舅舅能够去她家入赘。她家中并无男丁,就让我家朱郎陪你一同前去吧。”

书生想了一想,点点头答应了。几人又闲聊一番,看时辰差不多了,便给书生换上了新郎的衣服,朱某带着他往公孙家去了。

快走到村头的时候,见一户人家院门大开,二人便入得门来到正厅就坐。

时间不大,就听到有人喊:“老夫人到!”就见屋外有两个丫鬟正搀扶着一位老太太上台阶呢。书生赶忙起身要上前施大礼,老夫人伸手一摆,说道:“老朽年纪大了,身体活动不便,没法给你还礼,你就免礼吧。”

丫鬟搀扶老夫人来在主座坐下,老夫人吩咐家仆摆下酒宴,朱某也叫来家人,给书生单独摆了一些菜,酒也是单独又拿来一壶。单看那宴席中的菜肴,跟常见的菜也没什么两样,但是书生还是比较老实,只吃喝单独给自己准备的那些。老夫人也是自斟自饮,话该怎么聊还是怎么聊,只是从不劝酒。不久酒宴结束,朱某告辞而去。过来两个丫鬟领着书生来在了洞房之中。

四顾一看,房内红烛高照,九娘正身穿新娘的服装在屋中桌旁坐着等他呢。书生关好房门,来在近前,掀起盖头,心中欢喜无法言表。之后的程序这里不便细说。

话说之前这九娘母子,也是受了于七之乱的牵连,被俘之后押送进京。不想走到此处之时,其母不堪困苦一命呜呼,九娘伤心之余也自杀而亡。夫妻俩中场休息之时躺着聊天,九娘说起这伤心往事,不禁泪流满面,于是在这悲痛的心情之中,两首绝句脱口而出:

昔日罗裳化作尘,空将业果恨前身。

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逢画阁春。

白杨风雨绕孤坟,谁想阳台更作云?

忽启缕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

之后两人睡没睡我也不知道。总之一夜无话,将近天明时分,九娘变催促书生说:“郎君你最好现在就走,小声点,别惊动了家中的仆人。”于是从这天开始,书生是昼伏夜出,夜夜来此做上门女婿。夫妻两个感情也是越来越深厚。

这一夜,书生问九娘:“你看我都来这这么久了,还不知道这个村叫啥名呢。”

“这里叫做莱霞里。因为这里多是莱芜、栖霞两地的新死之鬼,所以就叫了这样一个名字。”

书生一听唏嘘不已。

九娘也有些悲伤,长叹一声,说道:“我这漂泊于千里之外的异乡,就如同游荡在无底的深渊一般。母女二人孤苦伶仃、相依为命,说起来让人伤心落泪。若是夫君能够念及你我的这份恩情,将我的尸骨迁去你祖上的坟地,也让我能够有个依托,虽为鬼魂,我也无憾了。”

这样的要求,书生自然是义不容辞,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下来。

九娘又说道:“你我毕竟还是人鬼殊途,郎君不宜在此久留。”说罢拿出一双丝罗织的袜子送给了书生,流泪更咽道:“郎君你收好这个,快快回去吧。”

书生也是悲恸不已,收好袜子,失魂落魄的离开了公孙家。心中惆怅,不忍离去,慢慢悠悠的往家走着。路过朱家门口,便上前敲门。

心情不好,砸门力度没掌握好,重了一些。朱某光着脚就跑来开门了,一看是书生,赶忙请进屋中。外甥女这时也起来了,头发还乱糟糟的,一看就是被吵醒的。两人对书生的来访表示很惊讶,忙问怎么回事。书生便把九娘的话语讲述了一遍。

外甥女说道:“即便舅母不说这话,孩儿也会找机会跟舅舅说的。此处并非人间,舅舅长居确实是与您不利,也确实是该离开的时候了。”

此番话语惹得众人都不知说什么好了,只是相对流泪。坐了一会儿,书生也只好起身告辞而去。

回到自己的寓所,翻来覆去的也睡不着,一直挨到天明。出门想去寻找九娘的坟茔,才想起忘了也问问具体的位置。等到天黑再去寻找,却只见遍地都是坟头,竟然找不到了去莱霞里的路,心中又悲又恨,只得回转家去。拿出九娘赠送的袜子,结果一下子就粉碎了,如同烧过的灰烬一般,随风散尽。

一连几天书生也没再找到那村落和九娘,只得收拾行装,回老家去了。

一晃半年过去了,书生始终没有忘记这番事情。

这天有朋友约他到济南游玩,他欣欣然应允,也是希望能有机会再见到九娘。雇了车马来在城南,天色已经很晚了,他将马车拴在一棵树下,自己来在那一片荒坟之中。却只看见坟头连着坟头,荆棘荒草随风摇摆,令人目眩。还有点点鬼火摇曳,狼啸狐鸣之声此起彼伏,让人毛骨悚然。书生吓坏了,赶忙就回客栈了。这会儿游玩的兴致也没有了,第二天就收拾行囊,上路要回老家。

才走出去一里多地,远远的就望见有一位美女,独自一人在路边的坟地中散步。体态神情跟九娘十分相似。赶忙打马扬鞭来在近前,仔细一看,果然就是九娘。下马想要跟她说说话,九娘却转身走了,就像不认识他一样。书生追上前去拦住了她,九娘脸色一变,一副很生气的模样,举起宽大的衣袖遮住了自己。书生连呼九娘的名姓,九娘却如轻烟一般,忽然就飘散不见了。

蒲老先生点评道,如屈原一般忠心的臣属,却被君王流放,最后投入汨罗江,含冤自尽,他那悲痛的鲜血定会充满整个胸膛。如申生一般孝顺的儿子,却因父亲听信谗言而被派去领兵打仗,他那委屈的泪水定会浸湿战场上的泥沙。古时这些孝子忠臣,到死都没有等来自己所忠孝之人的体谅。公孙九娘又岂是那种因为书生没有为她迁坟,就一辈子对他心怀怨恨而无法释怀的人吗?想必还是因为那胸中无尽的悲愤与冤屈,无法于世人所讲述,这样一份如海一般深的冤情所影响的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